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传 [遥想《醉翁亭记》里的欧阳修]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醉翁亭记》是一篇绝世奇文,看似写山水,写醉翁亭,其实是写欧阳修的性格爱好,为人处世,志向抱负。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欧阳修热爱山水。“环滁皆山也”,只有胸中韬略非凡,平生遍览众山,才能如此高瞻远瞩,气魄宏伟壮阔。“峰回路转”,“渐闻水声潺潺”,“有亭翼然”,可以想见欧阳修在山中信步漫游,雍容闲适。无论朝暮阴晴,冬去春来,滁州的山水,无时不美,无处不美,欧阳修时时刻刻与之倾心交谈,乐而忘忧,山山水水与欧阳修形影不离。他所描绘的,是欧阳修式的滁州山水美,是他的独特审美观和人格精神力量的外化与物化,达到了物境与心境的高度融合。
当时,他和他的同僚好友们深受政敌的恶毒中伤,所力主推行的新政惨遭重重阻碍。尽管后来得以澄清,但欧阳修还是由副枢密史(相当于副宰相)被贬为滁州太守(地区级长官)。这一切,却都压不垮欧阳修。他将满腔心事消融在山水中:“那些奸党不正像山间云雾,虽能横行一时,可最终还是被太阳所驱散。我的懿德如同美好的鲜花,缕缕幽香沁人心;我的事业已结下善果,惠泽百姓,就像枝叶茂盛的大树带给人们渴望的绿意、荫凉和累累硕果;我的心胸如朗朗青天一样宽广高远;我的人格就如霜雪一样洁白晶莹;我所遭受的不公正终有一日会水落石出。”文章字字句句既是写醉翁亭四周的佳山秀水,又是写欧阳太守的高风亮节;既是主体自我的隐匿,又是主体自我的体现。
欧阳修始终坚信,尽管晦明变化,四季轮回,美却是永恒的。而且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美,创造美,一生都不能忘情山水,他坚决辞官告老,就为的是能徜徉在心仪已久的颖州西湖之畔。一生中他写就了许多美文佳作,被尊为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一生光明磊落,都是受正直高贵的灵魂所驱使的。在贬谪遭谗,穷愁寂寞时,能有几人如欧阳修一样自强、自信、自在?
欧阳修融入了山水之中,融入了百姓之中。热爱山水是他的人格基础和感情源泉,与民同乐则是他的志向抱负和精神源泉。
被贬滁州后,欧阳修“为民父母行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跟从太守游而乐,“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太守宴”,“众宾欢”:此地物产丰饶,“溪深鱼肥”,“泉香酒冽”,“山肴野蔌,杂然前陈”。人们和善热情,民风淳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滁州城成了现实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欧阳修远离了勾心斗角的官场,远离了浮躁喧嚣的尘世,而能与民同乐,得以谈笑风生,获得心灵的慰藉,给枯竭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他畅饮“天伦之乐”的美酒。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节制的喝酒,“饮少辄醉”,“醉”字别有用意。欧阳修就曾嘲笑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这里也许欧阳修更认为有些人使身处醉乡不知醉,自认清醒过人,实际上是十足的糊涂虫!“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借写太守的醉态,写出了太守的乐态,也写出了太守的自信和忧愁。这不是一个只顾饮酒的太守,饮酒的时候,他仍注视自己的影子,观察众宾欢乐和美好,思想着社稷苍生,天下安危。
文中还把“醉”和“翁”连用,构成“醉翁”一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醉”并非指太守真的醉了,而是指太守“人自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欧阳修于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作此文,年仅39,正值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说“苍颜白发”呢?这正反映了欧阳修无法大展宏图的悲哀和志向不为众人所理解的寂寞。且文中提到跟从太守游而乐的百姓中就有“伛偻”――弯腰弓背的老人,39岁的太守怎么能称得上“年又最高”,怎么又称得上醉翁呢?既然“乐亦无穷也”,为何“辄醉”,“颓然乎其间者”?这一处处的矛盾,将欧阳修的屈居中奋发,奋发中却又无奈,只好把自我解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醉翁亭记》是一种表白,既诉说了自己治理滁州的辉煌业绩――“醉能同其乐”,又诉说了自己骄人的文学才华――“醒能述以文”;同时,《醉翁亭记》更是一份宣言,欧阳修借此表明了自己“与民同乐”的志向抱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执着。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信和旷达洋溢纸上。因此,《醉翁亭记》不妨看作一篇戴着面具、饱含隐情的欧阳修自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当时,他和他的同僚好友们深受政敌的恶毒中伤,所力主推行的新政惨遭重重阻碍。尽管后来得以澄清,但欧阳修还是由副枢密史(相当于副宰相)被贬为滁州太守(地区级长官)。这一切,却都压不垮欧阳修。他将满腔心事消融在山水中:“那些奸党不正像山间云雾,虽能横行一时,可最终还是被太阳所驱散。我的懿德如同美好的鲜花,缕缕幽香沁人心;我的事业已结下善果,惠泽百姓,就像枝叶茂盛的大树带给人们渴望的绿意、荫凉和累累硕果;我的心胸如朗朗青天一样宽广高远;我的人格就如霜雪一样洁白晶莹;我所遭受的不公正终有一日会水落石出。”文章字字句句既是写醉翁亭四周的佳山秀水,又是写欧阳太守的高风亮节;既是主体自我的隐匿,又是主体自我的体现。
欧阳修始终坚信,尽管晦明变化,四季轮回,美却是永恒的。而且他一生致力于追求美,创造美,一生都不能忘情山水,他坚决辞官告老,就为的是能徜徉在心仪已久的颖州西湖之畔。一生中他写就了许多美文佳作,被尊为北宋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而且一生光明磊落,都是受正直高贵的灵魂所驱使的。在贬谪遭谗,穷愁寂寞时,能有几人如欧阳修一样自强、自信、自在?
欧阳修融入了山水之中,融入了百姓之中。热爱山水是他的人格基础和感情源泉,与民同乐则是他的志向抱负和精神源泉。
被贬滁州后,欧阳修“为民父母行政”,使百姓安居乐业,跟从太守游而乐,“行者休于树,负者歌于途,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不绝”,“太守宴”,“众宾欢”:此地物产丰饶,“溪深鱼肥”,“泉香酒冽”,“山肴野蔌,杂然前陈”。人们和善热情,民风淳朴,“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滁州城成了现实中的桃花源。在这里,欧阳修远离了勾心斗角的官场,远离了浮躁喧嚣的尘世,而能与民同乐,得以谈笑风生,获得心灵的慰藉,给枯竭的心田注入了一股清泉,使他畅饮“天伦之乐”的美酒。
其实欧阳修只是有节制的喝酒,“饮少辄醉”,“醉”字别有用意。欧阳修就曾嘲笑屈原的“世人皆醉我独醒”,这里也许欧阳修更认为有些人使身处醉乡不知醉,自认清醒过人,实际上是十足的糊涂虫!“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借写太守的醉态,写出了太守的乐态,也写出了太守的自信和忧愁。这不是一个只顾饮酒的太守,饮酒的时候,他仍注视自己的影子,观察众宾欢乐和美好,思想着社稷苍生,天下安危。
文中还把“醉”和“翁”连用,构成“醉翁”一词。“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这“醉”并非指太守真的醉了,而是指太守“人自醉”了;“而年又最高,故自号醉翁”。欧阳修于被贬滁州的第二年写作此文,年仅39,正值年富力强之际,怎么说“苍颜白发”呢?这正反映了欧阳修无法大展宏图的悲哀和志向不为众人所理解的寂寞。且文中提到跟从太守游而乐的百姓中就有“伛偻”――弯腰弓背的老人,39岁的太守怎么能称得上“年又最高”,怎么又称得上醉翁呢?既然“乐亦无穷也”,为何“辄醉”,“颓然乎其间者”?这一处处的矛盾,将欧阳修的屈居中奋发,奋发中却又无奈,只好把自我解嘲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使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辛弃疾的“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醉翁亭记》是一种表白,既诉说了自己治理滁州的辉煌业绩――“醉能同其乐”,又诉说了自己骄人的文学才华――“醒能述以文”;同时,《醉翁亭记》更是一份宣言,欧阳修借此表明了自己“与民同乐”的志向抱负,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的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强执着。最后一句“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自信和旷达洋溢纸上。因此,《醉翁亭记》不妨看作一篇戴着面具、饱含隐情的欧阳修自传。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