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被称为金三角?
因为是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之处,所以没有人管,因此而得名三不管地带。
广义的金三角地区是指泰国、老挝、缅甸三国交界的一块三不管地带;狭义的金三角地区是指湄公河与美塞河交汇的三角洲地区。而作为泰国金三角地区象征的著名金三角牌坊,是位于古城清盛附近的Sobruak村。其位于美塞镇和清盛镇之间,距美塞60公里,离清盛11公里,与缅甸、老挝隔河相望。
因地处山区,地貌独特,林木茂盛,景色优美,又因缅老两国闭关锁国,更增添了此地的神秘色彩。金三角地区曾因盛产鸦片而闻名于世,全球80%的鸦片来自于此,而今,金三角地区已成为泰国北部的一个著名旅游地,每年都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慕名而来。
金三角牌坊由大理石制成,高4米,上面用泰、英两种文字刻着:“金三角”。四周遍布旅游纪念品店、玉器珠宝店和餐厅等,出售各种特色商品,如泰国的山地民族服饰、缅甸的珠宝玉器和老挝的山珍等。店员一般身着少数民族服装,展现了泰北特有的民族风情,商品也很有纪念意义。
扩展资料:
金三角的毒品贸易:
金三角盛产罂粟,并通过当地军阀、毒枭等制造鸦片、海洛因等毒品而闻名世界。金三角地区和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边境的金新月地区,哥伦比亚、委内瑞拉交界的银三角地区并称为世界三大毒品源。
种植历史: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英、美、法等国先后到该区传授种植、提炼、销售技术,并对鸦片采取收购,20世纪50年代这里形成了第一个鸦片生产高潮,接着出现60年代的“黄金时代”,产量从数十吨上升到200吨左右,到80年代初,产量已达700吨左右,1988年增至1200吨,1989年翻一番,产量达2400吨,1991年已突破3000吨大关。
毒品产量:
金三角地区的核心地区是缅甸、泰国、老挝三国交界处,但在泰国政府强大的禁毒攻势下,毒品产地大部转移到了缅甸境内。金三角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鸦片、海洛因类毒品产地,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年产鸦片2650吨至2800吨,年产海洛因约200吨左右。
一种相对公认的说法是金三角是全球20%鸦片的供应源头,而每年经过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却占世界总量的60%-70%,而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两年的消费量。
鸦片种植:
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2014年12月8日在曼谷公布了《2014东南亚鸦片调查报告》。报告显示,2014年,东南亚两大鸦片生产国缅甸和老挝的鸦片种植面积呈不断扩大趋势。联合国毒品和犯罪问题办公室东南亚地区负责人指出,巨大的市场需求和替代种植计划的缺乏是造成这一局面的最主要原因,而不断加速的地区一体化发展则给应对毒品在东南亚地区的泛滥制造更多的挑战。
这份报告以东南亚主要鸦片生产国缅甸和老挝的产区为采样重点,比较全面地呈现了东南亚、特别是金三角地区2014年鸦片种植、毒品生产、使用和流转的相关情况。
根据这份调查报告,2014年缅甸和老挝的鸦片种植面积达到63800公顷,自2006年以来连续八年呈现扩大趋势。缅甸仍然是仅次于阿富汗的全球第二大鸦片生产国,整个金三角地区的鸦片生产量已经占到全球鸦片总产量的22%。
毒枭势力:
该地区在20世纪出现了许多极富盛名的大毒枭,长期以来,这里一直活动着多股反政府武装和其他毒品武装,故又被称为“冒险家的乐园”。例如坤沙、罗星汉、彭家声等。这些毒枭为了生产和贩卖毒品,组织了一批装备精良的地方武装,公开和缅甸、泰国等中央政府抗衡。
曾经缅甸境内产毒最多的几个地方势力是:第一特区果敢、第二特区佤邦等,这些地方其实为当地军阀势力所把持,但依然臣服于缅甸中央军政府,有很大的自治权利,也为自身供应和贩卖毒品提供了便利。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前几年,由于缅、泰两国军队加紧了对坤萨集团的进攻,摧毁了一批罂粟种植场,同时联合国控制滥用毒品基金会又拨出专款,在“金三角”地区推行谷物取代和咖啡取代罂粟种植政策。在一段时间内曾取得成效,罂粟产量大幅度下降,使中亚地区的“金新月”曾一度取代金三角而成为世界最大的鸦片生产基地。
然而,自1986年以来,“金三角”的罂粟生产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产量急剧增加,大大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再次成为世界头号鸦片生产基地。
每年经“金三角”地区贩运的海洛因占世界总量的60%~70%,而该地区海洛因的年生产能力能满足全球海洛因消费量两年的需要。1996年1月,坤萨领导的武装向政府投降。但这一地区毒品生产并未停止,仍是仅次于“金新月”的世界第二大鸦片产区。
直到2005年,“金三角”有关各方才宣布停止罂粟种植,大规模转型生产米、蔬菜和甘蔗。2006年云南省公安禁毒部门通过卫星遥感监测等手段测量,“金三角”地区种植罂粟的面积约20万亩左右。“金三角”地区罂粟种植面积已降至100年来的最低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金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