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
古代各个年龄段的叫法如下:
1、0岁:
初度——指小儿初生之时。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2、1岁:
牙牙——婴儿学语的声音。
周晬——指婴儿周岁。
3、2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2-3岁的儿童)。
4、8岁:
总角——古代儿童将垂发扎成两个发髻,形状似羊角,(“总”为聚拢的意思)故称“总角”。
童龀——通常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始龀、髫年——女孩七岁。
始龀、龆年——男孩八岁。
5、10岁:
幼学——因为古代文字无标点,人们就截取“幼学”二字作为十岁代称。
6、13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以豆蔻来指代女子13岁。
7、15岁:
及笄——指女子成年,笄,指古代束发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岁后,就将头发用簪子绾住,表示已经成年。
束发——指男子成童之年,要把之前的总角解散扎成一束。
8、16岁:
二八——二八为两个八岁相加为十六岁。
破瓜、碧玉年华——古代将瓜拆分成两个八来纪年,破瓜即为两个八,相加为十六岁。
9、20岁:
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经成年。但体型尤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指女子二十岁。
10、30岁:
而立——指男子三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1、40岁:
不惑——指男子四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12、50岁:
天命——指男子五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艾——艾称年老的。
半百——一百的一般为五十。
13、60岁:
耳顺——指男子六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花甲——天干地支纪年法,从甲子开始,六十年为一周。通常叫做“六十花甲子”,因此六十岁称作花甲。
14、70岁:
从心——指男子七十岁。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古稀——古人很少有人活到七十岁。杜甫有诗曰:“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后人就依次称七十岁为古稀之年。
15、77岁:
喜寿——指77岁,草书的囍字似七十七,故代指七十七岁。
16、80岁:
耄耋——指八十岁。《尔雅·释言》注:“八十为耋。”耄耋泛指晚年,常代表八九十岁的老人。
17、88岁:
米寿——米字拆开为八十八,故代指八十八岁,还可表示年事虽高但任食欲旺盛。
18、90岁:
上寿——指九十岁。
鲐背——鲐是一种鱼,背上的褶皱如同老人的皮肤,故借此指代九十岁。
冻梨——年事较高的老人会有老年斑,如同冻梨上的斑纹,九十岁的老人也称冻梨。
19、99岁:
白寿——九十九岁比百岁差一岁,百字去掉一为白,故称白寿。
20、100岁:
期颐——是一百岁的特称。《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郑玄注:“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意思是:人到一百岁,吃饭穿衣都要孝子来照顾。故称一百岁为期颐之年。
21、108岁:
茶寿——茶字上面为廿(二十),下面为八十八,两者加和为108岁。
22、140岁:
双稀、双庆——七十岁为古稀之年,140岁为两个七十岁,即为双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