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佛教的三苦?
苦苦:是我们生活中感受到的痛苦,佛经中既使没有指出,我们也是认为是苦的,这有生理上引起的出生的痛苦、衰老的痛苦、病变的痛苦、死亡的痛苦;由社会环境引起的爱别离苦,即亲爱的人不能厮守在一起;求不得苦是所求不能如愿;怨憎会苦是怨家路窄,低头不见抬头见。以及五蕴炽盛苦,即五蕴身心不平衡的痛苦。
坏苦:又作变异苦,乐境变坏的苦。对所爱的人或物,因死亡破坏的变化所生起的苦感。是指我们通常快乐的感受。以佛法的智慧来看,我们所谓的快乐受并非真正的快乐,其实质也是痛苦的。例如我们饥饿时想吃,吃饱了就觉得快乐,但如果继续吃下去,不会觉得快乐。身体脏了,洗澡觉得快乐,但长时间在水里泡著不会觉得快乐。
由此可见我们的所谓快乐,是因为我们有了某种欲望之后,通过外境的刺激得到满足心理上出现暂时的平衡,于是我们觉得快乐,然而吃饭的实质并非快乐,倘若吃饭的实质是快乐的话,无论吃多少都应该觉得快乐。
然而事实不然,当我们带著强烈的欲望吃馒头时,吃一个、两个、三个感到快乐,吃到四个、五个、六个时,你会发现此时已由原来的快乐转变为痛苦了。吃饭是这样,世间上一切通过欲望得到的快乐莫不如此,因为这种乐受能变坏,因此称为坏苦。
又如人类的乐受,与苦受、忧受、喜受一样,都是一种情绪,我们喜欢乐受,也喜欢喜受,但乐受过后必然是苦受,喜受随之是忧受,苦乐忧喜都属于动荡不安的心态,在四禅八定的修行中,初禅、二禅、三禅因为喜乐受还在的关系,未能避免水火风的灾难,唯有到了四禅舍念清净,无喜无乐,才能平安无事。
行苦:行,是迁流变化义。世间一切都是无常变化,这乃是宇宙人生之规律。但世人不识这种规律,追求永恒:希望身体永恒、家庭永恒、婚姻永恒、事业永恒、人际关系永恒、爱情永恒,事实上世间没有一样永恒的东西,世事无常,美好的事物往往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扩展资料:
三苦,佛学术语,名数,佛教中有时又把苦分为苦苦、坏苦、行苦的三类。总之,娑婆世界,一切莫非是苦。苦集灭道四谛,在佛法里面是根本法。迷惑造业才有这个苦果,六道轮回的苦果。我们今天受的“苦”,是从“集”来的,“集”就是迷惑造业。世尊将三界之内的苦报归纳为三大类。在欲界里面,这三类苦统统具足。
苦细说是八大类: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这八大类在欲界的众生可以说是每个人都要受的,没有一个人能逃得过。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三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