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有刘禅的遗诏的文言文翻译?
展开全部
刘备刘婵遗诏文言文翻译
1.刘备敕刘禅遗诏的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词语解释
初:最初
但:只是
殆:恐怕,大概
济:救济,挽救
称:称作
恨:遗憾
伤:感伤
叹:惊叹
望:期望
惟:只有
服:使别人信服
德:德行
效:效仿
间暇:时间空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
益:对***有益,对***有帮助
为:给(你),替(你),帮(你)
毕:完
亡:丢失
2.刘备敕刘禅遗诏的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2113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5261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4102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1653达。
词语解释初:最初但:只是殆:恐怕,大概济:救济,挽救称:称作恨:遗憾伤:感伤叹:惊叹望:期望回惟:只有服:使别人信服德:德行效:效仿间暇:时间空答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益:对***有益,对***有帮助为:给(你),替(你),帮(你)毕:完亡:丢失。
3.诸葛亮受遗诏的文言翻译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译文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必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4.文言文《先主敕后主遗诏》的翻译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朕初时发病只是有点痢疾罢了,后来转发(并发)其他多种疾病,恐怕是不能自己好起来了。】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人到五十岁去世不称为夭折,我年纪已经六十有多,我还为什么事感到遗憾呢,我不再为自己伤心,只是为你兄弟(刘禅、鲁王刘永)感到不放心。】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射君(射援)到来,说丞相赞赏你的智慧和气量,增进成长了很大的程度,超过了我们对你的期望。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子,我还有什么担忧!】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勉励!勉励!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只有贤明和德行能够让别人折服。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你不要仿效我。】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可以读《汉书》、《礼记》,空闲时遍观先秦诸子学说及《六韬》《商君书》,这些书对人的意念和才智有益处。】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听说丞相(让别人)为你抄写的《申》《韩(非子)》《管子》《六韬》都已经一并抄好了,还未送到你那里,在路上已经丢失了,你自己可以改从其他途径找来读。】
最后一句还可以这样翻译,但不如上一种准确,但我认为符合刘备诸葛亮的精神,仅供参考:
【听说丞相为你译写《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一通书已经完成,不过书还没送来】
【学好了,即使世道变幻,国都没有了,你还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去做一番大事(恰如刘备诸葛亮自己)】
以上均来源互联网,我仅整理归纳。
5.谁可以把这个文言文翻译一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做官做到尚书令,“与诸葛亮一起接受了先主刘备的托孤遗诏,受命辅佐少主刘禅”,“官职是中都护,管理军队的内外事务”。
李严派参军(官职名)狐忠(人名)、督军(官职名)成藩(人名)跟诸葛亮说“由于连天大雨,运粮不继,劝说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只好退回”。李严听说诸葛亮退军,故作惊讶的样子,说“粮草很丰足,怎么就回来了”,又上表后主刘禅,说“大军是假装退兵,以作诱敌之计,和敌军交战”。(想要掩饰诸葛亮退兵的真相)
诸葛亮向李严出示“前后他亲手写的奏章文书”等证据,李严“无言可对,承认错误,接受了惩罚”。
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汉中没有多少人民,粮草都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下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
可诸葛亮厉斥李严“接受了过重的恩惠,却不想着报答,没事找事,不顾危机,欺上瞒下,不能公正,引导人做坏事”,并以众将要求为理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取消了他所有的荣誉和待遇”,借用圣旨严加惩处,将李严废为平民,“把他贬到渔郡”。
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没有安定而杀了有智计有才能的人”,实为可惜。
习凿齿(人名,东晋文史学家)也说诸葛亮“作为天下的丞相,想到得到功绩,却不能根据人的才能下达任务,根据人的能力给予责任,导致这些人犯了大错,违背了先主刘备的嘱托,包容责任的时候不公平,杀掉了有用的人材,说不上是聪明人”。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个人对这些言论保留意见……虽然蜀汉后期人材凋零,但李严这个人实在不堪大用,不能顾全大局,私心很重,喜于争斗,性情孤傲,诸葛亮其实起初很欣赏他,他却一直心术不正。他罢职后诸葛亮还起用了他的儿子,显然并非是为了个人私心处罚他,全是他自找的。至于马谡更别提了,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这种人纵有才智,也无一用。
6.古文翻译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出名。
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
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
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了。【注释】(1)先帝:指刘备。
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
业:事业。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未:没有)(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
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敝: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4)此:这。诚:的确。
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
卫,护卫。懈:松懈。
于:在。内:首都。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
(可以翻译为,大概。)追:追念殊遇:优异的待遇。
殊,不一般,特异。追,追念。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过分。
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
之,的(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
喻:譬如.失义,失当,违背大义。以,以至。
塞,阻塞。谏,劝谏。
路,言路。(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臧(zāng):表扬。
否(pǐ):批评。臧否(pǐ):善恶。
这里作为动词,意:评论人物好坏。陟罚臧否:升降官职,评论人物好坏。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6)作奸犯科:做奸坏的事情,违反法纪法规。
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为,做。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
论,判定。(18)昭:显示。
7.古文翻译张昭辅吴收藏
98
14
张昭辅吴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孙权每次打猎,经常骑马射老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不当如此?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
目录
1原文
2译文
3张昭辅吴
1原文编辑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2译文编辑
孙权每次在田间狩猎,总是乘在马上射虎,老虎曾突然向前扑上马鞍。张绍脸色大变。~如果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为此而惭愧。”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四周留有方格的木室,通过方格可以向外看,不放上盖子,一个人作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老虎)。有时有脱群的野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3张昭辅吴编辑
老资格的江东军师
孙策临死时,曾对张昭说:“吾弟孙权年轻,拜托你辅佐他。如他不能胜任,你可取代他。”这同后来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遗嘱,辅佐刘阿斗,不行则取代,两者颇相像。当然,孙权不同于刘禅,张昭也难比诸葛亮,最后结果就大相径庭。刘禅扶不起,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死而后已告终;孙权了不起,张昭想要尽责,却连丞相职位也沾不上边,终老闾巷颐养天年。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早年就好学,博览群书,写得一手隶书好字。东汉末年,避乱扬州,适逢孙策创业,被委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还请他登堂入室,拜见吴夫人,对他视作知交,文武诸事皆委由他负责。张昭名义上是校尉,实际和孙策是亦师亦友,关系甚密。
孙策二十六岁去世,孙权仅十八岁,张昭受命辅吴。他上表汉室,下移属城,江东州郡各令奉职。他劝孙权节哀,早日视事。不久,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为军师。每逢孙权领兵出征,张昭就留守后方,负责幕府事宜。
黄初二年(221),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时,魏使者邢贞傲慢无礼,张昭据理抗锋,坚决维护东吴威严。孙权拜张昭为绥远将军,封爵为由拳侯。张昭还负责与孙绍、滕胤、郑礼等人一起研究与采纳周代汉代礼节,筹划并制定吴王的朝仪。
性情刚烈的东吴元老
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别说下面官员怕他,连孙权也常说:“和张公说话,我不可随意瞎讲。”朝见时,张昭对孙权总是进直言,辞气严厉,义形于色。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行宫举行宴会,群臣都饮酒大醉。张昭独自退出,孙权发觉后,将张昭叫还,张昭就以商纣王饮酒误国的事规劝孙权。后来,在是否派遣使者去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的事情上,张昭和孙权产生严重分歧。两人反复争论,局面越来越僵。张昭执意不让,孙权大为光火,甚至手握佩刀,怒气冲冲说:“你位极人臣,吴国官员入宫拜我,出宫拜你,我对你敬重至极,你却几番当众作梗,这样恐怕对你不利。”张昭却依然不让步,坦然地说:“我虽知说了没用,还要竭尽愚忠,这是讨虏将军(孙策)的嘱托,也因为是吴太后临终时将我叫到床前遗诏顾命的缘故。”由于激动,话未说完,张昭已是老泪纵横。孙权受其感动,掷刀于地,和张昭对面而泣。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始为吴大帝,张昭年老有病,辞去原先官职,改为辅吴将军,列班位次比三司低,封爵为娄侯。孙权的丞相,先是由孙邵,后由顾雍担任。张昭在朝中虽是元老,却未当过丞相,这是为什么?依孙权的话来解释,就是张昭“性刚”,如果不采纳他的意见,容易产生怨艾,对事情不利。
在生命晚年,张昭闲居家中,专心写作,著有《春秋左传解》《论语注》。他死于嘉禾五年(236),享年八十一岁,算是高寿。孙权亲临吊唁,谥为文侯。
词条标签:
文言文
1.刘备敕刘禅遗诏的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词语解释
初:最初
但:只是
殆:恐怕,大概
济:救济,挽救
称:称作
恨:遗憾
伤:感伤
叹:惊叹
望:期望
惟:只有
服:使别人信服
德:德行
效:效仿
间暇:时间空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
益:对***有益,对***有帮助
为:给(你),替(你),帮(你)
毕:完
亡:丢失
2.刘备敕刘禅遗诏的原文朕初疾但下痢耳,2113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余,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5261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4102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1653达。
词语解释初:最初但:只是殆:恐怕,大概济:救济,挽救称:称作恨:遗憾伤:感伤叹:惊叹望:期望回惟:只有服:使别人信服德:德行效:效仿间暇:时间空答闲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益:对***有益,对***有帮助为:给(你),替(你),帮(你)毕:完亡:丢失。
3.诸葛亮受遗诏的文言翻译原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倾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南中诸郡,并皆叛乱,亮以新遭大丧,故未便加兵,且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
三年春,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临发,上疏《出师表》
译文
章武三年的春天,先主(刘备)在永安病情加重,把诸葛亮召到成都,把后事嘱托给他,刘备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然能使国家安定,最终成就大事,若嗣子可以辅佐的话就辅佐他,如果他不能成材的话你就自己称帝吧。”诸葛亮哭着说到:“我必竭尽辅佐之臣的职责,献出忠心,至死不渝!”先主又传诏,命令后主对待丞相就如对待父亲。建兴元年,册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开始治理国家的事务。后来,又加封诸葛亮为益州牧。政事无论巨细都由诸葛亮决定。南部和中部的几个郡联合起来叛乱,诸葛亮因为刘备刚刚去世,没有轻易用兵作战,而是让使者去吴国下聘礼,和他们结亲,成了友好邻国。
三年春,诸葛亮率领大军南征,到秋季就把叛乱全部平息了。军备充足,国家富饶,于是开始练兵习武,以待将来大举进军中原。五年,率领各部军队向北出发,进驻汉中,临出发时,上书了《出师表》。
4.文言文《先主敕后主遗诏》的翻译朕初疾但下痢耳,后转杂他病,殆不自济。
【朕初时发病只是有点痢疾罢了,后来转发(并发)其他多种疾病,恐怕是不能自己好起来了。】
人五十不称夭,年已六十有馀,何所复恨,不复自伤,但以卿兄弟为念。
【人到五十岁去世不称为夭折,我年纪已经六十有多,我还为什么事感到遗憾呢,我不再为自己伤心,只是为你兄弟(刘禅、鲁王刘永)感到不放心。】
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於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
【射君(射援)到来,说丞相赞赏你的智慧和气量,增进成长了很大的程度,超过了我们对你的期望。如果真的能够这样子,我还有什么担忧!】
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勉励!勉励!不要因为坏事很小就去做,不要因为好事太小而不去做。】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汝父德薄,勿效之。
【只有贤明和德行能够让别人折服。你父亲我德行浅薄,你不要仿效我。】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可以读《汉书》、《礼记》,空闲时遍观先秦诸子学说及《六韬》《商君书》,这些书对人的意念和才智有益处。】
闻丞相为写申、韩、管子、六韬一通已毕,未送,道亡,可自更求闻达。
【听说丞相(让别人)为你抄写的《申》《韩(非子)》《管子》《六韬》都已经一并抄好了,还未送到你那里,在路上已经丢失了,你自己可以改从其他途径找来读。】
最后一句还可以这样翻译,但不如上一种准确,但我认为符合刘备诸葛亮的精神,仅供参考:
【听说丞相为你译写《申》《韩(非子)》《管子》《六韬》等一通书已经完成,不过书还没送来】
【学好了,即使世道变幻,国都没有了,你还可以靠自己的本事去做一番大事(恰如刘备诸葛亮自己)】
以上均来源互联网,我仅整理归纳。
5.谁可以把这个文言文翻译一下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李严负责督运粮草。
李严在刘备入蜀时屡建奇功,做官做到尚书令,“与诸葛亮一起接受了先主刘备的托孤遗诏,受命辅佐少主刘禅”,“官职是中都护,管理军队的内外事务”。
李严派参军(官职名)狐忠(人名)、督军(官职名)成藩(人名)跟诸葛亮说“由于连天大雨,运粮不继,劝说诸葛亮撤军,诸葛亮只好退回”。李严听说诸葛亮退军,故作惊讶的样子,说“粮草很丰足,怎么就回来了”,又上表后主刘禅,说“大军是假装退兵,以作诱敌之计,和敌军交战”。(想要掩饰诸葛亮退兵的真相)
诸葛亮向李严出示“前后他亲手写的奏章文书”等证据,李严“无言可对,承认错误,接受了惩罚”。
此次北伐由于劳师远征,汉中没有多少人民,粮草都得从险难的蜀道运往。由于运输困难,导致“粮尽退军”。即使使用了新发明的木牛流马,也改变不了这种状况。加上下雨,运粮不济,情有可原,主要责任也不在李严。
可诸葛亮厉斥李严“接受了过重的恩惠,却不想着报答,没事找事,不顾危机,欺上瞒下,不能公正,引导人做坏事”,并以众将要求为理由,撤销李严一切职务,“取消了他所有的荣誉和待遇”,借用圣旨严加惩处,将李严废为平民,“把他贬到渔郡”。
第一次北伐,失街亭而斩马谡,据《三国志·蜀书·马谡传》注引《襄阳记》,蒋琬为此事后来也说“天下没有安定而杀了有智计有才能的人”,实为可惜。
习凿齿(人名,东晋文史学家)也说诸葛亮“作为天下的丞相,想到得到功绩,却不能根据人的才能下达任务,根据人的能力给予责任,导致这些人犯了大错,违背了先主刘备的嘱托,包容责任的时候不公平,杀掉了有用的人材,说不上是聪明人”。李严、马谡对于蜀汉来说,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
个人对这些言论保留意见……虽然蜀汉后期人材凋零,但李严这个人实在不堪大用,不能顾全大局,私心很重,喜于争斗,性情孤傲,诸葛亮其实起初很欣赏他,他却一直心术不正。他罢职后诸葛亮还起用了他的儿子,显然并非是为了个人私心处罚他,全是他自找的。至于马谡更别提了,导致第一次北伐失败的罪魁祸首,这种人纵有才智,也无一用。
6.古文翻译译文先帝创立帝业还没有完成一半,就中途去世了。
现在,天下已分成魏、蜀、吴三国,我们蜀国人力疲惫,物力又很缺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然而,侍卫大臣们在宫廷内毫不懈怠,忠诚有志的将士在疆场上舍身作战,这都是因为追念先帝在世时对他们的特殊待遇,想报效给陛下啊。
陛下确实应该广泛地听取群臣的意见,发扬光大先帝留下的美德,弘扬志士们的气概;不应该随随便便地看轻自己,言谈中称引譬喻不合大义(说话不恰当),以致堵塞忠臣进谏劝告的道路。皇宫的侍臣和丞相府的宫吏都是一个整体,对他们的提升、处分、表扬、批评,不应该因人而有什么差别。
如果有营私舞弊、违犯法律和尽忠行善的人,陛下应交给主管的官吏,由他们评定应得的处罚或奖赏,用来表明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方针。不应偏袒徇私,使得宫内和宫外有不同的法则。
侍中郭攸之、费祎、侍郎董允等人,他们都是忠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留给陛下。我认为宫中的事情,无论大小,陛下都应征询他们,然后再去实施,这样一定能补求欠缺疏漏的地方,获得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性格和善,品德公正,精通军事,从前经过试用,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大家商议推举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营中的事务,都应与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队团结协作,将士才干高的差的、队伍强的,都能够得到合理的排。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前汉兴隆昌盛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所以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与我谈论这些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叹息、惋惜痛心的。
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贤良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室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我本来是一介平民,在南阳亲自种田,只求能在乱世中暂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面前有什么出名。
先帝不认为我身世卑微、见识短浅,反而降低自己的身份,三次到草庐里来访问我,向我征询对当今天下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激,于是答应先帝愿为他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失败,我在战败的时候接到委任,在危难的时候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刘备)知道我谨慎,因此在临终前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诸葛亮)。自从接受任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担心不能将先帝的托付的事情办好,有损先帝的圣明。
所以我在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器已经准备充足,应当鼓舞并率领三军,向北方平定中原。
希望全部贡献出自己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曹魏,复兴汉室,回到原来的都城洛阳。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忠于陛下的职责的本分。
至于对政事的斟酌兴废,进献忠诚的建议,那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复兴汉室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没有完成,就请治我重罪,来告慰先帝在天之灵。
如果没有劝勉陛下宣扬圣德的忠言,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露他们的过失;陛下自己也应该认真考虑国家大事,征询治理国家的好办法,听取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训。如果能够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我就要辞别陛下远行了,面对奏表热泪纵横,不知说了些什么了。【注释】(1)先帝:指刘备。
因刘备此时已死,故称先帝。创:开创。
业:事业。未半:此指没完成帝业。
(未:没有)(2)中道:犹言半路。崩殂(cú):死。
古时指皇帝死亡。殂,死亡。
(3)今:现在。益州疲敝:指蜀汉力量衰微,处境艰难。
益州,今四川省一带,这里指蜀汉政权。疲弊,人力缺乏,物力缺无。
(4)此:这。诚:的确。
之:的。秋:这里是“时”的意思。
(5)然:然而。侍卫之臣:宫廷里守卫的臣子.侍,侍奉。
卫,护卫。懈:松懈。
于:在。内:首都。
(6)忘身:不顾自身危难。(7)盖:连词,表推断原因。
(可以翻译为,大概。)追:追念殊遇:优异的待遇。
殊,不一般,特异。追,追念。
(8)宜,应该。开张圣听:扩大圣明的听闻。
意思是要后主广泛听取别人的意见。开张,扩大,与下文“塞”相对。
(9)光:发扬光大。遗德:留下的美德。
(10)恢弘:发扬扩大。恢,大。
弘,大,宽。这里是动词,也做“恢宏”。
(11)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妄,过分。
菲薄,微薄,轻视有志之士,有抱负的文臣武将。气,志气。
之,的(12)引喻失义:讲话不当。引喻,称引、比喻。
喻:譬如.失义,失当,违背大义。以,以至。
塞,阻塞。谏,劝谏。
路,言路。(13)宫:指皇宫。
府:指朝廷。(14)陟(zhì):提升。
罚:惩罚。臧(zāng):表扬。
否(pǐ):批评。臧否(pǐ):善恶。
这里作为动词,意:评论人物好坏。陟罚臧否:升降官职,评论人物好坏。
(15)异同:偏义词,偏义于异。(16)作奸犯科:做奸坏的事情,违反法纪法规。
作奸,干坏事。科,科条,法令。
及,以及。为,做。
(17)宣付有司论其刑赏:应交给主管官吏,判定他们受罚或受赏。有司,官吏,此指主管刑赏的官吏。
论,判定。(18)昭:显示。
7.古文翻译张昭辅吴收藏
98
14
张昭辅吴编辑
本词条缺少信息栏、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编辑吧!
孙权每次打猎,经常骑马射老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张昭变色而前曰:“你不当如此?为人君者,应该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能驰逐于原野,骁勇于猛兽?
目录
1原文
2译文
3张昭辅吴
1原文编辑
权每田猎,常乘马射虎,虎常突前攀持马鞍。昭变色而前曰:“将军何有当尔?夫为人君者,谓能驾御英雄,驱使群贤,岂谓驰逐于原野,校勇于猛兽者乎?如有一旦之患,奈天下笑何?”权谢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以此惭君。”然犹不能已,乃作射虎车,为方目间,不置盖,一人为御,自于中射之。时有逸群之兽,辄复犯车,而权每手击以为乐。昭虽谏争,常笑而不答。
2译文编辑
孙权每次在田间狩猎,总是乘在马上射虎,老虎曾突然向前扑上马鞍。张绍脸色大变。~如果一旦有所危险,恐天下耻笑?”孙权谢张昭曰:“年少虑事不远,为此而惭愧。”但是仍然不能控制自已,于是做射虎车,四周留有方格的木室,通过方格可以向外看,不放上盖子,一个人作为驾驶,自己在里面射(老虎)。有时有脱群的野兽,犯其车,而权每手击之以为乐。昭虽苦谏,孙权常笑而不答。
3张昭辅吴编辑
老资格的江东军师
孙策临死时,曾对张昭说:“吾弟孙权年轻,拜托你辅佐他。如他不能胜任,你可取代他。”这同后来刘备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遗嘱,辅佐刘阿斗,不行则取代,两者颇相像。当然,孙权不同于刘禅,张昭也难比诸葛亮,最后结果就大相径庭。刘禅扶不起,诸葛亮鞠躬尽瘁,以死而后已告终;孙权了不起,张昭想要尽责,却连丞相职位也沾不上边,终老闾巷颐养天年。
张昭,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市)人。他早年就好学,博览群书,写得一手隶书好字。东汉末年,避乱扬州,适逢孙策创业,被委任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孙策还请他登堂入室,拜见吴夫人,对他视作知交,文武诸事皆委由他负责。张昭名义上是校尉,实际和孙策是亦师亦友,关系甚密。
孙策二十六岁去世,孙权仅十八岁,张昭受命辅吴。他上表汉室,下移属城,江东州郡各令奉职。他劝孙权节哀,早日视事。不久,孙权为车骑将军,张昭为军师。每逢孙权领兵出征,张昭就留守后方,负责幕府事宜。
黄初二年(221),曹丕封孙权为吴王时,魏使者邢贞傲慢无礼,张昭据理抗锋,坚决维护东吴威严。孙权拜张昭为绥远将军,封爵为由拳侯。张昭还负责与孙绍、滕胤、郑礼等人一起研究与采纳周代汉代礼节,筹划并制定吴王的朝仪。
性情刚烈的东吴元老
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别说下面官员怕他,连孙权也常说:“和张公说话,我不可随意瞎讲。”朝见时,张昭对孙权总是进直言,辞气严厉,义形于色。
有一次,孙权在武昌行宫举行宴会,群臣都饮酒大醉。张昭独自退出,孙权发觉后,将张昭叫还,张昭就以商纣王饮酒误国的事规劝孙权。后来,在是否派遣使者去辽东拜公孙渊为燕王的事情上,张昭和孙权产生严重分歧。两人反复争论,局面越来越僵。张昭执意不让,孙权大为光火,甚至手握佩刀,怒气冲冲说:“你位极人臣,吴国官员入宫拜我,出宫拜你,我对你敬重至极,你却几番当众作梗,这样恐怕对你不利。”张昭却依然不让步,坦然地说:“我虽知说了没用,还要竭尽愚忠,这是讨虏将军(孙策)的嘱托,也因为是吴太后临终时将我叫到床前遗诏顾命的缘故。”由于激动,话未说完,张昭已是老泪纵横。孙权受其感动,掷刀于地,和张昭对面而泣。
黄龙元年(229)四月,孙权始为吴大帝,张昭年老有病,辞去原先官职,改为辅吴将军,列班位次比三司低,封爵为娄侯。孙权的丞相,先是由孙邵,后由顾雍担任。张昭在朝中虽是元老,却未当过丞相,这是为什么?依孙权的话来解释,就是张昭“性刚”,如果不采纳他的意见,容易产生怨艾,对事情不利。
在生命晚年,张昭闲居家中,专心写作,著有《春秋左传解》《论语注》。他死于嘉禾五年(236),享年八十一岁,算是高寿。孙权亲临吊唁,谥为文侯。
词条标签:
文言文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