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地理环境有什么特点
展开全部
春秋战国时期气候温暖,秦和西汉继续温和;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之势,但东汉冷期不长,魏晋时期的气候已比现在寒冷。然从竺文所附“五千年来中国温度变迁图”来看,战国秦汉时期,气温总的呈下降之势,降温过程由两个阶段构成:一是从战国前就已开始的气候波动,气温由原来约高于现今的2℃(战国初期的气温约高于今1.5℃)下降到战国末期的仅高于今0.5℃。嗣后,气温回升,在约公元50年前后,气温上升至高于今1.5℃左右,恢复到战国初期的气温水平;另一个气温下降事件出现于公元50年前后,该过程约持续到东汉后期,气温下降至现今的气温水平。总的说来,战国秦汉时期气温上下波动的幅度为1.5℃左右①。不可否认,既有的成果,特别是竺可桢的研究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其有关结论业已被后来学界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所印证。如朱明道②、王开发③、王子今④等。
然竺可桢的结论并非无瑕之璧,它受到了来自学界不同研究领域的挑战,研究者著文或陈指竺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⑤,或得出了与竺说大相径庭的结论⑥。同时,其他学者彼此间的研究结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到本研究,如张丕远认为,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仍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森林和毛竹林广布⑦;张天麟关于长江三角洲历史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到东汉后期气候温暖,人们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初的降温在三角洲地区则发生于公元200年以后⑧;而杨怀仁等却把战国初年作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变迁的转折点,认为在此前后,我国气候就转变为温凉偏干⑨;唐领余等在对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全新世气候进行研究时认为,战国以降,该地区气候逐渐恶化,趋于冷干⑩。
笔者以长江流域之中游地区为对象,对其战国秦汉时期(前475—220年)的气候状况作一初步的探讨。由于古文献载记之囿,本文所据文献除典籍记载、考古材料外,主要还有相关研究成果中之孢粉、沉积和泥炭资料等。
然竺可桢的结论并非无瑕之璧,它受到了来自学界不同研究领域的挑战,研究者著文或陈指竺文存在的缺陷和不足⑤,或得出了与竺说大相径庭的结论⑥。同时,其他学者彼此间的研究结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具体到本研究,如张丕远认为,秦汉时期,长江中游地区气候仍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亚热带森林和毛竹林广布⑦;张天麟关于长江三角洲历史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春秋到东汉后期气候温暖,人们通常认为开始于公元初的降温在三角洲地区则发生于公元200年以后⑧;而杨怀仁等却把战国初年作为包括长江中下游地区在内的全国大部分地区环境变迁的转折点,认为在此前后,我国气候就转变为温凉偏干⑨;唐领余等在对洞庭湖地区和江汉平原的全新世气候进行研究时认为,战国以降,该地区气候逐渐恶化,趋于冷干⑩。
笔者以长江流域之中游地区为对象,对其战国秦汉时期(前475—220年)的气候状况作一初步的探讨。由于古文献载记之囿,本文所据文献除典籍记载、考古材料外,主要还有相关研究成果中之孢粉、沉积和泥炭资料等。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