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为什么要登高

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 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展开
 我来答
骚年的奇幻世界
高粉答主

2019-12-11 · 说的都是干货,快来关注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4万
采纳率:3%
帮助的人:6834万
展开全部
iamwhoani
2008-10-13
知道答主
回答量:2
采纳率:0%
帮助的人:0
展开全部
农历九月九日,是我国传统的重阳节,又名重九节、登高节、菊花节、茱萸节。我国古代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并阳,两阳相重,两九相叠,故名“重阳”,又名“重九”。汉末曹丕在《九月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 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

重阳节时,正是金秋送爽、丹桂飘香、风霜高洁之际,宜登高望远,赏菊赋诗。在我国,早在战国时代就形成此节。到汉代,逐渐盛行。《西京杂记》说,汉高祖刘邦的爱妃戚夫人被吕后残害死后,她的侍女贾佩兰也被逐出宫,嫁给平民为妻。一次她谈起每年九月九日,在皇宫中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以求长寿的事情。《续齐谐纪》则记载:“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举家登山。……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唐代则正式由朝廷批准民间以中和、上巳、重阳为节令。明代皇宫初一吃花糕,九月重阳,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此风一直流传到近世。每到这一天,人们出游登高,赏菊花,饮菊花酒,佩茱萸,吃重阳糕。时至今日,一些地区仍保存着这种风俗。

登高是重阳节的重要风俗。汉代此俗当由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灾故事而来。

到了魏晋时代,登高的日期已专定在九月九日。《荆楚岁时记》说,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业的人都到郊外登高,设宴饮酒。《千金月令》也说:“重阳之日,必以肴酒登高眺远,为时宴之游。赏菊以畅秋志。”东晋诗人谢灵运为了登高的方便,还自制了一种前后装有铁齿的木屐,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人称“谢公屐”。在唐代,一些著名诗人都以诗篇记载了重阳节的活动。如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诗中说;“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杜甫《九日》诗中也写道:“去年登高 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等等。在宋代,登高之风依然风行。《东京梦华录》载:“都人多出郊外登高,如仓王庙、四里桥、愁台、梁王城、砚台、毛驼冈、独乐冈等处宴聚。”在南宋,据《武林旧事》载,宫廷于八日作重阳排当,以待翌日隆重游乐一番。明代,皇帝亲自到万岁山登高。清代,皇宫御花园内设有供皇帝重阳登高的假山。在民间,早期以登阜城门外五塔寺和左安门内法藏寺为盛,晚清以登陶然亭、蓟门烟树(德外土城)、八大处等为多。据《燕京岁时记》载:凡登高,必 “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

重阳赏菊在我国古代早已有之。重阳时节,正值菊花怒放,魏紫姚黄,清芳幽香,给节日增添了无限的色彩。相传晋代诗人陶渊明是一位菊迷。他在隐居时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他常对菊自语:“菊花知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到宋代,赏菊成为一时盛举。届期,无论皇室贵戚还是文人士子、小民百姓,都要赏玩菊花。文人士子们还举办社交宴乐性的菊花会,赏菊吟诗。不过,其中规模最大,气象最盛的当数宫廷赏菊:“禁中例于八日作重九排当,于庆瑞殿分列万菊,灿然眩眼,且点菊灯,略如元夕。”清代,有的地方重阳前后要举行菊花大会。此时,人们来来往往倾城出动观看菊花,热闹空前。

古时重阳节,饮菊花酒之俗,汉代已经存在,《西京杂记》即载有此事。据说古代的菊花酒,是头年重阳节时专为第二年重阳节酿制的。在重阳时节,采下初开的菊花和青翠的枝叶,与黍米和在一起酿酒,酿成后一直保存到第二年重阳食用。《梦粱录》则说:“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茱萸名‘辟邪翁’,菊花为‘延年客’,故假此两物服之,以消九之厄。”俗说饮菊花酒可以令人长寿。从医学角度看,菊花酒可以明目、治头昏、降血压,有益人们的身体健康。重阳佳节,在登高赏菊之余,饮上一杯甘甜、健身的菊花酒,更增添了节日的情趣。

古代重阳节插茱萸之俗风行。茱萸,又名“越椒”或“艾子”,是一种药用植物。其味香烈,有驱虫、除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等功用。古人把茱萸作为驱邪的神物,称“辟邪翁”。每逢重阳节人人都要佩带。这种习俗在汉代就已出现。《荆楚岁时记》中已有记载。到唐代流行甚广,被大量写进诗文中。如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人万楚的《茱萸女》也写道:“山阴柳家女,九日采茱萸。复得东邻伴,双为陌上妹。插枝着高髻,结子置长裙。”宋代,插茱萸之俗不如以前盛行。宋代以后,重阳插茱萸的习俗开始衰微,而直接作药用,在明清时,又用袋装茱萸以避毒害。如今,插茱萸的习俗已不传行。

重阳节吃糕,如同中秋节吃月饼一样,都是应时节令食品。历史上重阳糕经历了多次变革:汉朝时叫“蓬饵”;唐朝时叫“麻葛糕”和“米锦糕”;宋时叫“菊花糕”、“重阳糕”;清朝时则叫“花糕”。从民俗意义上看,“糕”与“高”同音,古人相信“万事皆高”之说。重阳时吃糕,象征步步登高,意义独特。据史籍载,重阳糕不仅自家食用,也被用于馈赠,颇具礼俗意义。《帝京岁时纪胜》载:“京师重阳节花糕极胜。有油糖果炉作者,有发面垒果蒸成者,有江米黄米捣成者,皆剪五色彩旗以为标识。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zzzjxxx
2008-10-12 · TA获得超过127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17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5.1万
展开全部
详解重阳的花糕与登高 郭庆瑞
【花糕】
重阳的来历是根据我国五经之一的《易经》,把“九”定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月、日都是阳数,两“九”相重,故称重阳。又因“九”在个位数中是最大的数字,古人以“九”为最高,如老北京形容前门楼子最高“九丈九”,李白诗“疑是银河落九天”。古人认为“九”是象征吉祥长久的“至数”,两九相重,即是至数相遇,“至而又至”,又是两阳相叠、“阳上加阳”,这样,就被认为这一天是非同一般难得相遇的吉日良辰,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重阳节”。
据史书记载,重阳节吃糕早在汉代《西京杂记》就有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食人长寿。”食蓬饵就是吃蓬糕。至于在这一天吃蓬糕的原因还有一段传说:“在古代一座高山下住着一户勤劳善良又善于做善事帮助人的农民,凭着辛勤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有一天,这家主人收工回来,天色已晚,路上遇到一位投宿的老者,他二话没说,就把老者让到自己家好吃好喝好招待。第二天老者临走时,对这位主人说:“九月九日你家中要有灾,必须往高处搬家,越高越好,还要搬到草木稀少的地方,这样可以免灾。善良的农民听了这位老者的话,就搬到山上居住了。九月九日这一天,善良的农民从山上往下一看,果然见自己原来住的房子着火了,而且火势向山上蔓延,但因农民听了老者的话,选择了草木稀少的地方,所以火势没烧上来。从此登山避灾的事就传开了。但年年搬家,实非易事,况且有的地方尽是平原,无山可登。于是有聪明人想出了吃糕,代替登高搬家的办法。因“糕”与“高”谐音,从此,重阳吃糕可以避灾的习俗就传下来了。
京城重阳吃花糕,习俗久远,随着制作花糕日渐成熟,品种齐全、花样繁多,据早年著名卖传统风味小吃的南来顺面点大师周玉华介绍说:“重阳花糕是用江米粉加水用屉布包起蒸熟,然后揉均匀,分成4块,取面一块揉光滑,拍成2厘米的片放在案板上,抹一层豆沙馅,再铺一层江米面,用这种方法铺四层面、三层馅后,上面放煮熟的栗子、桃仁、瓜仁,要码严实,撒上金糕丝、青梅等即成。也有两层或三层的,中间夹桃仁、松子仁、温朴及青梅等果料。早年南来顺的花糕是用黍子面黄色(黄米面)、江米面白色,一层黑色的豆沙馅,一共六层,看上去层次分明,颜色鲜艳,上面中间撒果料:葡萄干、瓜子仁、金糕丁,四周边放金糕条。据稻香村食品厂厂长池向东说:“糕点铺每年重阳节都做花糕,实际是富强粉烤制的两层酥皮点心,中间夹枣泥馅,有桂圆馅。”重阳节还是“老人节”,今年他们将为京城200多位百岁老人送上花糕。
【登高】
唐朝大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一首脍炙人口的诗作说明唐朝时重阳登高、插茱萸已很盛行。 北京吃重阳糕,明朝时就有记载,是宫廷食品。《燕京岁时记》中载:“京师谓重阳为九月九,每届九月九日则都人士提壶携榼(kē,古时盛酒的器具)出郭登高,南则天宁寺、陶然亭、龙爪槐等处,北则蓟门烟树、清净化城等处,远则西山八刹等处,赋诗饮酒,烤肉分糕,洵一时之快事也。”这一天要吃重阳花糕,上面插五色小旗当标志,人们买回花糕供于佛堂、祠堂或作为礼品馈赠亲友。
清乾隆年间袁枚《随园食单》中说:“煮栗极烂,以纯糯粉加糖蒸上,加上瓜仁松子,此重阳小食也。”
清同治三年(1864年)甲子伴花斋所刻《都门杂咏》中有王嘉诚的诗称:“中秋才过近重阳,又见花糕各处忙,两夹双层多枣栗,当筵题句傲刘郎。”《故都食物白咏》中称:“佳果嵌来枣作泥,重阳糕宴事堪稽。登高好把新诗赋,何故刘郎不敢题。”
【茱萸】
重阳这一天,采摘茱萸的枝叶.连果实用红布缝成一小囊,佩带身上,可用来辟除邪恶之气,是古来常用作防疫的民间药。重阳节插荣英之风,在唐代已很普遍,除了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他如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至于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一首诗中所云:“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写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宴群僚于戏马台,更把茱萸当作犒赏全军的奖品了。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穗穗1996
2008-10-12 · TA获得超过9538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199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33万
展开全部
南朝梁人吴均之《续齐谐记》载:传说东汉时,汝南县里有一个叫桓景的人,突然发生大瘟疫,桓景的父母也因此病死,所以他到终南山拜师学艺,仙人费长房给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桓景早起晚睡,披星戴月,勤学苦练。一日,费长房说:“九月九日,瘟魔又要来,你可以回去除害。”并且给了他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他家乡父老登高避祸。于是他便离开回到家乡,九月九那天,他领着妻子儿女、乡亲父老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分给大家样随身带上,瘟魔则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了一口,避免染瘟疫。他和瘟魔搏斗,最后杀死了瘟魔。 汝河两岸的百姓,就把九月九登高避祸、桓景剑刺瘟魔故事一直传到现在。从那时起,人们就过起重阳节来,有了重九登高的风俗。
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金橘柠汁
2008-10-15 · TA获得超过541个赞
知道答主
回答量:93
采纳率:0%
帮助的人:46.9万
展开全部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和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以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高的吉祥之意。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2572.html?wtp=tt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收起 更多回答(25)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