孩子没有时间观念怎么教育?
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会毫无紧迫感,容易养成磨蹭和拖拉的不良行为习惯,家长们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
1、教会孩子认识时间
时间其实是一个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概念,所以对于一些年龄较小的孩子而言,他们对于时间的认知非常浅薄。在他们眼中,一个小时和十分钟的时间差异,很难被准确认知。所以,对于这种情况,家长们与其把精力放在报时、催促上,还不如把时间放在,教会孩子认识时间上。
2、制定时间计划表
时间计划表,对于孩子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家长们可以通过时间计划表的约束,来让孩子明白时间的宝贵。在制定时间计划表时,父母们可以先着眼于一些小事,让孩子在短时间内感受到时间的变化。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父母们再适当地丰富计划表的内容,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稍长一点时间的意义和价值。
3、适当的给予惩罚
如果父母一直舍不得,让孩子见识到,时间观念缺乏所带来的弊端,那么他就很有可能会忽视,时间的重要性。
所以,父母们有必要不让自己成为孩子的依赖,适当地让他们尝到不遵守时间规则的苦头,这样更加能强化,孩子充分利用时间的意识。
缺乏时间观念的情况,在孩子们身上并不少见,父母们与其被动地忍受,不如主动帮助孩子找到改善这一情况的正确方法。培养孩子正确的时间观念,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这样更容易帮助孩子摆脱磨蹭、拖延习惯的困扰。
但是孩子不是面团任由揉搓,很多时候他们也有自己的小“叛逆”,对于家长的说教并不在乎,而且总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倔强让家长心软,从而达到自己的目的。
或许这一招对于老人很好用,但是这些小招数在年轻家长的眼里都不值一提,总是能够用自己独特的方法起到教育的效果,湖南一对90后家长就用了一招“以毒攻毒”,惩罚没有时间观念还任性的孩子,看后不得不说这对父母着实有些手段在身上的。
男孩到点不睡觉,家长罚其熬夜通宵看电视,睡着了还被轮番叫醒
现在经济条件都很不错,家长也竭尽所能地给予学生最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但是也正是因此,很多孩子就自我感觉良好,经常会使小性子,对于家长的管教充耳不闻。
湖南一个小男孩就是如此,本来就玩到晚上8点半才回家,回了家也不写作业,到点也不去睡觉,就一直在看电视,可把家长气坏了。
随后男孩的父母就决定“以毒攻毒”,既然孩子这么喜欢看电视,索性就让他一次看个够,于是就告诉孩子可以继续看,而且要看一整晚,男孩一听高兴坏了,这时他还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当男孩看到凌晨四点多的时候就坚持不住了,哈气连天,歪倒在沙发上昏昏欲睡,而男孩的父母则轮番出来叫醒孩子,让他继续看电视,男孩看着妈妈眼泪八叉的,但妈妈依然没有心软,就这样折腾到了凌晨5点。
据这妈妈所说这次的惩罚对孩子来说效果显著,就是不知道能够维持多久,不过事后家长也表示会从自身找原因,慢慢引导孩子去改正错误。
很多网友看后都说这招“以毒攻毒”不得不说思路清奇,也就年轻家长能想到这个招数了,不过万一孩子体会到了“熬夜”的快乐而一发不可收拾可怎么办呢?还是考虑欠妥了。
家长的“反其道而行”,引来无数争议,网友评论更是两极分化
一般情况家长遇到这种不听劝的情况,大多会大发雷霆并严肃斥责孩子,但是这对家长却选择“反其道而行”,让孩子一次性看个够,以奖励的形式变相惩罚,效果还是比较显著的,不过也引来了诸多网友的争论。
有一半的网友十分认同家长的做法,现在的孩子十分任性,家长没有一些“杀手锏”,根本管不了孩子,而这种另类的惩罚方式更是“以毒攻毒”,相信孩子体会过后也就能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
但是也有一半的网友觉得家长的做法有些过激了,甚至觉得家长有些极端,看男孩的表现就能知道这种惩罚对他来说很难熬,简单意思一下就行了,孩子睡着了还给叫醒就有些过分了,就这状态第二天怎么学习呀?这不是胡闹嘛!
其实在笔者看来,老话说得好“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没有家长会坑害自己的孩子,想必也是深思熟虑之后才做出这样的惩罚的,男孩和家长都没觉得有什么,其他人就没必要咸吃萝卜淡操心了,不过在惩罚过后家长也要注意对孩子情绪的疏导和教育,以免留下心理阴影。
学生“不听话”是常事,家长应当如何正确处理这种情况呢?
首先,家长要明白学生不听话是很正常的现象,合理看待这种现象,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避免在气头上解决问题,以免说错话做错事,给孩子和亲子关系带来伤害。
其次,家长要找到适合孩子的奖惩方式,惩罚的目的不是终止错误,而是引导学生去意识到并改正错误,家长可别只注重形式而忽略了根本目的,如果学生真心改错,那么小惩大诫也是可以的。
最后,在学生接受完惩罚后,家长要心平气和地和孩子好好谈一谈,了解孩子内心的感受,并及时给予安慰,排解学生的负面情绪,也让学生理解家长的真正意图,这样张弛有度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学生更健康地成长起来。
学生不听话,家长必然要想出相应的举措,或教育或惩罚,只要适合孩子且对学生的成长有好处的,就都可以去尝试,不过成长是学生和家长共同的必修课,家长也要跟着孩子的成长而改变教育策略,不要墨守成规,因材施教才是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