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鸿门宴之后怎样了?
⒈刘邦已听从张良之策,拉拢项伯,以兄长视之,并结为儿女亲家。项伯答应帮助刘邦说情,提醒刘邦,明日一定要亲自来项羽那里谢罪。项伯这个人,从身份上他是项羽的叔父,从地位上他是楚国左伊,位高权重,他吃准项羽要给其面子。项伯在这里肯定有刘邦安全的承诺。
⒉刘邦从武关进入关中,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刘邦听从儒生建议,派兵把守函谷关,自己欲在关中为王。这导致项羽大怒,准备用武力消灭刘邦。经张良提醒,刘邦战略有了大的转变,愿意忍辱负重,拿土地换和平,把关中拱手相让,渡过暂时难关。项羽政治不是傻子,当然愿意兵不血刃,不废吹灰之力夺得关中,达到既降伏刘邦,又维护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
⒊刘邦欲在关中为王,不只是得罪了项羽,这样做也大大惹怒了各路诸侯,使各路诸侯同心协力要消灭刘邦这个绊脚石,顺理成章的分一杯羹。刘邦战略的重大转变,也导致一触既发的战争失去了导火线。对诸侯来说,此时可以和平分享胜利果实,自然不愿意再动刀动枪。再对诸侯来说,此时的刘邦并不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相反,保住刘邦牵制项羽过于膨胀的势力才符合自己的利益。如果项羽对刘邦开战,则项羽很可能把自己孤立起来。
⒋项羽的四十万军队是诸侯联军,项羽面对这样的局势转变,不得不考虑联盟内部诸侯们的意见,更要考虑无盟军支持,内部也不同心协力的情况进攻刘邦的风险。刘邦身后有一支十万人的大军,这也是经过残酷无情的战争逐渐磨砺形成的军队,他们已在关中休整了一段时间,现在是以逸待劳,盟军要取胜必然付出惨重的代价。
⒌秦民训练有素,又已归顺了刘邦,刘邦遇害势必使秦人更畏惧项氏的暴虐将加诸自己,其将作殊死抗争,亦在情理之中。或者说楚军内讧一起,旧秦民众可能会重新集结在秦国宗室的周围,与诸侯军队周旋到底。大乱一起,无论是灭秦宗室还是总揽天下之权,都将成为泡影。这种风险,项羽无论如何也不愿意尝试。所以,项羽很爽快地接受了刘邦的归顺,不战而屈人之兵,以全得关中,获得巨大的果实。
⒍项羽消灭刘邦在政治上不利。刘邦战略就是利用楚怀王来彰显自己。楚怀王命令刘邦进军关中,和诸将相约,谁先进入函谷关,平定关中,就让谁在关中做王。刘邦不杀子婴时说:“当初怀王派我攻关中,就是认为我能宽厚容人;再说人家已经投降了,又杀掉人家,这么做不吉利。”早在约法三章的时候,刘邦就告诉关中父老:“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当时,如果项羽消灭刘邦,在楚怀王面前不好交待,在天下人面前也不好解释。但刘邦把关中拱手相让,项羽同意与刘邦和解,这在政治上是有利无害的。
⒎刘邦起兵后曾投靠项梁,刘邦与项羽曾精诚团结,同舟共济,南征北战。项梁战死后,刘邦与项羽归属楚怀王,并结为兄弟,同为楚国的得力干将。项羽这个人是很高傲的,但他却愿意和刘邦一起西进入关。这些都说明刘邦与项羽友谊的确不错。刘邦和项羽奉怀王令合力攻秦,项羽在河北作战,刘邦在河南作战,最终聚集关中。当时刘邦与项羽的军队都属楚军,如果双方交战,实属内战。另外,根据项羽的个性,他本身是念旧之人,不得不考虑与刘邦的兄弟情谊。
⒏刘邦既然在项梁和楚怀王手下混了这么久,那么,他对楚国内部情况一定非常熟悉,对楚军将士的个性和矛盾也非常清楚。刘邦的个人魅力还是很强的,与楚军里面的很多重量级人物关系很好,与盟军里的一些头目(如张耳、韩王成、梅_等)关系也很好,真正像范增那样主张杀刘邦的人很少。试想,刘邦在鸿门宴中出来后,项羽派都尉陈平来叫刘邦,陈平为为什么装聋作哑?刘邦要逃回霸上,必然要从项羽四十万大军的很多营地经过,这些官兵难道都没有谁发现他们的踪迹?
⒐刘邦赴鸿门宴是有充分准备的,他身边有张良、樊哙等保驾护航。张良的智慧、谋略、胆量、人品是举世罕见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忠勇过人,事实证明,他们不是那种有勇无谋的莽汉,在关键时刻都会誓死保卫刘邦。刘邦与文臣武将密切配合,进退有度。张良前后照顾,左右逢源,见机行事。樊哙挺身而出,勇不可挡,理直气壮,感动项羽。整个鸿门宴过程,刘邦君臣的言谈举止似有默契,环环相连,丝丝入扣。
汉高祖-刘邦在入咸阳前,项羽屯驻在鸿门时,曾邀请刘邦赴宴,也就是有名的鸿门宴,然而项羽未听从亚父范增之计,使得刘邦逃过一劫。项羽进入咸阳,火烧阿房宫,自称西楚霸王,俨然天下共主,分封群臣。项羽将刘邦分封到巴蜀汉中一带为汉王,却将楚怀王先前许诺的关中之地封给三个秦朝降将(其中封章邯为雍王,管辖关中西部,封司马欣为塞王,管辖关中东部,封董翳为翟王,管辖关中北部)。项羽的分封无法服众,各国起兵叛变,刘邦趁项羽出外平乱出兵关中,甚至连项羽的根据地彭城也被他占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