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程序设计语言机制是处理异步 IO 最恰当的抽象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先声明一个基本假设:人的思维是线性的。程序员也是人,思维当然也是线性的。线性这里指的是事件发生顺序的前因后果关系。如果你不认同这个假设,下面讨论的几种风格的区别意义不是很大。 基于回调的异步 I/O 风格(如 Node.js 和 Python Twisted)会导致控制流倒置(inverse of control flow),使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不清晰明了,从而造成代码的理解和调试困难。在 Node.js 出现之前,广泛使用的 Python Twisted 库大量使用了这样的风格。一般认为这样的代码可维护性很低。基于回调的异步 I/O 的优势在于其开销小、效率高。单线程的架构也避免的多线程修改可变状态的锁的问题(当然单线程也是个限制,能够有效利用多核的方式局限于多进程)。 基于线程的同步 I/O 风格则没有这个问题:每个线程相对独立,且线程内部的控制流是线性的。理解和维护基于线程式的代码相对容易(先不谈锁的问题,不是这里讨论的重点,这里只考虑用于 I/O 的场景)。基于线程的同步 I/O 的问题是它的可扩展性很低,因为每个线程的内存开销大,在线程间切换的开销也大。对于需要处理成千上万连接的网页服务器而言,这样的开销无法接受。 很多人于是尝试保留回调和线程风格的好处(低开销、线性控制流),但同时避免他们的缺点(高开销、倒置控制流)。协程(Coroutine)[1] 可以比较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协程允许将某个子程(Subroutine)的运行状态保留下来以便将来重入(re-entry)。也就是说,协程可以随时暂停运行,将控制返回给调用者,等条件成熟时再从暂停点继续运行。基于协程的异步 I/O 和基于回调的异步 I/O 在性能上相当,但因为协程的内部逻辑顺序是线性的,不会导致控制流倒置。主流语言中,Python 的 Generator 和 Ruby 的 Fiber 都是协程的例子。在异步 I/O 的语境下,可以将协程理解为回调模式的语法糖(当然协程还有其他的好处)。基于协程的异步 I/O 风格主要难点在于要自己写调度器(scheduler)在多个协程间切换,而且每个协程要记得频繁让出控制避免其他协程僵死。这和回调风格一样。协程现在还不那么流行,被广泛理解和接受可能还需要一些时间。 单一进程下,单纯基于回调或者协程都无法有效利用多核处理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一般采用运行多进程进行负载分流。基于线程的方式理论上可以利用多核,但在 Python 和 Ruby 这样有全局解释器锁(Global Interpreter Lock)的官方实现里,通常只能同时运行一个线程,多线程的优势也就局限在线性控制流,负载分流还是得通过运行多进程实现。Python 和 Ruby 的 JVM 实现由于没有全局解释器锁,不存在这个问题,多个线程可以同时运行。 线程当然不是一无是处。问题描述中引用的文献认为线程不好,是在特定的情景下(系统瓶颈主要是 I/O),且当时(2005年以前)多核处理器并非主流、内存相对有限。自从 Linux 2.6 内核开始搭载 NPTL [2] 后,线程的开销(内存、切换)其实已经降低很多了。此外,现在的服务器多核已然是普遍现象,10GB 以上内存也很常见,上万个线程的开销已经不是问题。线程模式可以不用对程序进行特别修改就能利用越来越多的处理器核心(另外一种形式的性能『免费午餐』)。为了优化使用事件驱动的模式而必须进行的状态切换等协调操作进化到最后会成为另外一种形式的线程调度器,某些场合下还不如直接用系统的更加成熟的线程调度器。 像 Erlang [3] 这样采用定制化调度器+轻量级线程的模式也很有意思:Erlang 的线程并非系统线程,而是 Erlang 自己管理的、类似协程的机制。和 Python、Ruby 的协程不同,Erlang 的轻量级线程切换不需要手工管理让出控制。Erlang 的调度器会在某个线程执行一定步骤(Erlang 的语境下称为『缩减』,reduction)后自动切换。这一点更加类似系统线程:内部逻辑是连续的,可以使用同步 I/O,同时又没有系统线程高开销的弊病,可谓一石三鸟。唯一问题是,这个太小众了…… 另外值得一题的还有通过多个进程/事件循环提高事件驱动 I/O 性能。比如 Nginx 的工人进程(worker process)。每个工人是单独的事件循环,和其他工人独立。每个工人使用轮询机制(如 poll/epoll)时只需要处理自己手上的套接字,效率相对要高些。多核处理器上,通常为每个核心分配一个工人,这样互相之间不会为抢系统资源打架。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