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好学”一词素为称道人治学态度之常用语。此语于《论语》书中凡多见。对此语涵义,《论语》中曾有两处论及:其一见于《学而》篇,其中有云:“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此处“好学”之义可括之为“志学”,即以学为目的(即敏事、慎言且就正于有道),不以学为手段(即“求饱”与“求安”之类)。清季曾文正(国藩)公所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即属此意。其二见于《子张》篇,其中有云:“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此处“好学”可括之为“日新”,即每日皆有进步(即“日知其所无”)。《大学》中所引用汤之盘铭文“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即此意也。
孔子言“好学”之原因何在?《论语·阳货》中载孔子教育子路的一片话对此问题或可解释,其原文曰:“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此对话乃孔子对行事鲁莽弟子子路之告诫,告诫他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刚)之时莫忘学。此语亦可视为对一般人劝学之良规。
既明“好学”原因,如何做方可谓“好学”耶?查《论语》书中,曾被孔子许为好学者仅三人,即孔子本人、颜渊与孔文子。其原文如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故而,依(《论语》)对此三人学行之记述,可将孔门所谓“好学”之表现概括如下:
之一:“好问”。如所周知,学问自问题来,无问题,一切知识、思想皆无从谈起。故好学者必好问。《论语》中所言三好学者皆为“好问”之典范。若孔文子,能做到“不耻下问”;若颜渊,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若孔子,能做到“入太庙,每事问”。最能体现孔子“好问”倾向者乃孔子的求师思想。《论语》中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之二:“改过”。能够切实纠正自身过错乃好学之重要表现。对改过之重要性,孔子曾反复言之。他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此句大抵说,好学者乃勇于改过之人。其高足颜渊,乃“改过”之典范,最为他人所难企及者乃其能做到“不贰过”。
之三:“足发”,即善于发挥,不拘泥于从师所学之义。在此方面,颜渊及孔子本人堪称模范。如颜渊,孔子曾称道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兴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高足子贡赞颜渊为“闻一知十”者,自己仅“闻一知二”者。又,孔子本人亦长于发挥,他曾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之四:“一贯”。一贯乃“一以贯之”之缩略语。其大意谓,人所学知识须有一中心思想,仅片断、零星知识尚不足以谓之“学”。《论语》中关涉“一贯”之记述颇多,如:“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说,亦可谓一贯思想之表述也。
孔子言“好学”之原因何在?《论语·阳货》中载孔子教育子路的一片话对此问题或可解释,其原文曰:“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此对话乃孔子对行事鲁莽弟子子路之告诫,告诫他在修德(仁、知、信、直、勇、刚)之时莫忘学。此语亦可视为对一般人劝学之良规。
既明“好学”原因,如何做方可谓“好学”耶?查《论语》书中,曾被孔子许为好学者仅三人,即孔子本人、颜渊与孔文子。其原文如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雍也》)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冶长》)故而,依(《论语》)对此三人学行之记述,可将孔门所谓“好学”之表现概括如下:
之一:“好问”。如所周知,学问自问题来,无问题,一切知识、思想皆无从谈起。故好学者必好问。《论语》中所言三好学者皆为“好问”之典范。若孔文子,能做到“不耻下问”;若颜渊,能做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若孔子,能做到“入太庙,每事问”。最能体现孔子“好问”倾向者乃孔子的求师思想。《论语》中有云:“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又曰:“卫公孙朝问于子贡曰:‘仲尼焉学?’子贡曰:‘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学?而亦何常师之有?’”
之二:“改过”。能够切实纠正自身过错乃好学之重要表现。对改过之重要性,孔子曾反复言之。他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犹也。”此句大抵说,好学者乃勇于改过之人。其高足颜渊,乃“改过”之典范,最为他人所难企及者乃其能做到“不贰过”。
之三:“足发”,即善于发挥,不拘泥于从师所学之义。在此方面,颜渊及孔子本人堪称模范。如颜渊,孔子曾称道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兴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孔子高足子贡赞颜渊为“闻一知十”者,自己仅“闻一知二”者。又,孔子本人亦长于发挥,他曾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之四:“一贯”。一贯乃“一以贯之”之缩略语。其大意谓,人所学知识须有一中心思想,仅片断、零星知识尚不足以谓之“学”。《论语》中关涉“一贯”之记述颇多,如:“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对曰:‘然,非欤?’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又,孔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之说,亦可谓一贯思想之表述也。
2008-09-29
展开全部
其一,关于学习的态度。孔子认为,追求学问首先在于爱学、乐学,这是关键。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即真正爱好它的人,为它而快乐的人才能真正学好它。孔子赞扬的颜渊就有这种发愤好学的乐观精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雍也》)其次,要“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述而》)即学习要有踏踏实实的精神,默默地记住学到的知识,努力学习而不满足。第三,专心致志,知难而进。孔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读书的人要立志于追求道义、真理,要专心致志,不要为 世俗所累。同时,他还认为追求学问是一个艰难的过程,要敢于知难而进,“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雍也》)针对冉求在学习问题上认为自己能力不够的思想,孔子认为所谓能力不够的人,是走在中途就停止下来,你现在以能力不够划地自限,实际上是没有坚持到底的缘故。在这里孔子勉励冉求要知难而进,只有这样才能得道。事实上孔子自己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述而》)。第四,要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这说明学无常师,作为人应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同时,孔子提倡和赞扬“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学习精神,“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体现了孔子严谨的治学态度。
参考资料: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8235684.html?si=1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广告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