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几圈是多少分
分针走了一圈。
可知日常时间是1小时=60分钟=3600秒,时钟一大圈划分为12个大格,60个小格,那么当时针走了一大格,相当于过了一个小时也就是60分钟,而时钟总共60个小格,那么分针正好走了一圈。
扩展资料:
1.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小时不是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时间的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是秒),而是与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相协调的辅助时间单位。除闰秒外,一小时一般等于3600秒,或者60分钟,或者1/24天。在英文或数学中常用“h"表示。
2.分又称作分钟,是时间的量度单位。分的英语是minute,原意是“微小”的意思,也表示min。刻=15分钟、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3.秒是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符号是s。有时也会借用英文缩写标示为sec.。
国际单位制词头经常与秒结合以做更细微的划分,例如ms(毫秒,千分之一秒)、us(微秒,百万分之一秒)和ns(纳秒,十亿分之一秒)。虽然国际单位制词头虽然也可以用于扩增时间,例如ks(千秒)、Ms(百万秒)和Gs(十亿秒),但实际上很少这样子使用,大家都还是习惯用60进制的分、时和24进制的日做为秒的扩充。
时针走一大格分针正好走六十圈是六十分钟。
小时是一个时间单位。 1小时hr(h)=60分钟min(m)=3600秒sec(s)
分钟表示时间长度的词语,一分钟等于60秒。
换算:一天=1440分钟 ,1小时=60分钟 ,1分钟=60秒;
一刻=15分钟,一字=5分钟(闽南广东地区用法)
扩展资料:
时间单位,是7种基本单位之一,长度、时间、质量、物质的量、光照度、电流 和(热力学)温度 是七种基本单位。
中国古代用"铜壶滴漏"的方法来计时,将一昼夜分成十二个时辰。一个时辰,相当与西方钟表的两个钟点。当钟表由西方传入中国后,人们把中国的一个时辰叫"大时",而把西方的新时间一个钟点叫"小时"。后来,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一词逐渐消失,而"小时"一直沿用至今。
中华民国成立以前,采用十二地支计时,地支既表示年、月、日,也表示时,将一天分为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时辰。中华民国成立以后,采用公元记年、月、日、时,同时又保留中国的阴历,公元记时,把一天分成24个时辰,比传统的十二个时辰小一倍,故称之为小时。
当年西方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人们将中西时点,分别称为“大时”和“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人们将“大时”忘淡,而“小时”沿用至今。
参考链接:百度百科-时间单位
时针走一大格, 分针走一整圈。 一整圈是60分钟。 所以,1时=60分。
时钟有12大格,60个小格;1个大格里面有5个小格。
时针走5小格,刚好走了1大格,就是1时;
时针走1圈,走了12大格,刚好走了60小格,就是12时。
拓展资料
时针之所以“顺时针”转动,是源自其前身日晷。时针首先出现于北半球,其作用与日晷投射在地上的“影子指针”相似。太阳由东边升起西边落下,它投射在日晷上的影子之运行方向相反,是由西向东,所以日晷上代表时间的数字排列也是如此,现代时钟表面数字沿用了这种排列方式。
(1)普通钟表相当于圆,其时针或分针走一圈均相当于走过360°;
(2)钟表上的每一个大格(时针的一小时或分针的5分钟)对应的角度是:360°/12=30 °;
(3)时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360° /(12x60)=0.5°;
(4)分针每走过1分钟对应的角度应为:360°/60=6 ° 。
分针每走一圈表示一分钟
一小时是60分钟,所以分针肯定走了60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