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发展演进表

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确立-秦巩固-汉背景1.2完善-隋唐加强-宋元强化并衰落-明清明明清清基本矛盾发展趋势... 中央集权 君主专制
确立-秦
巩固-汉 背景1.
2
完善-隋唐
加强-宋元
强化并衰落-明清 明 明
清 清
基本矛盾
发展趋势
展开
 我来答
226688999
高粉答主

2008-10-01 · 繁杂信息太多,你要学会辨别
知道大有可为答主
回答量:1.8万
采纳率:74%
帮助的人:1.2亿
展开全部
  资料,参考一下吧!希望有所帮助http://www.xjktyg.com/Article/ShowArticle.asp?ArticleID=192
  三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与帝王权力逐步强化

  2、了解中国古代王朝设置监察机构,而这种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

  3、掌握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

  4、培养利用历史资料分析、处理的能力,通过讨论与思考,初步培养学生用历史眼光和历史意识来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产生发展和影响。
  5、通过事实的学习学生掌握从西汉到宋中国的政治制度屡经变化,其中中央官制变化的趋势及反映出来的本质问题,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认识君主专制制度对古代中国社会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明了从西汉到清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体制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存在着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的斗争,涉及着中央官制和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让同学们自己制作这一演变和发展的简表。在制作简表的基础上采用讨论法解决一些基本问题。
  2、总结中央集权制发展的趋势和本质。培养学生的总结历史规律,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使学生认识到我国从西汉到宋朝1千多年,每个朝代都采取了维护中央集权的制度,从而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有许多优良的部分是值得我们传承和发扬的。学生了解现在的政治措施有一个基本基础,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
  2、经济发展不等于国家富强,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革新政治。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大政治反作用于经济,在增强经济、科技实力的同时,还要不断深化政治、经济和军事体制的改革,提高政府机构的办事效率,加快国防现代化建设,更大限度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教学重点] 从西汉到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经历了中央与地方权力的争夺,皇权与相权的争夺,理清各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

  [教学难点] 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过程] 在影视作品中我们常看到有些人为了当皇帝六亲不认不择手段,他们为什么要当皇帝?

  一、皇帝制度

  1、皇帝制度的特征:皇权独尊、皇帝至上、皇位世袭

  2、中国古代政治定律

  回顾前节内容:郡县制度、三公九卿制度。打开秦王朝政治组织图,引导学生回答皇帝在金字塔中的地位,从而引导出中国古代政治定律:君主主宰国家政治而没有其他任何力量可以对他有所制约。

  3、官僚体制的基本原则

  皇帝制度的特点,决定了官僚体制的变化原则:维护皇权、服务于皇帝。

  二、君权和相权

  1汉代:“中朝”与“外朝”、

  (1)汉初,任命功臣为相,丞相作为皇帝的高级助手,丞相掌握行政实权;

  (2)汉武帝时,频繁任相,设立“中朝”(中朝的概念:由随侍皇帝左右的、出身低微的、皇帝亲自任命和直接指挥的近臣亲信和将领组成,是决策机构)对抗“外朝”(外朝:丞相、御史大夫为首的朝廷官僚组)形成“中外朝”汉武帝故意提拔布衣亲信组成“中朝”,并有中朝对国家政事先做出决策,将原属丞相的决策权分割给了中朝,“中朝”拥有决策权,“外朝”变为执行机构。由此达到了削弱相权、强化军权的作用。

  概括汉朝政治特征:汉武帝用内朝官来压抑外朝官以侵夺相权,是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发展的一个突出特征。

  2、唐朝时期的相权:三省六部制

  出示三省六部制示意图,解释三省的职责,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决策、执行,以前都是丞相的职责。唐朝将其分开,同时增加了审核部门,即门下省,进一步分化相权。将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相互配合,首长均为丞相。同时,唐朝还设置政事堂,参政议政。各省长官和被冠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头衔的官员,即可进入政事堂议事。凡进入参政堂议政的都是丞相。这些被冠以头衔的官员,由于本官品位都不高,因而进退较易,在使用上显得便利。这既有利于发挥臣下才智,又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帝的权力。

  3、宋朝:“二府”

  统治者鉴于唐朝后期割据混乱局面教训,不断削弱和分割相权,以进一步加强皇权。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中书门下、参知政事。宋朝从三大方面来削弱相权:设副宰相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引导学生总结君权和相权互动的趋势:皇帝制度不断加强,在君权与相权这对矛盾中,君权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相权却处在不断被削弱的过程中。

  三、中国监察体制的变化

  引导学生回顾秦时期的监察部门:御史大夫。

  西汉:刺史,十三州,六百石制约二千石,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体现,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州从临时性转变地方行政单位。东汉末年,地方三级行政机构:州-郡-县。

  东汉-元,御史台;明,都察院。

  皇帝设置监察机构的目的:官员之间相互监督,以便于皇帝对官僚机构的控制。但是皇权却没有人监督和控制,因此,专制制度的存在势必影响监察的效能。

  结合当代中国领导人加强自我监督,真正推行依法治国。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过渡:皇帝要维护专制政权,必须要不断输入新鲜血液,为其服务。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建立了哪些变化?

  世官制度、察举制度、科举制度。

  1、世官制

  以天子-三公九卿-郡县制立体图,说明世官制度的运行情况。世官制不等于分封制:一无土地,二官职不能世袭。

  分析世官制的弊端:政权为世家大族控制,底层优秀人才无法进入政权参政。

  2、察举制

  察举制作为选官制度,即选官要先经官吏察访,然后推荐给中央予以任用,举荐的标准是看德行和才能。

  (1)汉武帝征召

  解决世官制的弊端,向底层征召优秀人才。张謇的故事。

  征召的弊端,插入东汉时期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清素清白浊如泥,高门良将怯如鸡。说明征召制度到了后期,弊端丛生,征召权利被世家大族控制,形成了士族。寒族人士很难跻身上层,不利于统治。

  (2)曹魏九品中正制

  建立上中下三等九品制度。考核有了一定的参考标准。如,才学、相貌等等。比征召制要公正客观一些。但后期还是显露出一系列弊端。

  3、科举制度

  科举制是考试选官的制度。这一制度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宋,成熟、衰亡于明清。与察举制相比,科举制是一种更完备、更合理的选官制度。科举制通过考试择优录取,显然要把察举制时代仅凭现任官僚的主观印象取官要合理得多。

  科举制的优点,考试一视同仁,官僚子弟和平民子弟站在了一条起跑线上,给底层民众参政提供了机会,打破了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基础。同时也有利于中央集权。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

  扩大了统治基础。

  分析科举制的弊端:科举考试的内容多不出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

  五、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秦地方行政区划:郡、县(道);西汉初郡国并行制;东汉地方行政区划:州、郡、县;

  唐地方行政区划:道、州、县;

  宋地方行政区划:路、州、县;

  元代:行省制度。

  行省是行中书省的简称,或简称为省。

  行省即中书省派到地方的临时机构。出示元朝地图,地域辽阔,如果都到首都汇报工作,非常的不方便,因此设立行省。

  行省官员原本代表中央到地方执行政务,因此可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但是它和中书省不同,重大民政事务权、军政要务权、赋税权被剥夺,官员定期到中央觐见,汇报工作。后来它从临时暂住转变为地方行政机构。

  行省制度创立的意义:行省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介绍明清的地方行政区划:明地方行政区划:省、府、县;清地方行政区划:省、道、府、县。

  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方式:设立监察机构进行监督;省官互迁制度。

  总结地方行政区划变迁过程,引导学生概括变迁的目的:一、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二、保证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中央集权。

  [课堂小结]

  从秦汉至元统治制度总的趋势是皇权不断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日益加强,这样有利有弊,有利是加强了封建中央集权,维护了封建国家统一;弊端则是地方没有自治权,人浮于事,行政效率低。
回杨氏星鸟
2020-04-12 · TA获得超过3.7万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4万
采纳率:31%
帮助的人:990万
展开全部
1.君权和相权
(1)西汉:①让平民出身的人做丞相;②起用他身边的一些侍从为尚书令、侍中,参与国家大事决策,而让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机构只管执行皇帝下达的绍书、旨意和手谕等。这样,就形成了由尚书令、待中组成的“中朝”决策机构和由三公九卿组成的“外朝”执行机构。至此,丞相被夺去了决策权,权力受到限制。
(2)唐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即唐代在中央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扩大了皇权,保证了封建君主专制中心地位。
(3)宋代限制相权的措施
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于是采取措施进一步削弱宰相的权力,即设中书门下,来行使宰相的行政权,后来又设“参政知事”分割宰相行政权,从而使相权进一步分散。
2.中国古代王朝的监察体制
秦:中央政府和郡一级行政机关内,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
中央:御史大夫属下的官员承担
西汉:
地方:设刺史(引导学生看教材插图)
以后历朝:设御史台、都察院
教师总结归纳:监察体制的建立及不断完善,是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贪赃枉法,滥用职权等,以适应专制主义王朝实行有效统治的需要,在执行过程中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监察官员和监察机构贪赃枉法的情形司空见惯,使得监察系统受到严重破坏。
3.选官制度的历史变化
选官制度
世官制
察举制
科举制
实行时间
先秦时期
秦汉至魏晋南北朝
隋唐至明清时期
特点
官位世袭,下层人士一般没有参政的机会
由官吏察访合适人才,至魏晋南北朝发展为九品中正制
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垄断官场的局面,为中下层地主知识分了提供了机会
4.行省的设置
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专制统治,历代王朝在地方都作了重大调整、改革。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胜寒dragon的知识小铺
高粉答主

2018-08-04 · 知识小铺是作者生活所获,无固定风格
胜寒dragon的知识小铺
采纳数:3673 获赞数:68286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1)萌芽——战国时期:韩非子从理论上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主张;商鞅变法初步确立。 (2)创立——秦朝:皇帝制;三公九卿制等。其特点是皇帝掌握各种大权。意义:客观上适应了封建地主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需要,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3)巩固——西汉:西汉推行郡县封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膨胀。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和附益之法,解除王国的威胁;思想上实行“大一统”(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4)完善——隋唐:隋首创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朝继承并完备。其特点是分散了丞相和中央机构的权力。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把秦朝以来的丞相职权一分为三,互相牵制,又把最高行政机构尚书省的权力分给六部,防止专权。科举制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做官,其机构运转更加灵活。
  (5)加强——北宋: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派文臣到各地做知州,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组建禁军并由皇帝直接控制。其特点是削弱地方权力和剥夺大将的兵权,财权、行政权和兵权收归中央,由皇帝直接控制。
  (6)新发展——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即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省);还设宣政院(直接管辖西藏地区)和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台湾)。行省制度是古代郡县制的新发展,初步奠定了明清乃至当代省区的规模,对巩固和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起了积极作用。
  (7)强化(或顶峰)——明清:明初把丞相权分六部,设厂卫特务机构和三司,采取八股取士。前清沿用明制,增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特点是分散丞相权力和地方长官的权力,加强皇权,同时加强思想控制。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表明封建制度的衰落。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1条折叠回答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