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主将单挑结果吗?

 我来答
高许许爱教书
2023-05-27 · TA获得超过344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3015
采纳率:100%
帮助的人:43.6万
展开全部

古代战争的胜利取决于主将单挑结果吗?

在古典名著以及一些影视作品中,我们经常能看到这样一幅场景:两军交战时,敌我双方往往会各派出一员大将进行单挑;几(十)个回合后,若有一将翻身落马,另一位单挑赢了的大将,便会大吼一声“随我进军”,然后带着麾下大军冲入敌军阵营……

按此说法,两军交战,主要就靠主将单挑;若无意外发生,主将单挑胜利的一方,便能取得战争的胜利。在民间流传甚广、且影响力很大的《封神演义》《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等名著,在描绘战争时,也多采取这种方式。

那么,古代战争的胜利与否,难道真是取决于主将的个人武力值吗?

单挑赢了,打仗却输了

以一人之力,扭转战局。这个场景,虽然看上去挺“爽”的,却不太符合常理与史实。须知,影响古代战争的因素实在太多:敌我双方的兵力差距、采取的不同战术、统帅的指挥才能、军令的传达与实施、卫生医疗条件、以及后勤部队与基础设施的准备……都能对战争走向产生不小的影响。

在此情形之下,主将单挑取得胜利,虽说可以起到振奋人心、鼓舞三军气势的作用,但它却并非是影响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如吕布与郭汜的单挑。

汉孝献帝初平三年(192年),王允巧施连环计,终于借吕布之手杀死董卓。时贾诩“闻长安中议欲尽诛凉州人”,便劝说李傕、郭汜二将反攻长安。于是,吕布与郭汜在长安城北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单挑。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郭汜在城北。布开城门,将兵就汜,言‘且却兵,但身决胜负’。汜、布乃独共对战,布以矛刺中汜,汜后骑遂前救汜,汜、布遂各两罢。”

按此记载,吕布不愧“飞将”之名,轻松胜过了郭汜。只可惜,这场单挑却并未改变长安之战的结局。不过两月光景,李傕、郭汜便进入长安;反观吕布,在战败以后仓皇逃窜,投入了袁术麾下。

可见,“阵前单挑”的结果与战争的胜负确实没有太大关系。既然如此,为何许多名著以及影视剧还要采取这种说法呢?

小说及影视作品的用意

众所周知,小说及影视作品并非严肃的正史。因此,为增强故事的趣味性和传播性,小说作者和影视编剧有权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合理改编,从而让它看起来更加精彩。

那么,用“主将单挑的结果”来决定“战争的胜负”,便有这么几点好处:

首先,它突出人物个性,有利于“个人英雄主义”的塑造。《水浒传》之所以能成为四大名著之一,便是因为书中对梁山好汉的精彩刻画。梁山武将尚武,因此个人武力值的高低,是体现其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通过让他们在两军交战中的杰出表现,读者才能眼前一亮。

又如小说《三国演义》中的第一个高潮——“三英战吕布”,便一举奠定了刘关张三人的“主角”地位,后来赵云、马超、黄忠等猛将的加入,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究其原因,正是因为他们在“阵前单挑”的英姿勃发,才能借此“圈粉”无数。

其次,它也能简化战争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小说与影视剧毕竟是一种娱乐方式,是以对大多数人而言,他们看小说和影视剧,只是为消遣、娱乐,并不用多做深究。考虑到这一点,作者在描写战争之时,便不用详尽改编,只需突出几个比较重要的片段。

如《三国演义》中的官渡之战,这场改变三国日后格局的重要战役,绝非短短几个章回就能说清楚的,但罗贯中却很聪明的将重点放到白马之战、延津之战、乌巢之战等关键节点,并以关羽为主角展开了刻画。在关羽一刀一个,解决掉袁绍大将颜良、文丑后,其个人武艺之高强,更加深入人心,与此同时,读者对于官渡之战的大概过程,也能轻松了解。

最后,用“单挑胜负”来代指“战争胜负”,可以让读者或观众更有代入感。一方面,单挑过程中的打斗名场面,其实非常精彩,这不仅令读者印象深刻,还能增强小说的可读性与趣味性,另一方面,武将以一己之力改变战争走向,这个“爽点”简直令人上头。

当然,小说中的这些描写,绝非是空穴来风。在中世纪骑兵战术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单骑作战这种方式,的确是影响古代战争走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单挑战术的源头:单骑作战

恩格斯说过,骑兵“在整个中世纪一直是各国军队的主要兵种”。在中国,早在先秦时期,便能看到中原政权组建、使用骑兵的案例,如“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然而,这一时期对骑兵的运用,还尚未成熟。

战国兵书《六韬》曾总结骑兵的特点:“骑者,军之伺候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可见,先秦时期的骑兵多用于侦查、骚扰敌军,尚未用其充当主力部队。

秦汉以降,草原上最强大的游牧部落——匈奴,多次南下劫掠边境百姓,成为中原王朝的心腹大患。为此,秦汉王朝采取“以夷制夷”的手段,对骑兵建设多有重视。然而,正如晁错对汉文帝所言:“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骑射之术毕竟是游牧民族赖以生存的技能,从小就练习,所以在这个方面,中原骑兵难免要吃不少亏。

至汉武帝时期,卫青、霍去病在与匈奴的连年交战中,结合中原步军作战时“横冲直撞”的特点,创造性地改进了中原骑兵的战术方向,将重心由传统的骑射改为“肉搏式”的冲击。霍去病能屡战屡胜,最终“封狼居胥”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得益于这种改良后的骑兵战术。

其作战特点是迅猛、快捷,在开战后快速冲击到敌军阵前,与他们“贴脸”厮杀。要知道,匈奴擅长的骑射之术,属于远程攻击,而霍去病带人冲到他们“脸上”,便可让匈奴骑兵无法发挥出自身优势。这么一来,反倒成全了霍去病“冠军侯”的威名。

那么,这与单骑作战又有什么关系呢?

中原骑兵的冲击战术,是处在高速运动中的。正因如此,主将想要在瞬息万变的战场之上得心应手地指挥骑兵,便需要亲自战斗在第一线,带头冲击。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代,高桥鞍与马镫的出现,大大提高了骑兵在战马上的稳固性与安全性,昔日霸王项羽以二十八骑对阵汉军五千骑的壮烈场景,也被照进了现实。东晋永和十年(354年),桓温北伐,与前秦军队展开交战,景明帝苻健之子苻生列为先登,单骑冲入晋军之中,“杀温将应庭、刘泓,死伤千数”,“搴旗斩将者前后十数”。在苻生的指挥下,其麾下骑兵亦“能离能合”,“能集能散”,在晋军之中“砍瓜切菜”,生生破灭了桓温的北伐大业。

由此可见,在中世纪骑兵战术趋向于成熟的时代,一员优秀的骑兵统帅,的确有很大机会左右一场战争的胜负。于是,这种作战方式逐渐在魏晋至隋唐年间战场上占据主流地位。

基于此,主将一马当先、以单骑指挥作战的作用更为突出,并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个人英雄主义”的出现,而后世小说中所见“千万伟力归于主将一身”的描写,将战争胜负归结于“单挑结果”,又何尝不是受到了这种现象的影响?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