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个人认为,这是儒林弟子炒作出来的,为了宣扬儒家的“忠义”。类似的炒作还有很多,比如司马迁的史记很多是“文学创作”,和孔子的历史记载相反,比如赵氏孤儿就是编造的,再比如,近年考古学家证明秦朝的华丽阿房宫被焚烧,就是谎言。实际是,秦朝的华丽阿房宫根本只有地基,还没建成呢。儒家为了丑化秦这个法家为主的朝代。等等。
其他说法,
1. 有人根据《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复(郢)”,认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后(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
2. 他根本就没见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
3. 他是高寿而终,并非自投汨罗江。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述:屈原遭楚王流放投汨罗江而死。
对历史上是否确有此等人物持怀疑态度,史书所记载的三闾大夫,那是居庙堂之高,有经天纬地之才;处江湖之远,则是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诗人,真乃中国文人之典范也。
可问题又恰恰出在这里,据史学家推测,屈原大约死于公元前277年左右,可他以大诗人兼政治家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时,却已是到了汉初汉文帝时期,前后间隔有近百年之久。在这近百年期间,如此近乎完美的优秀文人形象,不见于同时期或稍后的战国末年及秦时的诸多文字之中,如《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等,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史学家里的屈原,不是历史上的某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甚至是不同时期人)的综合。比如楚三闾大夫是一个人,而写《离骚》、《哀郢》等诗篇的又是另外一个人(极有可能出自一没落楚贵族之手),至于投江者为谁,那更是不知为何方神圣了。
中国古文人素有“古为今用”的嗜好,什么《黄帝内经》啦,什么《周公解梦》啦,无不是如此。而今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屈原,则极有可能是汉初诸多失意文人的一个杰作。
李斯年少的时候,仅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官吏,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以厕所肮脏的东西为食,一碰到人或狗,便惊恐得抱头乱窜;而住在粟仓里的老鼠,以粟为食,住在大房子里,没有惊于人犬的忧虑,十分安逸。动物世界的贫富差距激发了少年李斯对人生的思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至此,李斯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随后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心知在政治腐败的楚国无用武之地,因就在几十年前,曾有位因政治黑暗导致仕途失意的贵族老头投江自杀。
那个老头就是屈原。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用十二个字概括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当时的楚怀王却听信谗言不假思索地疏远屈原。政治外交上,楚怀王屡中秦国的诡计,他自己还客死秦国,被天下的人嘲笑。然而续而继位的倾襄王遗传了他父亲不辨是非的基因,继续将屈原一再放逐。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将白起成为继吴国伍子胥以来攻克楚国郢都第二人,屈原对楚国彻底绝望,含愤投江自杀。从此以后,楚国官员们都以屈原为反例,没人敢直谏玩命以免成为屈原第二。
李斯决定出国一展抱负。那时候秦国自孝公时商鞅对国家的彻底改革,国力强盛,GDP非其他战国诸雄可比,最有一统九州的综合能力,加上秦王用人不拘一格,任人为贤,于是李斯的出国目的地选择了秦国。离开祖国之前他向老师荀子告别,说了蕴涵自己人生观的一番话:“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见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见李斯的志向是建立在个人功利之上,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并以卑贱为耻辱,穷困为悲哀,天下大乱正是他水鬼升城隍的大好时机,他的从政并不是要“兼济天下”,而是要从“厕鼠”变为“社鼠”。
入秦后,李斯辅弼秦王。李斯上书劝阻秦王“逐客”;协助秦始王部署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一统江山后,李斯坚持废除分封制,并且整理“小篆”规范文字,提议“焚书坑儒”,巩固了新生的大一统政权,他自己也走向了人生事业的颠峰。
秦国的统一大事李斯立了大功,他官居丞相,位极人臣,儿女显贵。长子李由当上了三川郡守,其余的儿子都嫁给秦国公主,女儿都嫁给秦国公子。一次大儿子休假回咸阳,李丞相摆酒家中,朝廷里的高官政要们都来到敬酒奉承,一时间,丞相府邸门庭若市,车马喧阗。见此情景,李斯回忆起自己从一介草民走到人臣之颠的传奇人生之路,喟然而叹道:“嗟乎!”,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若非当年西入秦国这一决定,李斯不知还能不能挤身《史记》列传,留名千古。
而屈原一生始终“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被流放二十多年,直至抱着石头投江喂鱼,此心不移。同样是楚国人,为何做出两种的选择,李斯强调功利,而屈原讲究效忠。因为两者的出身地位完全不同。少年李斯,不过“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属于厕鼠一类,惊恐人犬,受尽权势的欺压;而屈原,是楚国贵族,官至左徒,陪伴在楚王左右共同商议国事,为国王近臣,属于仓鼠一类。“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自然是养尊处优,没经历过什么卑贱耻辱,受过良好教育,娴于辞令,多愁善感,而且穿着时尚,也很讲究卫生,他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不会像李斯会去厕所观察老鼠的生活。李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自己也是一位小官吏,但毕竟尝受过不平等的压迫。一个人如果连吃都顾不上,谁还有空闲讲忠义 屈原跳江自尽后一百多年,一位汉朝的后生官员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经过湘江,写文章凭吊这位楚国大骚人。贾谊才华出众受到李斯的学生吴公的赏识和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可惜在官场中遭受排挤,被天子疏远。对屈原的人生悲剧,贾谊身同感受,但他觉得,屈原满腹才华,为何不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何必如此作贱自己?其实只要拿李斯和屈原的个人背景加之价值取相比较,答案就可以一目了然,是屈原他的社会地位所至。不过正因为屈原这一忠君爱国的特点,并且怀才不遇以诗文寄托悲怆的知识分子情怀,使他不仅在后世成为帝王做为宣传忠孝的好榜样,也成为宦途不畅者发牢骚的必举之典故。屈原既得到后世赞扬,也得到同情,刘毅就说他:“不容于人主,而显明于竹帛。”
总之,李斯、屈原,一个从贱民到百官之长,得到他想要的,做了他想做的:另一个从贵族到流放之囚,得到自己不想要的,做不了想做的,也做了不想做的,你认为哪种人生更可取?还是王勃他的一句话有道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将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则为香草,有人就因此怀疑屈原与当时的楚怀王的关系非比寻常,是现今所说的同性恋。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他的自杀代表着他对国家的忠诚 他有留给我们经典之作—《离骚》不是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关于屈原的绝笔作,《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的先后顺序的分歧也相当大。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正如白话方言所说,他真系好屈(冤屈之意),为何投江?是想以死来铭志?他死后对当权统治者有没有起震憾作用?难道他死得好“屈”?他是懦夫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死之迷:
【作者/王红旗】
笔者曾撰文〈屈原本是巴族人,楚辞得益巴人歌〉,从12个方面论证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巴族巫祝家庭。其中认为,民间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源于屈原采用 的是巴人的船棺水葬。既为船棺水葬,表示有可能不是自溺身亡,而是正常寿终。众所周知,关于屈原生平有许多谜,其中有「生之谜」和「死之谜」。这里笔者再 解读「死之谜」。
1.屈原在作品中虽然多处提及「赴江湘之流」,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要自溺,更多的是表示决心的文学修辞。
2.尽管屈原曾经有过自溺的念头,但并不一定就实施了自尽行为。屈原在〈惜往日〉中写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 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对此,论者 多认为这是屈原最后的作品,创作时间离他自沉汨罗江不会太久。问题是,此文创作地点是在沅水、湘江之间某地的「玄渊」(黑水潭),位于今湖南省的中西部; 而相传屈原投水自尽的地点是在汨罗江,位于湖南省的东北。两者并非一处,而且屈原所到时间亦有前后之别。
据此可知,〈惜往日〉应写于屈原流放(或流浪,或旅游)在沅湘一带时。当时屈原情绪非常低落,因而萌生了投水自尽的念头,甚至准备「不毕辞而赴渊」。但 是,屈原不仅创作完成〈惜往日〉并流传下来,而且写得很有条理,说明他的生活并没有混乱,生命也没有立即结束。(当时的载体是竹简,需要一条一条写,然后 编成卷;如果要想流传开来,则还需要有人誊写多份,或者有人听到屈原朗诵作品后再传诵给他人。)
3.关于屈原〈怀沙〉一文的标题,有人认为「怀沙」是怀念长沙的意思,但是文中只有「汩徂南土」、「进路北次」、「浩浩沅湘」,并无「长沙」的之名。
有人认为是怀抱沙石而自沉的意思,写于自沉汨罗江之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怀沙〉里写有「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论者或以为这些话表明屈原将欲自尽。不过,仔细分析这些话,实际上并无自尽之意,而是在说要坦然面对死亡,无论是欢乐与忧愁,都会随着死亡而去。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将此文命名曰「怀沙」?笔者认为,「怀沙」是屈原在临终前选择的一种葬仪方式,即船棺水葬;为防止尸体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 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它的随葬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礼(如果任凭船棺漂流,船棺 有可能靠岸而停,尸体将暴露在外)。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实际上乃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选择船棺葬,既是民族传统,可象征返 回故里天国,又可沉没而不暴露。
4.屈原自述自己的人生学习榜样是彭咸,〈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思美人〉「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究竟是何许人也?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但是,王逸所说的彭咸其人以及投水死谏的故事,未见于任何其它王逸之前的古籍,颇让人怀疑其人其事乃王逸根据屈原投水传闻而逆推出来的。其实,屈原所说的彭咸,并非一定是一个名叫彭咸的人,也可以是某两个人的合称,例如巫彭、巫咸的合称,或者彭铿(彭祖)、巫咸的合称,类似老彭是老聃、彭祖的合称一样(《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巫彭,《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六巫之一,《大荒西经》灵山十巫之一,《世本》云:「巫彭作医」,系古代著名的巫医。
巫咸,《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路史‧后纪三》称神农使巫咸主筮,《世本》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外国图》称「昔殷 帝太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之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记:「帝太戊(大戊、天戊)、雍己弟。用伊陟(伊尹 子)、巫咸治国政,殷复兴。巫咸传为用筮占卜的始创者。」
彭铿,即彭祖,颛顼后裔陆终生子六人,其中就有彭祖和季连(楚民族直系祖先)。《列仙传》称彭祖一直活到殷代,为殷大夫,善导引食气,以长寿著称。屈原在 〈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江苏徐州一带以彭祖为餐饮业的祖师,相传彭祖为帝尧的厨师,被封于彭城(即今徐州)。
根据巫彭、巫咸、彭祖的生平或职业特征、爱好,可知无论彭咸是指巫彭和巫咸,还是指彭祖和巫咸,他们都不曾、而且也不会投水自尽的。(对比之下,彭咸更可能系巫彭、巫咸的合称,因两者的名称结构相同、身分职业相同。)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以彭咸为榜样呢?这是因为,屈原本名灵均,出身巫者家族(巫职是世袭的,这就是巫咸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原因所在),他的故乡秭归 正是灵山(即今日巫山)十巫所在地(三峡),因此屈原以古代著名巫者(兼有宗教家、政治家、医生、学者的身分和职能)为学习榜样,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进 一步说,巫咸既是杰出的巫师,又曾经参与政事并有所成,完全与屈原的出身和人生抱负相符。据此可知,以彭咸为人生楷模的屈原,不至于采取投水自尽的方式结 束自己生命的。事实上,屈原写〈离骚〉时,尚充满着许多期待,毫无轻生的念头,并在〈离骚〉中两次表示自己要以彭咸为榜样,而屈原眼里的彭咸并非以投水死 谏而著称。5.屈原在作品中明确反对用投水自尽的方式去谏昏君。〈悲回风〉曰:「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意思是像申徒狄那 样背负重石投水自尽又有什么作用呢?申徒狄的故事见《楚辞全译》引《庄子》:「申徒狄谏纣不听,负石自沉于河。」事实上,自杀属于凶死,其魂魄将成为孤魂 野鬼,难以招魂,相当不吉。屈原为巫者出身,对此应有着深刻了解并非常忌讳。
6.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未见于屈原的学生或晚辈宋玉的作品〈九辩〉、景差的作品〈大招〉(著作权有争议)中,也未见于楚国史书中。
7.晚于屈原的无名氏所作《楚辞‧渔父》记有屈原的话:「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但是,〈渔父〉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以屈原生平遭际创作的系列独幕剧之一,不能用来证明屈原确实投水自尽。
8.首先记叙屈原投水自尽的人大致是汉初学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他在〈吊屈原〉一文中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 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获知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情节的。此后,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亦采纳其说:「(屈原)于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学者认真地分析民间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传闻是否属实,而历代论者在未曾论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就纷纷推论其自尽的原因,或谓殉 国,或谓洁身,或谓殉道,或谓尸谏,或谓回归母体;还有人猜测屈原是被赐死或被谋杀而投入水中的。显然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10.屈原在作品中反复表白自己「故重着以自明」。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必要选择投水自尽。这是因为,屈原在被放逐的生存环境中,已经生活了许多年,没有 理由再选择一个突然的自尽行为,何况这种投水自尽行为也不能够起到表白自己的作用。屈原能够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表明他有着相应的经济来源生活无虞。
11.屈原热爱生命,志向远大,追求长寿。如〈离骚〉:「老冉冉将其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今既老而不衰」、「吾与重华游兮瑶 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作品里自称「年既老」,或者可以表明他年事已高。与此同时,屈原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入的观察和 了解。他系巫者出身,当然应有相当的医药保健知识,因此他的身体该保养得不错。(屈原喜欢佩戴香草,这有益于驱蚊虫和健身。)
12.事实上,屈原是高寿而终。屈原的出生年代,众说不一,大体认为在公元前353年至前339年之间;笔者暂取郭沫若的公元前340年说。屈原的去世年 代亦众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78年,亦即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称屈原因绝望而投水自尽(时年62岁)。/但是,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表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9年后,亦即公元前269 年;它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屈原晚年的作品,诗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乃垂暮之言。也就是说,如果屈原死于写〈哀郢〉的那一年,他至少已经是71岁 的高龄了。如果屈原写完〈哀郢〉后又活了几年,那么他的寿命恐怕在孔孟之间(孔子73岁,孟子84岁)。
13.屈原在作品中虽然不断地诉说自己的痛苦之情,但是他已经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阶段,而是升华到「体验痛苦」的层次。一般来说,承受痛苦会严重摧毁人的身心健康并使人绝望,而体验痛苦则是一种心态的超脱,或者说是在把「痛苦」当成了体验和研究的对象。14.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4个问题,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历史事件,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拥有这种胸襟的人,是不应该自杀的。
15.为什么民间会产生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出于对屈原的景仰和同情,相信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的。另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对屈原 的特殊葬仪产生了误会。事实上,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靠近江西省的地方,当地百姓对巴人的船棺水葬原本毫无所知;因此,当地人见到屈原死后使用船棺葬, 便可能误传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 "
16.为什么绝大多数学者也相信屈原是投水自尽的?一是屈原曾经在作品中流露过投水自尽的念头。二是王逸对「彭咸」的注释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三是许多学 者都因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忽略了理性的全面的分析。四是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巴族的船棺葬习俗,并忽略了屈原故里是古代巴族聚居地以及屈原本名灵均、 出身于巴族巫师家庭的情况。五是人云亦云。
17.屈原故乡秭归的龙舟竞渡,至今仍然传唱着古老的〈招魂龙船歌〉。而在江西一些没有条件进行龙舟竞渡的地方,每年端午节,百姓要抬着龙船登高游街市, 号称「迎鬼船」。凡此种种,均表明龙舟竞渡的本意是追赶船棺,即为船棺送葬。船棺葬是巴族特有的习俗,近年在重庆地区 (古代巴国都城集中地)多有出土。根据已出土的船棺来看(最大的长18公尺),船棺系由整木削凿成船形(利用火烤焦木头,可以很快挖出船形),内可置棺 椁。其象征意义与埃及太阳船相似,寓意死者经船去往天堂并获得再生。古人认为太阳西落后,要经过地下水路,才能重新回到东方,并再次升起。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屈原是高寿自然而终;由于他出身巴族,采用的是船棺水葬(其它的方式还有船棺土葬、船棺悬葬),被楚国当地百姓误传为自沉汨罗江而死。 笔者认为,屈原在汨罗江实施船棺葬,既是为了坚持民族葬仪,也在使他的去世产生某种轰动效应,有利于传播他的主张、理想和作品。龙舟竞渡的文化风俗也因他 而传遍大江南北。
其他说法,
1. 有人根据《哀郢》中“至今九年而不复(郢)”,认为屈原是在郢被攻下9年后(公元前269年)才逝世的。
2. 他根本就没见到郢被攻下,早在前283年就逝世了。
3. 他是高寿而终,并非自投汨罗江。
司马迁的《史记》中记述:屈原遭楚王流放投汨罗江而死。
对历史上是否确有此等人物持怀疑态度,史书所记载的三闾大夫,那是居庙堂之高,有经天纬地之才;处江湖之远,则是一惊天地,泣鬼神的大诗人,真乃中国文人之典范也。
可问题又恰恰出在这里,据史学家推测,屈原大约死于公元前277年左右,可他以大诗人兼政治家的形象开始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时,却已是到了汉初汉文帝时期,前后间隔有近百年之久。在这近百年期间,如此近乎完美的优秀文人形象,不见于同时期或稍后的战国末年及秦时的诸多文字之中,如《战国策》、《吕氏春秋》、《韩非子》等等,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唯一可以解释的是,史学家里的屈原,不是历史上的某一个人,而是多个人(甚至是不同时期人)的综合。比如楚三闾大夫是一个人,而写《离骚》、《哀郢》等诗篇的又是另外一个人(极有可能出自一没落楚贵族之手),至于投江者为谁,那更是不知为何方神圣了。
中国古文人素有“古为今用”的嗜好,什么《黄帝内经》啦,什么《周公解梦》啦,无不是如此。而今天存在于人们心中的屈原,则极有可能是汉初诸多失意文人的一个杰作。
李斯年少的时候,仅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官吏,他看见厕所里的老鼠以厕所肮脏的东西为食,一碰到人或狗,便惊恐得抱头乱窜;而住在粟仓里的老鼠,以粟为食,住在大房子里,没有惊于人犬的忧虑,十分安逸。动物世界的贫富差距激发了少年李斯对人生的思考:“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至此,李斯决心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他随后拜荀子为师,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以后,心知在政治腐败的楚国无用武之地,因就在几十年前,曾有位因政治黑暗导致仕途失意的贵族老头投江自杀。
那个老头就是屈原。司马迁为屈原立传,用十二个字概括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而当时的楚怀王却听信谗言不假思索地疏远屈原。政治外交上,楚怀王屡中秦国的诡计,他自己还客死秦国,被天下的人嘲笑。然而续而继位的倾襄王遗传了他父亲不辨是非的基因,继续将屈原一再放逐。秦昭王二十九年,秦将白起成为继吴国伍子胥以来攻克楚国郢都第二人,屈原对楚国彻底绝望,含愤投江自杀。从此以后,楚国官员们都以屈原为反例,没人敢直谏玩命以免成为屈原第二。
李斯决定出国一展抱负。那时候秦国自孝公时商鞅对国家的彻底改革,国力强盛,GDP非其他战国诸雄可比,最有一统九州的综合能力,加上秦王用人不拘一格,任人为贤,于是李斯的出国目的地选择了秦国。离开祖国之前他向老师荀子告别,说了蕴涵自己人生观的一番话:“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主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而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见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于卑贱,而悲莫大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可见李斯的志向是建立在个人功利之上,追求功名利禄,荣华富贵,并以卑贱为耻辱,穷困为悲哀,天下大乱正是他水鬼升城隍的大好时机,他的从政并不是要“兼济天下”,而是要从“厕鼠”变为“社鼠”。
入秦后,李斯辅弼秦王。李斯上书劝阻秦王“逐客”;协助秦始王部署对付六国的战略和策略。一统江山后,李斯坚持废除分封制,并且整理“小篆”规范文字,提议“焚书坑儒”,巩固了新生的大一统政权,他自己也走向了人生事业的颠峰。
秦国的统一大事李斯立了大功,他官居丞相,位极人臣,儿女显贵。长子李由当上了三川郡守,其余的儿子都嫁给秦国公主,女儿都嫁给秦国公子。一次大儿子休假回咸阳,李丞相摆酒家中,朝廷里的高官政要们都来到敬酒奉承,一时间,丞相府邸门庭若市,车马喧阗。见此情景,李斯回忆起自己从一介草民走到人臣之颠的传奇人生之路,喟然而叹道:“嗟乎!”, “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驽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若非当年西入秦国这一决定,李斯不知还能不能挤身《史记》列传,留名千古。
而屈原一生始终“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被流放二十多年,直至抱着石头投江喂鱼,此心不移。同样是楚国人,为何做出两种的选择,李斯强调功利,而屈原讲究效忠。因为两者的出身地位完全不同。少年李斯,不过“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属于厕鼠一类,惊恐人犬,受尽权势的欺压;而屈原,是楚国贵族,官至左徒,陪伴在楚王左右共同商议国事,为国王近臣,属于仓鼠一类。“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自然是养尊处优,没经历过什么卑贱耻辱,受过良好教育,娴于辞令,多愁善感,而且穿着时尚,也很讲究卫生,他说“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不会像李斯会去厕所观察老鼠的生活。李斯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尽管自己也是一位小官吏,但毕竟尝受过不平等的压迫。一个人如果连吃都顾不上,谁还有空闲讲忠义 屈原跳江自尽后一百多年,一位汉朝的后生官员贾谊被贬为长沙王太傅,经过湘江,写文章凭吊这位楚国大骚人。贾谊才华出众受到李斯的学生吴公的赏识和推荐,被文帝召为博士,可惜在官场中遭受排挤,被天子疏远。对屈原的人生悲剧,贾谊身同感受,但他觉得,屈原满腹才华,为何不周游列国,游说诸侯,何必如此作贱自己?其实只要拿李斯和屈原的个人背景加之价值取相比较,答案就可以一目了然,是屈原他的社会地位所至。不过正因为屈原这一忠君爱国的特点,并且怀才不遇以诗文寄托悲怆的知识分子情怀,使他不仅在后世成为帝王做为宣传忠孝的好榜样,也成为宦途不畅者发牢骚的必举之典故。屈原既得到后世赞扬,也得到同情,刘毅就说他:“不容于人主,而显明于竹帛。”
总之,李斯、屈原,一个从贱民到百官之长,得到他想要的,做了他想做的:另一个从贵族到流放之囚,得到自己不想要的,做不了想做的,也做了不想做的,你认为哪种人生更可取?还是王勃他的一句话有道理:“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
在屈原的名作中常常将君王比喻成美人,自己则为香草,有人就因此怀疑屈原与当时的楚怀王的关系非比寻常,是现今所说的同性恋。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他的自杀代表着他对国家的忠诚 他有留给我们经典之作—《离骚》不是吗?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关于屈原的绝笔作,《涉江》、《哀郢》、《怀沙》、《惜往日》的先后顺序的分歧也相当大。
屈原作为诗人,是楚辞的代表作家。留下了《离骚》、《天问》等二十多篇著名诗篇。
正如白话方言所说,他真系好屈(冤屈之意),为何投江?是想以死来铭志?他死后对当权统治者有没有起震憾作用?难道他死得好“屈”?他是懦夫么?
屈原(前340年-前278年,生卒年尚有争论,约生于前353年~前335年,逝于前283年~前269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中国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其作品文字华丽,想象奇特,比喻新奇,内涵深刻,成为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1953年世界和平理事会通过决议,因当年为屈原逝世2230周年,确定屈原为当年纪念的世界四位文化名人之一。
屈原本为楚国重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与法律的制定。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在屈原努力下,楚国国力有所增强。但由于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渐被楚怀王疏远。怀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感到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在作品中洋溢着对楚地楚风的眷恋和为民报国的热情。后来曾经被召返。怀王三十年,楚怀王不听屈原劝阻,执意入秦,被扣留,后来客死秦国。楚顷襄王即位后昏庸无道,听信令尹子兰的谗言,再次驱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带。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怀大石投汨罗江而死。传说当地百姓投下粽子喂鱼以此防止屈原遗体被鱼所食,后来逐渐形成一种仪式。以后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人们吃粽子,划龙舟以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据闻一多考证在屈原投江之前,吴越一带已有端午节存在,但从屈原2200多年前逝世一直到今天,中国社会主流所公认的一直是端午节祭祀屈原。
屈原死之迷:
【作者/王红旗】
笔者曾撰文〈屈原本是巴族人,楚辞得益巴人歌〉,从12个方面论证屈原出身于楚国的巴族巫祝家庭。其中认为,民间相传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源于屈原采用 的是巴人的船棺水葬。既为船棺水葬,表示有可能不是自溺身亡,而是正常寿终。众所周知,关于屈原生平有许多谜,其中有「生之谜」和「死之谜」。这里笔者再 解读「死之谜」。
1.屈原在作品中虽然多处提及「赴江湘之流」,但并不一定意味着就要自溺,更多的是表示决心的文学修辞。
2.尽管屈原曾经有过自溺的念头,但并不一定就实施了自尽行为。屈原在〈惜往日〉中写有「临沅湘之玄渊兮,遂自忍而沉流。卒没身而绝名兮,惜壅君之不 昭」、「焉舒情而抽信兮,恬死亡而不聊。独障壅而蔽隐兮,使贞臣为无由」、「宁溘死而流亡兮,恐祸殃之有再。不毕辞而赴渊兮,惜壅君之不识」。对此,论者 多认为这是屈原最后的作品,创作时间离他自沉汨罗江不会太久。问题是,此文创作地点是在沅水、湘江之间某地的「玄渊」(黑水潭),位于今湖南省的中西部; 而相传屈原投水自尽的地点是在汨罗江,位于湖南省的东北。两者并非一处,而且屈原所到时间亦有前后之别。
据此可知,〈惜往日〉应写于屈原流放(或流浪,或旅游)在沅湘一带时。当时屈原情绪非常低落,因而萌生了投水自尽的念头,甚至准备「不毕辞而赴渊」。但 是,屈原不仅创作完成〈惜往日〉并流传下来,而且写得很有条理,说明他的生活并没有混乱,生命也没有立即结束。(当时的载体是竹简,需要一条一条写,然后 编成卷;如果要想流传开来,则还需要有人誊写多份,或者有人听到屈原朗诵作品后再传诵给他人。)
3.关于屈原〈怀沙〉一文的标题,有人认为「怀沙」是怀念长沙的意思,但是文中只有「汩徂南土」、「进路北次」、「浩浩沅湘」,并无「长沙」的之名。
有人认为是怀抱沙石而自沉的意思,写于自沉汨罗江之前。《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称:「(屈原)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怀沙〉里写有「舒忧娱哀兮,限之以大故」、「知死不可让兮,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论者或以为这些话表明屈原将欲自尽。不过,仔细分析这些话,实际上并无自尽之意,而是在说要坦然面对死亡,无论是欢乐与忧愁,都会随着死亡而去。那么屈原为什么要将此文命名曰「怀沙」?笔者认为,「怀沙」是屈原在临终前选择的一种葬仪方式,即船棺水葬;为防止尸体漂浮,要用沙石固定在船棺内。船棺 在水上漂流时,送葬的人要划着船,不停地向船棺里投放沙石(包括食物、死者生前用品和其它的随葬物),促使船棺沉没,以完成葬礼(如果任凭船棺漂流,船棺 有可能靠岸而停,尸体将暴露在外)。端午节龙舟竞渡、向江河里投放粽子的习俗,实际上乃是在模拟船棺水葬的场景。屈原选择船棺葬,既是民族传统,可象征返 回故里天国,又可沉没而不暴露。
4.屈原自述自己的人生学习榜样是彭咸,〈离骚〉「愿依彭咸之遗则」、「吾将从彭咸之所居」,〈思美人〉「思彭咸之故也」,〈悲回风〉「夫何彭咸之造思兮」、「昭彭咸之所闻」、「托彭咸之所居」。那么,彭咸究竟是何许人也?王逸《楚辞章句》注:「彭咸,殷贤大夫,谏其君不听,自投水而死。」但是,王逸所说的彭咸其人以及投水死谏的故事,未见于任何其它王逸之前的古籍,颇让人怀疑其人其事乃王逸根据屈原投水传闻而逆推出来的。其实,屈原所说的彭咸,并非一定是一个名叫彭咸的人,也可以是某两个人的合称,例如巫彭、巫咸的合称,或者彭铿(彭祖)、巫咸的合称,类似老彭是老聃、彭祖的合称一样(《论语》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
巫彭,《山海经‧海内西经》开明六巫之一,《大荒西经》灵山十巫之一,《世本》云:「巫彭作医」,系古代著名的巫医。
巫咸,《归藏》称巫咸为黄帝作筮(用筮草占卦),《路史‧后纪三》称神农使巫咸主筮,《世本》称「巫咸,尧臣也,以鸿术为帝尧之医」,《外国图》称「昔殷 帝太戊使巫咸祷于山河」;在《山海经》里巫咸相当于群巫之首。《中国历史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记:「帝太戊(大戊、天戊)、雍己弟。用伊陟(伊尹 子)、巫咸治国政,殷复兴。巫咸传为用筮占卜的始创者。」
彭铿,即彭祖,颛顼后裔陆终生子六人,其中就有彭祖和季连(楚民族直系祖先)。《列仙传》称彭祖一直活到殷代,为殷大夫,善导引食气,以长寿著称。屈原在 〈天问〉中写道:「彭铿斟雉,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长?」江苏徐州一带以彭祖为餐饮业的祖师,相传彭祖为帝尧的厨师,被封于彭城(即今徐州)。
根据巫彭、巫咸、彭祖的生平或职业特征、爱好,可知无论彭咸是指巫彭和巫咸,还是指彭祖和巫咸,他们都不曾、而且也不会投水自尽的。(对比之下,彭咸更可能系巫彭、巫咸的合称,因两者的名称结构相同、身分职业相同。)
那么,屈原为什么要以彭咸为榜样呢?这是因为,屈原本名灵均,出身巫者家族(巫职是世袭的,这就是巫咸为什么会出现在不同时代的原因所在),他的故乡秭归 正是灵山(即今日巫山)十巫所在地(三峡),因此屈原以古代著名巫者(兼有宗教家、政治家、医生、学者的身分和职能)为学习榜样,乃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进 一步说,巫咸既是杰出的巫师,又曾经参与政事并有所成,完全与屈原的出身和人生抱负相符。据此可知,以彭咸为人生楷模的屈原,不至于采取投水自尽的方式结 束自己生命的。事实上,屈原写〈离骚〉时,尚充满着许多期待,毫无轻生的念头,并在〈离骚〉中两次表示自己要以彭咸为榜样,而屈原眼里的彭咸并非以投水死 谏而著称。5.屈原在作品中明确反对用投水自尽的方式去谏昏君。〈悲回风〉曰:「望大河之洲渚兮,悲申徒之抗迹。骤谏君而不听兮,任重石之何益?」意思是像申徒狄那 样背负重石投水自尽又有什么作用呢?申徒狄的故事见《楚辞全译》引《庄子》:「申徒狄谏纣不听,负石自沉于河。」事实上,自杀属于凶死,其魂魄将成为孤魂 野鬼,难以招魂,相当不吉。屈原为巫者出身,对此应有着深刻了解并非常忌讳。
6.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未见于屈原的学生或晚辈宋玉的作品〈九辩〉、景差的作品〈大招〉(著作权有争议)中,也未见于楚国史书中。
7.晚于屈原的无名氏所作《楚辞‧渔父》记有屈原的话:「宁赴湘流,葬于江鱼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尘埃乎!」但是,〈渔父〉并非屈原的作品,而是后人以屈原生平遭际创作的系列独幕剧之一,不能用来证明屈原确实投水自尽。
8.首先记叙屈原投水自尽的人大致是汉初学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年)。他在〈吊屈原〉一文中说:「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仄闻屈原兮,自湛汨 罗。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显然,贾谊是从当地百姓流传的故事中,获知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的情节的。此后,司马迁在《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中亦采纳其说:「(屈原)于是怀石自沉汨罗以死」、「自屈原沉汨罗后百有余年,汉有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过湘水,投书以吊屈原
9.长期以来,从来没有学者认真地分析民间关于屈原自沉汨罗江的传闻是否属实,而历代论者在未曾论证其真实性的前提下,就纷纷推论其自尽的原因,或谓殉 国,或谓洁身,或谓殉道,或谓尸谏,或谓回归母体;还有人猜测屈原是被赐死或被谋杀而投入水中的。显然这些观点是值得商榷的。
10.屈原在作品中反复表白自己「故重着以自明」。在这种情况下,他没有必要选择投水自尽。这是因为,屈原在被放逐的生存环境中,已经生活了许多年,没有 理由再选择一个突然的自尽行为,何况这种投水自尽行为也不能够起到表白自己的作用。屈原能够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表明他有着相应的经济来源生活无虞。
11.屈原热爱生命,志向远大,追求长寿。如〈离骚〉:「老冉冉将其至兮,恐修名之不立」,〈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今既老而不衰」、「吾与重华游兮瑶 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同光」。屈原在作品里自称「年既老」,或者可以表明他年事已高。与此同时,屈原对花草树木有着深入的观察和 了解。他系巫者出身,当然应有相当的医药保健知识,因此他的身体该保养得不错。(屈原喜欢佩戴香草,这有益于驱蚊虫和健身。)
12.事实上,屈原是高寿而终。屈原的出生年代,众说不一,大体认为在公元前353年至前339年之间;笔者暂取郭沫若的公元前340年说。屈原的去世年 代亦众说不一,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278年,亦即秦国大将白起攻陷楚国郢都的那一年,称屈原因绝望而投水自尽(时年62岁)。/但是,屈原在记述郢都沦陷的作品《九章‧哀郢》中,却分明说自己「至今九年而不复(指返回郢都)」,表明该文写于楚国郢都沦陷9年后,亦即公元前269 年;它可能是流传下来的屈原晚年的作品,诗中「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乃垂暮之言。也就是说,如果屈原死于写〈哀郢〉的那一年,他至少已经是71岁 的高龄了。如果屈原写完〈哀郢〉后又活了几年,那么他的寿命恐怕在孔孟之间(孔子73岁,孟子84岁)。
13.屈原在作品中虽然不断地诉说自己的痛苦之情,但是他已经超越了「承受痛苦」的阶段,而是升华到「体验痛苦」的层次。一般来说,承受痛苦会严重摧毁人的身心健康并使人绝望,而体验痛苦则是一种心态的超脱,或者说是在把「痛苦」当成了体验和研究的对象。14.屈原在〈天问〉中一口气提出174个问题,涉及宇宙起源、人类起源、历史事件,表明屈原具有非常博大的胸怀。拥有这种胸襟的人,是不应该自杀的。
15.为什么民间会产生屈原自沉汨罗江的说法?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出于对屈原的景仰和同情,相信屈原是自沉汨罗江而死的。另一种情况是,当地百姓对屈原 的特殊葬仪产生了误会。事实上,汨罗江位于湖南省东部,靠近江西省的地方,当地百姓对巴人的船棺水葬原本毫无所知;因此,当地人见到屈原死后使用船棺葬, 便可能误传屈原自沉汨罗江而死。 "
16.为什么绝大多数学者也相信屈原是投水自尽的?一是屈原曾经在作品中流露过投水自尽的念头。二是王逸对「彭咸」的注释起了很大的误导作用。三是许多学 者都因同情屈原的不幸遭遇,而忽略了理性的全面的分析。四是长期以来,人们不了解巴族的船棺葬习俗,并忽略了屈原故里是古代巴族聚居地以及屈原本名灵均、 出身于巴族巫师家庭的情况。五是人云亦云。
17.屈原故乡秭归的龙舟竞渡,至今仍然传唱着古老的〈招魂龙船歌〉。而在江西一些没有条件进行龙舟竞渡的地方,每年端午节,百姓要抬着龙船登高游街市, 号称「迎鬼船」。凡此种种,均表明龙舟竞渡的本意是追赶船棺,即为船棺送葬。船棺葬是巴族特有的习俗,近年在重庆地区 (古代巴国都城集中地)多有出土。根据已出土的船棺来看(最大的长18公尺),船棺系由整木削凿成船形(利用火烤焦木头,可以很快挖出船形),内可置棺 椁。其象征意义与埃及太阳船相似,寓意死者经船去往天堂并获得再生。古人认为太阳西落后,要经过地下水路,才能重新回到东方,并再次升起。
综上所述,笔者相信屈原是高寿自然而终;由于他出身巴族,采用的是船棺水葬(其它的方式还有船棺土葬、船棺悬葬),被楚国当地百姓误传为自沉汨罗江而死。 笔者认为,屈原在汨罗江实施船棺葬,既是为了坚持民族葬仪,也在使他的去世产生某种轰动效应,有利于传播他的主张、理想和作品。龙舟竞渡的文化风俗也因他 而传遍大江南北。
展开全部
屈原在江南的流放地听到国家灭亡的消息后,选择了怀沙投江,以身殉国,他的《怀沙》一辞可说是绝笔: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应该是怀沙!!
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
怀质抱情,独无匹兮。伯乐既没,骥焉程兮。
民生禀命,各有所错兮。定心广志,余何所畏惧兮?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应该是怀沙!!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估计屈原会水。怕自己投江后浮起来。所以加个四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晕,这问题让我自然而然的说:屈原泳技使菲尔普斯只能望其项背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这样应负老师是不行滴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