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大学生就业难的根源是什么?
一、就业市场不足。在疫情的冲击下,我国经济受到很大影响,许多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而中小微企业恰恰是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所以大学生面临就业岗位不足的困境。
二、学生就业渠道不畅。目前的就业渠道无非是学校推荐、熟人介绍、校园和社会的招聘会、人才或就业网站、报考公务员,服务西部等。但是,学校推荐一般是学生干部或成绩突出者才有机会;报考公务员受专业、志趣、是否党员限制,这些只适用于特定人群。对大多数人来说,网站和招聘会才是最主要的就业渠道,还不能满足毕业生的需求。
三、企业用工制度不合理。一些私营企业用工制度极不合理,不但不和员工签订劳动合同,而且社会保险、养老金、公积金等一系列社会福利也没有。另外,起薪较低,升幅不大,并伴有苛刻的罚款制度,让大学生确实受不了。同时,用人单位还设置经验、性别等障碍拒绝应届毕业生。拒绝的理由有动手能力差、需花费培训费用、稳定性不高等等。用人单位在招人时追求实用和低成本,存在眼光短视和心态浮躁的情况。
四、高校专业设置错位。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五、学生缺乏就业培训机会。不少企业拒绝承担大学生就业后的“在岗培训”费用,招聘中普遍要求有“数年工作经验”。事实上,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大学生,需要在毕业后的工作岗位经过一定时间的继续学习,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工程师。要达到这一要求,只能是大学生个人和家庭承担,而如果把“在岗培训”转移到学校里面去完成的话,在时问和金钱上都将是非常不经济的。
七、学生仍然期望过高。大学生就业理念也存在一些误区,如“宁到外企做职员,不到中小企业做骨干”“创业不如就业”,“就业难不如再考研”等。此外,据2015 年大学生就业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六成大学生月薪期望值低于3000元。但近人成的用人单位却认为大学生仍存在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一)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农业人口占的比例相当大,文化水平不齐,地区经济发展又不平衡,工业化水平不高。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每年需就业的人数达2000万(2010 年大学生630 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400 万,城镇人口和新增劳动力1000万)。以我国每年经济增长10%算,每一个经济增长1%带来80~100 万个就业岗位,每年还有近1000 万人失业。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带来就业的压力相对增大,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二)社会就业环境相对不公平造成就业难应该说,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我国正在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就业环境,如公务员凡进必考,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必须面向社会公开、公平、公正择优录取。但靠关系就业,灰色就业等现象还确实存在,特别是一些事业单位,垄断企业,大型的效益好的国有企业,这一现象还相当严重,还有户籍因素等等,这给一部分没有“先天”资源的大学毕业生,造成不好的负面影响,也是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高校的教育、管理质量不过关,造成学生就业难近几年由于大学扩招,大学、学院一起上,专业设置一哄而上。虽说解决了年轻人的上学问题,但是也给就业带来了困难。我们国家用几年的时间,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这一个阶段。大学的建设表现在学生数量的膨胀上,而真正的大学内涵建设一下子跟不上,教学、管理水平距大学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从而造成培养的学生质量不过关。这些学生虽有大学毕业生之名,但没有大学毕业生之实。
(四)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直接原因就是出口减少,失业增加,本来就业就困难,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经济停滞,国际国内就业难上加难。
教育质量:一些高校教育质量无法与社会需要相适应,培养出的毕业生往往缺乏实际应用能力和实践经验,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导致毕业生就业困难。
专业选择:有些大学生在选专业时追求热门或者个人兴趣,而忽略了市场对各类专业的需求,导致就业难。
行业就业结构调整:当前一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而新兴产业对人才需求很高,这些就业结构的调整也对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挑战。
招聘渠道:有些企业只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才,这使得毕业生很难获得第一份工作经验。
竞争激烈:当前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人数增多,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导致毕业生就业难。
就业歧视:一些企业对于应聘者的年龄、性别、地域等因素存在歧视,使得某些大学生在就业中受到不公平待遇。
教育质量不均:当前大学教育存在着普遍的教育资源不均、师资力量不足、课程设置不适应市场需求等问题,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与实际就业需求相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储备。
就业观念不清: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理想化,期望获得高薪、高地位的工作,而忽视了实际工作内容与自身能力之间的匹配,从而导致求职困难。
产业结构调整: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升级,传统行业就业岗位减少,而新兴产业就业需求较高的专业却相对较少,导致部分大学生就业难。
人口红利消失:近年来,中国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就业市场面临着激烈竞争,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大。
就业政策不完善:当前就业政策尚存在缺陷,包括对大学生就业的支持不足、实习转正难、职业培训机制不完善等问题,这些政策瓶颈也制约着大学生就业。
供需不平衡:当前,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不断增加,而就业市场需求有限,导致了供求失衡。尤其是在一些热门专业和行业,竞争更加激烈,使得大学生就业难度增加。
教育与市场脱节: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不匹配,许多大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与实际职场需要不符,缺乏对实际工作所需技能和经验的培养。这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技能,难以得到企业的认可和青睐。
人才培养模式不合理:当前,许多大学注重学术研究,忽视实践技能的培养,使得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实际操作技能,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同时,一些职业教育体系不完善,许多高校在职业教育方面投入不足,无法为学生提供实用的职业技能培训。
就业观念不正确:许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追求高薪和优越的工作环境,忽视个人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缺乏实际的求职技巧和经验。此外,一些大学生缺乏足够的职业规划和自我认知,不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难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