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文 关于伟大的历史人物的随笔
2个回答
展开全部
写历史人物的作文
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篇二:走进历史人物——朱棣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走进历史人物,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古代的文明和事迹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篇三: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使人难以捉摸,历史上对他的看法也较有争议,不过,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着名的诗人。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
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但是,曹操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
篇四: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篇五: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却留下了让世人传颂千古的佳话传说。
千古佳话永流传
楚汉相争,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此际,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项王大势已去,自己只能成为项王的累赘,她不愿自己落入敌手让项王蒙羞受辱。她虽为一介女子,却也知羞呀,也知耻啊,所以抢先一步自刎在项羽面前。 “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由此上演…… 美人起舞离愁尽
她,在众人离开他时不离不弃,情愿以自己做代价,唤起项羽奋战之斗志:“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情愿以一舞诀别霸王,自刎殉情,希冀胜利突围。
生死离别前的那一舞,舞尽了天下女子的绝代风华;那一抹泪,流尽了世间女子的辛酸。那飘舞的丝绸,写满了离别的愁绪;那轻盈的体态,转出了满腔的哀怨。 佳人,离愁上心,相思白头…… 佳人帐下拭泪痕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英雄已末路,佳人何以堪?不过眨眼间,红颜已散尽。终始虞姬是那残弱无力的飞蛾,王是那焚尽世间所有的烈火。只不过,飞蛾的泪滴已灭不尽烈火,只能帐下拭泪,独自承受……
后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赞叹虞姬的美丽,更惊异于她的痴情与知耻。但,我毕竟只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旁观者,对于历史,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却只能在迷惘中揣测,只能在历史的车轮所留下的痕迹中去寻找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虞姬的踪影……
篇六: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李清照,我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传奇女子,一位爱国爱家,富有才华的女子。是你擎起了一盏灯,照耀了我那颗孤独、敏感的心,鼓励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凉了,夜幕渐渐降临。我伸了个懒腰,坐到凳子上,阅读着你意味深长的诗句……
篇七:竹林七贤”之嵇康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篇八:历史人物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
莽莽乌江印着如血的残阳,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铮铮铁水,那立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地之间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听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从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你错了,错得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为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傲视天下了。
你不会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使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从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经成为了过去。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去了,如果你的灵魂真得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骑乘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 哎,可历史谁又能更改……
悲——哉——,项羽!项羽,悲——哉——!
对历史人物的了如指掌才能写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佳作来,小作者平时对项羽资料的收集整理让他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材料,全文以“悲”的基调来贯穿,悲哉,项羽跃然纸上!
篇一:评价历史人物——千古一帝——秦皇赢政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赫赫有名的君王。但古往今来,人们对他的争论不断,褒贬不一。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他不仅是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更是一位昏庸无道的暴君。人们可以众说纷纭,百家争鸣,但面对历史我们必须还以尊重和客观的态度。我认为秦始皇有对有错,有功有过,甚至在他所在的特定时代功大于过。
在连绵不绝的900年春秋战国之乱的中国历史长河中,是他“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仅用短短的九年时间,横扫天下,因而,我国第一位前无古人的皇帝横空出世,他,就是秦王赢政,也是他首创了中国第一个封建帝国之先河。军事上,“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长城——中华民族精神和智慧的象征,2000多年过去了,她依然光彩夺目,岿然不倒,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足以令每一位中华炎黄子孙世代引为骄傲;依然是他——秦王赢政,政治上,“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横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从而,结束“烽火连三月”的无休止争战,开辟了天下一统的旷世新局面;还是他——秦王赢政,文化上,书同文、车同轨、度量衡、被列为世界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不也是空前绝后,蔚为壮观吗?他所创造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哪一件不引以为中华民族的骄傲!
不是吗?“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娇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倍受伟大领袖毛主席推崇的千古历史人物中,秦始皇首当其冲。凡此种种,秦始皇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可见一斑。
然而,辉煌一时的秦王朝大厦却只短短的14年便轰然瓦解。“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是什么原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天下已定,“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的秦始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因而,由于秦王朝的暴政和不得人心,也为这位千古一帝的功过落下了重重的不光彩一笔和付出了秦王朝早早夭折的巨大代价。
“创业容易,守城难”。当冷静思考秦始皇的是非功过的同时,我们客观地分析便可知,如果没有秦始皇的不顾当时的国力和不惜劳动人民的血汗,也就筑就不了今天依然闪烁着的“万里长城”、“秦兵马俑”之中华民族精神辉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也许会就此消逝不存,也许秦王朝还能再存在一个又一个14年。因此,对于历史人物功过自可评说,但必须尊重历史,尽可能还以历史人物一个基本真实面目。
篇二:走进历史人物——朱棣
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文明,有过繁荣,有过晦暗,也有过战乱,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定的背景,在一些特定的时间里,各种人物,时代的伟人,横空出世,应运而生。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复杂的背景下,像秦王嬴政,成吉思汗,毛泽东这些人都是当时所谓的“救世主”,而且都是家喻户晓的名人。而我最感兴趣的历史人物莫属朱棣了。 《明史》曾这样记载:“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他就是明成祖——朱棣。
明成祖朱棣(1360-1424)是明朝第三代皇帝,1402-1424年在位。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时事征伐,并受封为燕王,后发动“靖难之役”,起事攻打侄儿建文帝,夺位登基。死后原庙号为“太宗”,百多年后由明世宗朱厚熜改为“成祖”,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在位期间完善政治制度,发展经济,开拓疆域,迁都北京,编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使明朝发展到顶峰,明成祖的统治时期被称为“永乐盛世”,明成祖也被后世称为永乐皇帝或永乐大帝。
当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某网友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第一,他继承了明太祖的事业,对明太祖的政策有所调整,完善了明朝的文官制度,使明朝的事业建立在更巩固的基础上,把明朝的事业推向新的高度。第二,在中华民族发展历史上,明成祖是一个关键人物,他推动了中华民族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发展,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民族文化的进程。第三,明成祖既有雄才大略的一面,也有残暴的一面。他的残暴不仅仅体现在他夺取政权以后对于政治反对派的残酷镇压和杀戮,也表现在他夺权以后建立的东厂对于全国政治、官僚队伍加强控制,同时造成以后宦官擅权的弊病。第四,我们说永乐盛世是一个远迈汉唐的盛世,但是这个盛世又是一个艰难的盛世,这个盛世是让老百姓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得到的。
纵观朱棣的一生,还是可圈可点的。明成祖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发动了历史上着名的“靖难之役”;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汉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航行,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而我个人对朱棣的评价是这样的: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是大逆不道,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血腥的场面可想而知。不管怎么样,朱棣的功绩是无可非议的,但是,也正是朱棣派郑和七下西洋,使中国蒙受巨大的亏损,陷入了闭关自守的状态。
走进历史人物,不仅加深了自己对古代的文明和事迹的了解,也丰富了自己的生活,何乐而不为呢?
篇三:古人不远 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古今以来,天下出现了数之不胜,但在我认为,最突出的还要非曹操莫属了,他是《三国演义》中争议比较多的一个人物,曹操在性格上的繁复、能力的全面、正邪的杂揉等诸方面,显出其最难被人盖棺论定的丰富和庞杂。使人难以捉摸,历史上对他的看法也较有争议,不过,在我看来曹操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政治家,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是着名的诗人。
曹操是家喻户晓的人物,他虽然没当皇帝,但自196年迎献帝都许,直到220年去世,牢牢把持了东汉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没有名号的皇帝。
曹操是卓越的军事家,他精通兵法,在汉末征战群雄的战争中,他用兵用计,胜人一筹,多次取得胜利,尤其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袁绍,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曹操善于用人,招揽贤能之士,凡能治国用兵者,都尽力网罗,他手下“猛将如云,谋臣如雨”,人才济济。
曹操喜文学,其诗作慷慨悲凉,颇具感染力,不少名篇传留至今。他与其子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对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曹操之所以成为历史上杰出的人物,还由于他在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在汉末天下大乱之时,他始终以汉相自居,坚持不称帝。曹操晚年,已经占据了东汉十三州的九州,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但仍然执行“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策略。孙权写信劝他称帝,曹操说:“是儿欲着吾炉火上邪!”意思是,这小子要把我放在炉火上烤!曹操始终不称帝,并非他不愿意当皇帝,只是他冷静地分析了形势,以天下为己任,以理智克服了个人的欲望。曹操始终奉行汉朝正朔,避免了天下再度陷入混乱,他曾说:“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曹操不称帝,虽然是一种政治谋略,但更主要的是出于自己的理想主义。他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说,春秋时齐桓、晋文“以其兵势广大,犹能奉事周室”,表明“以大事小”,
可谓至德。曹操心目中有一系列理想人物,如周公、管仲等。他称赞周文王说:“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曹操对周文王情有独钟,在很大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程度上是他的功业与周文王有较多的可比性。然而,周文王被后世儒家美化为“圣德之君”,曹操却被视为“汉贼”,周瑜就说曹操:“虽名托汉相,其实汉贼也。”周瑜是曹操的政敌,当然不会说曹操好话。用今天的眼光看,曹操身上虽然有不少污点,但他的一生,为平定天下而南征北伐;为吸引人才不遗余力;为发展文化,精心创作。他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矢志不渝,充分体现了政治家的情怀。曹操始终是的理想主义者,又具有坚定的实践精神。
我们应该剥去对曹操的种种歪曲之词,还原真实的曹操。可以说,他是一位对中国历史有重要贡献的政治家,胸怀博大的理想主义者。用《三国志》作者陈寿的话说:“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
不过,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曹操,自然也有缺点,尤其是他的野心:从“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这就是曹操最能突出自己野心的一面,他可以错,但是他的部下不能错,有句歇后语就就曹操杀吕伯奢——将错就错。为得天下,挟天子以令诸侯,此为孟得之雄才大略之体现,他不急于求成,知道韬光养晦,不挣一时之得,深谋远虑,可是智者千滤必有一失,他的多疑之心无意是他吃败仗之原因。但是,曹操还是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而且也是我最佩服的历史人物。
篇四:让我感动的历史人物
在我的脑海中,有许多印象深刻的历史人物:刘邦、项羽、曹操、诸葛亮、岳飞、郑成功、戚继光……其中让我最感动的,他便是生活在三国时期的诸葛亮。
诸葛亮姓诸葛,字孔明,道号卧龙先生,人称卧龙,是三国时期着名的思想家,谋略家,军事家。他一生追随刘备,多次为刘备打仗时出谋划策,帮助刘备取荆州,得马超,破许昌……一生为蜀国立下的功绩不计其数,直到刘备死后,诸葛亮为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恩,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由于大将魏延的不慎,在五十九岁时去世,死前留下了一个图本和以后出事的应对措施,帮助蜀国在他死后仍然像以前那样兴旺了一阵子。
诸葛亮一生经历过许多大的战争,且计谋大部分是诸葛亮出的。比如说草船借箭:周瑜心胸狭窄,嫉妒诸葛亮的才华,想方设法的要除掉诸葛亮。这时正值秋日,在许昌整顿了一年的曹军现已精神焕发,准备驾船攻打江南。周瑜得知消息,本想全力抗曹,但是军中却缺少弓箭,周瑜便想出一计,让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若十日内没有完成,便军法处置。然而诸葛亮并没有抱怨,而是说只需三日便可完工。周瑜嘲笑诸葛亮说大话,于是便任由他去了。 第二天,诸葛亮把从鲁肃那里借来的二十艘快船推入水中,船上插满了草人,并下令向曹军水寨进发。这一天正好有雾,曹军的视线不好,错把草人当成了士兵。霎时间,曹军朝草船万箭齐发,都射在了草人的身上。每条船上足足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上轻而易举凑齐了十万多支箭,周瑜哑口无言,计划落空。 诸葛亮最令人感动的便是他对刘备的忠心。他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备疾病缠身的那一段时间里,诸葛亮对他的关怀可以说是无微不至。刘备死后,有才能的诸葛亮并没有称王称帝之心,而是全力帮助后主刘禅带兵打仗,管理国家大事,对待刘备的孩子就像对自己的亲生儿子那样,但是蜀国有才能的人都相继死去,诸葛亮一个人独木难支,难管朝政,最终死去。他在临死时还在关心着国家大事。
诸葛亮这个令人感动的历史人物,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永远不会被人忘却。
篇五: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带着逝去的时光,一去不复返,却留下了让世人传颂千古的佳话传说。
千古佳话永流传
楚汉相争,项羽大势已去,处于败局。此际,面对着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这位叱咤风云的人物竟也流露出儿女情长、英雄气短的哀叹:“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凄然起舞,并忍泪和唱:“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她心中早已明了,项王大势已去,自己只能成为项王的累赘,她不愿自己落入敌手让项王蒙羞受辱。她虽为一介女子,却也知羞呀,也知耻啊,所以抢先一步自刎在项羽面前。 “霸王别姬”的美丽神话由此上演…… 美人起舞离愁尽
她,在众人离开他时不离不弃,情愿以自己做代价,唤起项羽奋战之斗志:“君王意气尽江东,贱妾何堪入汉宫;碧血化为江边草,花开更比杜鹃红。”情愿以一舞诀别霸王,自刎殉情,希冀胜利突围。
生死离别前的那一舞,舞尽了天下女子的绝代风华;那一抹泪,流尽了世间女子的辛酸。那飘舞的丝绸,写满了离别的愁绪;那轻盈的体态,转出了满腔的哀怨。 佳人,离愁上心,相思白头…… 佳人帐下拭泪痕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英雄已末路,佳人何以堪?不过眨眼间,红颜已散尽。终始虞姬是那残弱无力的飞蛾,王是那焚尽世间所有的烈火。只不过,飞蛾的泪滴已灭不尽烈火,只能帐下拭泪,独自承受……
后记:“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雕栏玉砌今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我赞叹虞姬的美丽,更惊异于她的痴情与知耻。但,我毕竟只是两千多年后的一个旁观者,对于历史,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却只能在迷惘中揣测,只能在历史的车轮所留下的痕迹中去寻找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虞姬的踪影……
篇六: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古人不远,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李清照。
我手中捧着一杯清茶,伫立在窗前,看着夕阳西坠,红艳的火烧云。思绪射向了远方,穿越了今朝繁华的都市,停留在李清照那宋词文明的宋代。
我漫步走在宋朝的大街上,忽然一个清脆亮丽的响声传了过来:“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清新淡雅的诗词令我心头一阵喜悦,猛然想起,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有些淡淡哀伤的《一剪梅》。走近书堂,传来孩子们稚嫩、纯真的声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孩子们的声音让我联想到了你当时作诗的样子:陈旧的桌前摆放着两杯美酒,酒中稍稍带着那令人心悸的苦涩。此时,你不仅对人民感到深深的同情,也对国家的安危担忧着。醉了,碎了,你诗兴大发写下了《醉花阴》。走近一个官僚门前,一个女儿娇滴滴的走着,我不禁油然想起你的那句诗:“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两句话,三个动词,生动的写出了宦官少女的矜持与天真。
我的思绪又从遥远的诗句回到了现在。不仅因为你的诗成为我最喜爱的历史人物,你对生活的执着与希翼,也令我折服。那时,你凭着学富五车的才气成为了当时年代的一朵奇葩,但你不被那冷落的秋风吹下枝头,依旧傲然的尽情绽放。但幸福却随着日暮渐渐闭合,相思之苦,逃亡之愁,成了你的生活主题。你凭着男儿都未有的英雄气概,屹立在生活强者的巅峰。你诗中的淡淡忧伤的背后又是何等的坚强。你从不放弃手中的笔,哪怕只有一口气在,也要用犀利的语言呼吁人们反抗金的残暴侵略,保住大宋国土江山。你的诗也曾鼓舞着多少士兵重新振作,誓死抵抗侵略者。家,已不能回,心,已无处归。你只能将这些苦难离愁化作一杯淡淡的清酒,独自沉淀于腹中。你厌恶世俗的明争暗斗,淡泊名利,使你成为我一生最喜爱的典范。
李清照,我多想成为像你一样的传奇女子,一位爱国爱家,富有才华的女子。是你擎起了一盏灯,照耀了我那颗孤独、敏感的心,鼓励我奋发向上,积极进取。一眨眼,手中的清茶凉了,夜幕渐渐降临。我伸了个懒腰,坐到凳子上,阅读着你意味深长的诗句……
篇七:竹林七贤”之嵇康
一.嵇康
嵇康(223---262),字叔夜,三同魏谯郡(今安徽宿县西南)人。稽康早年丧父,家境贫困,但仍励志勤学,以至博学多才,文学、玄学、音乐等无不精通并成就非凡。曾官拜中散大夫,世又称"嵇中散"。嵇康作为魏晋名士,是著名的"竹林七贤"之一。 (一)人物事略 竹林七贤为了避开曹魏政治斗争的锋芒,他离开了京城,到山阳隐居了下来。当时,他和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交往过密,几个人常常游玩于竹林,世称“竹林七贤”。
博才嵇康嵇康少时聪明好学,但是骄纵任性,远迈不群,这种性格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为人处世,史书上称他少有奇才,博览群书,无师自通,学识渊博。他爱好音乐,演奏古琴的技巧非常高明,在当时是首屈一指的高手。稽康的书法也很有名。造诣很高,“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翱翔,群乌乍散。”他的诗也可以称得上大家。
嵇康打铁嵇康爱好打铁,铁铺子在后园一棵枝叶茂密的柳树下,他引来山泉,绕着柳树筑了一个小小的游泳池,打铁累了,就跳进池子里泡一会儿。见到的人不是赞叹他“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就是夸他“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引”。从中可见其对生活的潇洒姿态。 嵇康饮酒嵇康饮酒在当时也是很有名的。饮酒大醉,能够忘掉世事,解除现实矛盾的缠绕。嵇康不但饮酒,还写下了《酒会诗》,诗酒交融,让人感觉到酒中有诗,诗中有酒。嵇康饮酒非常有节制,从不过量。他说:“酒色何物?今自不辜:歌以言之,酒色令人枯。”另一方面,嵇康也知道,饮酒以逃避现实是暂时的,因为终究还是要醒来。所以这不是彻底解脱的办法。
嵇康服药嵇康服一种叫“五石散”的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五石散的基本成分,大概是五样药:石钟乳,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另外还配点别样的药。嵇康服药一方面为了达到“转弱为强”的目的,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减轻政治环境给他带来的精神压力。但这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安定,反而造成了他的性格扭曲。服药使他性格火爆,而且越来越厉害。在诸多矛盾面前,他陷人了深深的痛苦之中。
广陵散绝嵇康被司马氏集团所杀,临刑这天,嵇康要来一架古琴,调好后,开始弹《广陵散》,霎时间,刑场上一片安静,琴曲昂扬激越,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悠长,萦回低啭。弹毕,嵇康长叹一声:“过去袁孝尼要跟我学《广陵散》,我总是不肯教他,《广陵散》今绝矣!”
嵇康与孙登嵇康常常到山中采药,以至留连忘返,陶醉其中,在苏门山中遇见孙登。孙登是大隐士,他对嵇康的提间不做任何回答。最后,稽康要离开了,他再一次间孙登:“先生竟无言乎?”孙登这次开口了,他说:“子识火乎?难乎免于今世。子无求乎!”孙登承认嵇康有才,但是又认为他识寡。所谓识寡,就是保身之道不足。孙登是当时的一位很有见识的隐者,其隐逸之举,也是为了避免政治上的猜疑与迫害。嵇康说“今愧孙登”,就是因为没有采纳孙登的意见,未能及早隐居以致自蹈大祸的缘故。
篇八:历史人物
光阴倒转,恍惚之间我来到了那一天。
莽莽乌江印着如血的残阳,一如你身上滴下的铮铮铁水,那立拔山河的气魄随激流滚滚而去。
你是一个令我心痛的悲剧,虽然不似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凄美,却是独具一格的悲壮,天地之间好不苍凉,千百年来无数文人骚客为你谱下诗篇,如果你听得到那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你会惭愧吗?
你是一代英才,但却从不愿从头再来,你以为大丈夫就要无敌于天下,永立于不败之地,你以为东山再起会让你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你错了,错得很离谱,离谱到根本不配做一个统领大半江山的霸王,只能永远成为一个为后人留下遐想的神话,再也不能像雄鹰一样傲视天下了。
你不会知道卧薪尝胆后的甜美,结局使你注定成为一个为后人“景仰”的懦夫,荣辱成败,不在一念之间,若当年的一切可以从来,我相信你能够力挽狂澜,其实并不是天要败你,是你败了你自己,或许这也是你最好的结局,历史终究是历史,你已经成为了过去。 你的爱与恨都随着江水奔腾远去了,如果你的灵魂真得还会有来世,我愿化作你骑乘的骏马,随你杀敌而去。 哎,可历史谁又能更改……
悲——哉——,项羽!项羽,悲——哉——!
对历史人物的了如指掌才能写出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佳作来,小作者平时对项羽资料的收集整理让他在写作时有了丰富的材料,全文以“悲”的基调来贯穿,悲哉,项羽跃然纸上!
展开全部
每到端午佳节,江南一带都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这是我国人名对伟大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屈原的纪念。于此同时,我非常高兴。屈原是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为了掌握渊博的知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地理。历法。农业。文学。艺术方面的着作。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还努力钻研写作,二十多岁时,他根据楚国祭神的歌词改写的《九歌》,传遍了全国。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来,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变法刚开始,就遭到以子兰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的仇恨和排挤,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造谣中伤,昏庸的怀王,误信谗言,把屈原降职了。屈原虽然降职了,对楚国的命运仍十分关注。当楚国为了破坏六国联盟,派特使张仪到楚国游说时,屈原冒死进宫劝说怀王不要上当。当怀王轻信秦国,要去与秦王会盟时,屈原流着泪进行劝阻,但都遭到了子兰一伙的阻拦。后来怀王被秦王软禁,死在咸阳。
屈原悲痛之余,希望刚即位的顷襄王能变法强国。洗雪楚国的耻辱!顷襄王但比怀王还要昏庸,亲秦派依然得势。他们唆使顷襄王把屈原赶出朝廷,放逐汉北。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后,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悲痛之余,投罗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共25篇。《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同时也表现了屈原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抒发了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憎恶佞奸。羞于为伍的高尚品格。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是继《诗经》后诗歌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的一个贵族家庭。青年时期,为了掌握渊博的知识,他如饥似渴的阅读了大量有关天文。地理。历法。农业。文学。艺术方面的着作。在刻苦学习的同时,还努力钻研写作,二十多岁时,他根据楚国祭神的歌词改写的《九歌》,传遍了全国。
屈原走上从政的道路以来,极力主张实施变革,任用贤能。富国强民,完成统一全国的大业。但变法刚开始,就遭到以子兰为首的楚国贵族集团的仇恨和排挤,他们在楚怀王的面前造谣中伤,昏庸的怀王,误信谗言,把屈原降职了。屈原虽然降职了,对楚国的命运仍十分关注。当楚国为了破坏六国联盟,派特使张仪到楚国游说时,屈原冒死进宫劝说怀王不要上当。当怀王轻信秦国,要去与秦王会盟时,屈原流着泪进行劝阻,但都遭到了子兰一伙的阻拦。后来怀王被秦王软禁,死在咸阳。
屈原悲痛之余,希望刚即位的顷襄王能变法强国。洗雪楚国的耻辱!顷襄王但比怀王还要昏庸,亲秦派依然得势。他们唆使顷襄王把屈原赶出朝廷,放逐汉北。秦国攻破楚国郢都后,楚国濒临灭亡,屈原悲痛之余,投罗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诗篇,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共25篇。《离骚》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最长的抒情诗。同时也表现了屈原为实现崇高理想而进行的热烈追求和不懈斗争。抒发了他深挚的爱国主义感情,以及憎恶佞奸。羞于为伍的高尚品格。
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爱国诗人。他的作品是我国浪漫主义的源头,是继《诗经》后诗歌史上的另一个高峰。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