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愿
◎许地山
南普陀寺(1)里的大石,雨后稍微觉得干净,不过绿苔多长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给我们一个天晴底(2)信。树林里底虹气(3),被阳光分成七色。树上,雄虫求雌底声,凄凉得使人不忍听下去。妻子坐在石上,见我来,就问:「你从那里来?我等你许久了。」
「我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捡贝壳咧。阿琼捡着一个破贝,虽不完全,里面却像藏着珠子底样子。等他来到,我教他拿出来给你看一看。」
「在这树荫底下坐着,真舒服呀!我们天天到这里来,多么好呢!」
妻说:「你那里能够……?」
「为什么不能?」
「你应当作荫,不应当受荫。」
「你愿我作这样底荫么?」
「这样底荫算什么!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4),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5),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6),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7),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8),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我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底精盐宽局,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妻子说:「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
我说:「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选自《许地山散文选》,洪范书店
【注释】
(1)南普陀寺:位于福建厦门的五老峰下。南普陀背山面海,风景幽美,以位于浙江省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始建于唐代,初名泗洲寺,后毁于兵乱。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与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同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名慎亩让胜。大悲殿为南普陀的著名建筑,全部由细木雕嵌,八角亭式,重檐三迭;殿顶用斗栱相迭,横托梁木,以石柱支撑,结构奇特,为寺宇建筑中所少见者。殿内有千手观音造像,雕刻极为精细。一九二五年,会泉法师任住持,创建闽南佛学院,兼任院长。
(2)底:结构助词。用在名词或代名词后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同「的」。
(3)虹气:大气中的水滴经日光照射后,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光圈。出现在太阳的相对方向,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4)宝华:谓至宝之妙花。《法华经譬喻品》:「若欲行时,宝华承足。」又宝华丛集无数,称为「宝华聚」、「宝华盖」。此外,亦有称说法之高座(须弥座)为「宝华王座」。
(5)如意净明珠:即如意宝珠,又作摩尼宝珠、无价宝珠。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的功德。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的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的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的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系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足众生意愿。
(6)金刚杵:原为古代印度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为诸尊持物或修法的道具。于曼荼罗海会的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的智用,能破除愚痴妄想的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7)盂兰盆:梵名Ullambana 的音译,为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仪式。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见已,以钵盛饭,耐此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方法。佛陀遂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盂兰盆经》:「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其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
(8)千万手:此说法源于六观音之一的「千手千眼观自在」。又作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载,观自在菩萨于往昔闻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利益一切众生、为广大慈悲的化用,乃发具足千手千眼的大愿,而即刻得其身。
【作者简介】
许地山(一八九三∣一九四一)现代作家、学者。名赞(方方土),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一九一七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一九二○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二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六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一九二七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一九三五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一九二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二○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暾将出兮东方
◎许地山
在山中住,总要起得早,因为似醒非醒地眠着,是山中各样的朋友所憎恶的。破晓起来,不但可以静观彩云底变幻;和细听鸟语底婉转;有时还从山巅、树表、溪影、村容之中给我们许多不可说不可说的愉快。
我们住在山压檐牙阁里,有一次,在曙光初透的时候,大家还在床上眠着,耳边恍惚听见一队童男女底歌声,唱道:
榻上人,应觉悟!
晓鸡频催三两度。
君不见——
「暾将出兮东方」,
微光已透前村树?
榻上人,应觉悟!
往后又跟着一节和歌:
暾将出兮东方!
暾将出兮东方!
会见新曦被四表,
使我乐兮无央。
那歌声还接着往下唱,可惜离远了,不能听得明白。
啸虚对我说:「这不是十年前你在学校里教孩子唱得么?怎么会跑到这里唱起来?」
我说:「我也很诧异,因为这首歌,连我自己也早已忘了。」
「你底暮气满面,当然会把这歌忘掉。我看你现在要用赞美光明的声音去赞美黑暗哪。」
我说:「不然,不然。你何尝了解我?本来,黑暗是不足诅咒,光明是毋须赞美的。光明不能增益你什么,黑暗不能妨害你什么,你以何因缘而生出差别心来?若说要赞美的话,在早晨就该赞美早晨;在日中就该赞美日中;在黄昏就该赞美黄昏;在长夜就该赞美长夜;在过去、现在、将来一切时间,就该赞美过去、现在、将来一切时间,说到诅咒,亦复如是。」
那时,朝曦已射在我们脸上,我们立即起来,计划那日底游程。
暗 途
「我底朋友,且等一等,待我为你点着灯,才走。」
吾威德见他底朋友这样说,便笑道:「哈哈,均哥,你以我为女人么?女人在夜间走路才要用火;男子,又何必呢?不用张罗,我空手回去罢,——省得以后还要给你送灯回来。」
吾威底村庄和均哥所住底地方隔着几重山,路途崎岖得很厉害。若是夜间要走那条路,无论是谁,都得带灯。所以均哥一定不让他暗中摸索回去。
均哥说:「你还是带灯好。这样底天气,又没有一点月影,在山中,难保没有危险。」
吾威说:「若想起危险,我就回去不成了…」
「那么,你今晚上就住在我这里,如何?」
「不,我总得回去,因为我底父亲和妻子都在那边等着我呢。」
「你这个人,太过执拗了,没有灯,怎么去呢?」均哥一面说,一面把点着底灯切切地递给他;他仍是坚辞不受。」
他说:「若是你定要叫我带着灯走,那教我更不敢走。」
「怎么呢?」
「满山都没有光,若是我提着灯走,也不过是照得三两步远,且要累得满山底昆虫都不安。若凑巧遇见长蛇也冲着火光走来,可又怎办呢?再说,这一点的光可以把那照不着底地方越显得危险,越能使我害怕。在半途中,灯一熄灭,那就更不好办了。不如我空着手走,初时虽觉得有些妨碍,不多一会,什么都可以在幽暗中辨别一点。」
他说完,就出门。均哥还把灯提在手里,眼看着他向密林中那条小路穿进去,才摇摇头说:「天下竟有这样怪人!」
吾威在暗途中走着,耳边虽常听见飞虫、野兽底声音,然而他一点害怕也没有。在蔓草中,时常飞些萤火出来,光虽不大,可也够了。他自己说:「这是均哥想不到,也是他所不能为我点底灯。」
那晚上他没有跌倒;也没有遇见毒虫野兽;安然地到他家里。
海
我底朋友说:「人底自由和希望,一到海面就完全失掉了!因为我们太不上算,在这无涯浪中无从显出我们有限的能力和意志。」
我说:「我们浮在这上面,眼前虽不能十分如意,但后来要遇着底,或者超乎我们底能力和意志之外。所以在一个风狂浪骇底海面上,不能准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就可以达到什么地方;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持住,随着波涛颠来簸去便了。」
我们坐一只不如意的救生船里,眼看着载我们到半海就毁坏的大船渐渐沈下去。
我底朋友说:「你看,那要载我们到目的地底船快要歇息去了!现在在这茫茫的空海中,我们可没有主意啦。」
幸而同船底人,心忧得很,没有注意听他底话。我把他底手摇了一下说:「朋友,这是你纵谈底时候么?你不帮着划桨么?」
「划桨么?这是容易的事。但要划到那里去呢?」
我说:「在一切的海里,遇着这样的光景,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我们尽管划罢。」
【讲师的话】
◎孟桦
「愿」这个词在佛家的观点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涵意,誓愿之力,可以使人发心为善、证道成佛,所谓:「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愿,就是兴佛道起善根的人,他心中所系,若不是为个人修行,便是回向众人的愿;而「愿智」,指的是以愿为先,足以引发妙智,妙智的本身便能完成愿的意义。
许地山的〈愿〉就是以寓言式的散文体裁,藉由第一人称「我」和妻子的对话,而显现悲悯渡人的「愿智」。
处地于普陀山寺,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环境的条件下,有了浑然天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法」的「愿」时空。树上雄虫求雌叫声凄悲,与此时作者的因缘,成了一迷一悟的对比。虫未能有对世间的觉悟,只为交配繁衍下一代而求偶;而作者虽已结婚,有了一份对佛法的认识与依托,使得两人的爱情化为菩提眷属。
「拾起的破贝,虽不完全,里头却藏着珠子」平常一般的对话,在这篇文里,隐喻着生命虽有缺陷,但分分寸寸都涵藏着如宝藏般的意义,能转变人生,开发潜能,领人觉悟,解脱苦恼。
妻子要「我」不要成为受荫者,而应当成为遮护众生的树荫,更应当矢志成佛,以如意手成全世间一切美善。
有趣的是「我」的回答,作者愿做「调味的精盐」,使食物回复「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真正的无漏真智,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不居功、不居名,以一己的全体汇融入人海。
妻子问:「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这是妻子对作者「愿」的起惑,妙在「我」的回答:「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即「如是行」若是只为度众生,那也不是「如是行」了。其实,强调能度、所度,都是在相上的执着分别,跳离了相上观,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何来此他、前后、上下等差别相呢。
〈愿〉文虽短,意境却是悠扬。这是作者许地山先生为文的一贯方法,随文收录几篇短文,与读者分享。第一篇〈暾将出兮东方〉,隐喻人们习惯性地赞扬光明,鄙弃黑暗,其实光明黑暗本身没有对错,应活在当下,赞扬每一刻的美好。〈暗途〉则揭示了人依赖于「灯」照见前路,若放下外物,回归到本体,其实本自具足;对事物的依赖执取,限制了人的潜力,若能「无所住」,就「而生其心」了。最后一篇〈海〉,让我们了解到,世间变幻无常,真要去求个方向,算计个什么,哪是可以掌握的呢?「谈者」是一份对生命的希望,而「行者」是不断地向前迈进;终点为何,「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上,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离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只有尽管划吧!
许地山的寓言式文体,充满智慧的观照,读来余韵缭绕,不愧为佛教文学的创作先驱。
◎许地山
南普陀寺(1)里的大石,雨后稍微觉得干净,不过绿苔多长一些。天涯底淡霞好像给我们一个天晴底(2)信。树林里底虹气(3),被阳光分成七色。树上,雄虫求雌底声,凄凉得使人不忍听下去。妻子坐在石上,见我来,就问:「你从那里来?我等你许久了。」
「我领着孩子们到海边捡贝壳咧。阿琼捡着一个破贝,虽不完全,里面却像藏着珠子底样子。等他来到,我教他拿出来给你看一看。」
「在这树荫底下坐着,真舒服呀!我们天天到这里来,多么好呢!」
妻说:「你那里能够……?」
「为什么不能?」
「你应当作荫,不应当受荫。」
「你愿我作这样底荫么?」
「这样底荫算什么!我愿你作无边宝华盖(4),能普荫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如意净明珠(5),能普照一切世间诸有情。愿你为降魔金刚杵(6),能破坏一切世间诸障碍。愿你为多宝盂兰盆(7),能盛百味,滋养一切世间诸饥渴者。愿你有六手,十二手,百手,千万手(8),无量数那由他如意手,能成全一切世间等等美善事。」
我说:「极善,极妙!但我愿做调味底精盐宽局,渗入等等食品中,把自己底形骸融散,且回复当时在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
妻子说:「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
我说:「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
——选自《许地山散文选》,洪范书店
【注释】
(1)南普陀寺:位于福建厦门的五老峰下。南普陀背山面海,风景幽美,以位于浙江省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始建于唐代,初名泗洲寺,后毁于兵乱。清康熙年间重建,改名南普陀,与浙江定海的普陀山同为我国东南地区的名慎亩让胜。大悲殿为南普陀的著名建筑,全部由细木雕嵌,八角亭式,重檐三迭;殿顶用斗栱相迭,横托梁木,以石柱支撑,结构奇特,为寺宇建筑中所少见者。殿内有千手观音造像,雕刻极为精细。一九二五年,会泉法师任住持,创建闽南佛学院,兼任院长。
(2)底:结构助词。用在名词或代名词后面,表示所有的意思。同「的」。
(3)虹气:大气中的水滴经日光照射后,发生折射或反射作用而形成的弧形光圈。出现在太阳的相对方向,由外圈至内圈呈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
(4)宝华:谓至宝之妙花。《法华经譬喻品》:「若欲行时,宝华承足。」又宝华丛集无数,称为「宝华聚」、「宝华盖」。此外,亦有称说法之高座(须弥座)为「宝华王座」。
(5)如意净明珠:即如意宝珠,又作摩尼宝珠、无价宝珠。指能如自己意愿,而变现出种种珍宝之宝珠。此宝珠尚有除病、去苦等功德。一般用以譬喻法与佛德,及表征经典的功德。据《杂宝藏经卷六》载,如意宝珠出自摩竭鱼的脑中。另据《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载,如意宝珠或由龙王的脑中而出;或为帝释天所持之金刚,破碎后掉落而得;或为佛的舍利变化而成,以利益众生。此如意宝珠系如意轮观音、马头观音、地藏菩萨等之持物,能满足众生意愿。
(6)金刚杵:原为古代印度武器。由于质地坚固,能击破各种物质,故冠以金刚之名。密教中,金刚杵象征摧灭烦恼的菩提心,为诸尊持物或修法的道具。于曼荼罗海会的金刚部诸尊皆持金刚杵。真言行者亦常携行,盖以此杵象征如来金刚的智用,能破除愚痴妄想的内魔与外道诸魔障。
(7)盂兰盆:梵名Ullambana 的音译,为汉语系佛教地区,根据盂兰盆经而于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举行超度历代宗亲的仪式。据《盂兰盆经》所载,佛弟子目连以天眼通见其母堕在饿鬼道,皮骨相连,日夜苦闷相续;目连见已,以钵盛饭,耐此往饷其母,然其母以恶业受报之故,饭食皆变为火炎。目连为拯救其母脱离此苦,乃向佛陀请示解救方法。佛陀遂指示目连于七月十五日僧自恣日,以百味饮食置于盂兰盆中以供养三宝,能蒙无量功德,得救七世父母。《盂兰盆经》:「是佛弟子修孝顺者,应念念中常忆父母供养,乃至七世父母,年年七月十五日常以孝顺慈忆所生父母,乃至七世父母,为作盂兰盆,施佛及僧,以报父母长养慈爱之恩。」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为梁武帝,其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行此会,以报父母、祖先恩德。
(8)千万手:此说法源于六观音之一的「千手千眼观自在」。又作千手千眼观音、千眼千臂观音、千眼千首千足千舌千臂观自在。据《千手千眼大悲心经》载,观自在菩萨于往昔闻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为利益一切众生、为广大慈悲的化用,乃发具足千手千眼的大愿,而即刻得其身。
【作者简介】
许地山(一八九三∣一九四一)现代作家、学者。名赞(方方土),字地山,笔名落花生。祖籍广东揭阳,生于台湾台南一个爱国志士的家庭。回大陆后落籍福建龙溪。一九一七年考入燕京大学,曾积极参加五四运动,合办《新社会》旬刊。一九二○年毕业时获文学学士学位,翌年参与发起成立文学研究会。一九二二年又毕业于燕大宗教学院。 一九二三至一九二六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和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哲学、民俗学等。回国途中短期逗留印度,研究梵文及佛学。一九二七年起任燕京大学教授、《燕京学报》编委,并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兼课。一九三五年因与燕大校长司徒雷登不合,去香港大学任教授。抗日战争开始后,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香港分会常务理事,?抗日救国事业奔走呼号,展开各项组织和教育工作。后终因劳累过渡而病逝。
许地山于一九二一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命命鸟〉,接着又发表了前期代表作小说〈缀网劳蛛〉和具有朴实淳厚风格的散文名篇〈落花生〉。他的早期小说取材独特,情节奇特,想象丰富,充满浪漫气息,呈现出浓郁的南国风味和异域情调。他虽在执着地探索人生的意义,却又表现出玄想成分和宗教色彩。二○年代末以后所写的小说,保持着清新的格调,但已转向对群众切实的描写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写得苍劲而坚实,〈春桃〉和〈铁鱼底鳃〉便是这一倾向的代表作。他的创作并不丰硕,但在文坛上却独树一帜。作品结集出版的有短篇小说集《缀网劳蛛》、《危巢坠简》,散文集《空山灵雨》,小说、剧本集《解放者》、《杂感集》,论著《印度文学》、《道教史》(上),以及《许地山选集》、《许地山文集》等。
暾将出兮东方
◎许地山
在山中住,总要起得早,因为似醒非醒地眠着,是山中各样的朋友所憎恶的。破晓起来,不但可以静观彩云底变幻;和细听鸟语底婉转;有时还从山巅、树表、溪影、村容之中给我们许多不可说不可说的愉快。
我们住在山压檐牙阁里,有一次,在曙光初透的时候,大家还在床上眠着,耳边恍惚听见一队童男女底歌声,唱道:
榻上人,应觉悟!
晓鸡频催三两度。
君不见——
「暾将出兮东方」,
微光已透前村树?
榻上人,应觉悟!
往后又跟着一节和歌:
暾将出兮东方!
暾将出兮东方!
会见新曦被四表,
使我乐兮无央。
那歌声还接着往下唱,可惜离远了,不能听得明白。
啸虚对我说:「这不是十年前你在学校里教孩子唱得么?怎么会跑到这里唱起来?」
我说:「我也很诧异,因为这首歌,连我自己也早已忘了。」
「你底暮气满面,当然会把这歌忘掉。我看你现在要用赞美光明的声音去赞美黑暗哪。」
我说:「不然,不然。你何尝了解我?本来,黑暗是不足诅咒,光明是毋须赞美的。光明不能增益你什么,黑暗不能妨害你什么,你以何因缘而生出差别心来?若说要赞美的话,在早晨就该赞美早晨;在日中就该赞美日中;在黄昏就该赞美黄昏;在长夜就该赞美长夜;在过去、现在、将来一切时间,就该赞美过去、现在、将来一切时间,说到诅咒,亦复如是。」
那时,朝曦已射在我们脸上,我们立即起来,计划那日底游程。
暗 途
「我底朋友,且等一等,待我为你点着灯,才走。」
吾威德见他底朋友这样说,便笑道:「哈哈,均哥,你以我为女人么?女人在夜间走路才要用火;男子,又何必呢?不用张罗,我空手回去罢,——省得以后还要给你送灯回来。」
吾威底村庄和均哥所住底地方隔着几重山,路途崎岖得很厉害。若是夜间要走那条路,无论是谁,都得带灯。所以均哥一定不让他暗中摸索回去。
均哥说:「你还是带灯好。这样底天气,又没有一点月影,在山中,难保没有危险。」
吾威说:「若想起危险,我就回去不成了…」
「那么,你今晚上就住在我这里,如何?」
「不,我总得回去,因为我底父亲和妻子都在那边等着我呢。」
「你这个人,太过执拗了,没有灯,怎么去呢?」均哥一面说,一面把点着底灯切切地递给他;他仍是坚辞不受。」
他说:「若是你定要叫我带着灯走,那教我更不敢走。」
「怎么呢?」
「满山都没有光,若是我提着灯走,也不过是照得三两步远,且要累得满山底昆虫都不安。若凑巧遇见长蛇也冲着火光走来,可又怎办呢?再说,这一点的光可以把那照不着底地方越显得危险,越能使我害怕。在半途中,灯一熄灭,那就更不好办了。不如我空着手走,初时虽觉得有些妨碍,不多一会,什么都可以在幽暗中辨别一点。」
他说完,就出门。均哥还把灯提在手里,眼看着他向密林中那条小路穿进去,才摇摇头说:「天下竟有这样怪人!」
吾威在暗途中走着,耳边虽常听见飞虫、野兽底声音,然而他一点害怕也没有。在蔓草中,时常飞些萤火出来,光虽不大,可也够了。他自己说:「这是均哥想不到,也是他所不能为我点底灯。」
那晚上他没有跌倒;也没有遇见毒虫野兽;安然地到他家里。
海
我底朋友说:「人底自由和希望,一到海面就完全失掉了!因为我们太不上算,在这无涯浪中无从显出我们有限的能力和意志。」
我说:「我们浮在这上面,眼前虽不能十分如意,但后来要遇着底,或者超乎我们底能力和意志之外。所以在一个风狂浪骇底海面上,不能准说我们要到什么地方就可以达到什么地方;我们只能把性命先保持住,随着波涛颠来簸去便了。」
我们坐一只不如意的救生船里,眼看着载我们到半海就毁坏的大船渐渐沈下去。
我底朋友说:「你看,那要载我们到目的地底船快要歇息去了!现在在这茫茫的空海中,我们可没有主意啦。」
幸而同船底人,心忧得很,没有注意听他底话。我把他底手摇了一下说:「朋友,这是你纵谈底时候么?你不帮着划桨么?」
「划桨么?这是容易的事。但要划到那里去呢?」
我说:「在一切的海里,遇着这样的光景,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我们尽管划罢。」
【讲师的话】
◎孟桦
「愿」这个词在佛家的观点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涵意,誓愿之力,可以使人发心为善、证道成佛,所谓:「修行要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愿,就是兴佛道起善根的人,他心中所系,若不是为个人修行,便是回向众人的愿;而「愿智」,指的是以愿为先,足以引发妙智,妙智的本身便能完成愿的意义。
许地山的〈愿〉就是以寓言式的散文体裁,藉由第一人称「我」和妻子的对话,而显现悲悯渡人的「愿智」。
处地于普陀山寺,那是观世音菩萨的道场,在环境的条件下,有了浑然天成「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法」的「愿」时空。树上雄虫求雌叫声凄悲,与此时作者的因缘,成了一迷一悟的对比。虫未能有对世间的觉悟,只为交配繁衍下一代而求偶;而作者虽已结婚,有了一份对佛法的认识与依托,使得两人的爱情化为菩提眷属。
「拾起的破贝,虽不完全,里头却藏着珠子」平常一般的对话,在这篇文里,隐喻着生命虽有缺陷,但分分寸寸都涵藏着如宝藏般的意义,能转变人生,开发潜能,领人觉悟,解脱苦恼。
妻子要「我」不要成为受荫者,而应当成为遮护众生的树荫,更应当矢志成佛,以如意手成全世间一切美善。
有趣的是「我」的回答,作者愿做「调味的精盐」,使食物回复「海里底面目」,「使一切有情得尝咸味,而不见盐体。」真正的无漏真智,如《金刚经》说:「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不居功、不居名,以一己的全体汇融入人海。
妻子问:「只有调味,就能使一切有情都满足吗?」这是妻子对作者「愿」的起惑,妙在「我」的回答:「盐底功用,若只在调味,那就不配称为盐了。」即「如是行」若是只为度众生,那也不是「如是行」了。其实,强调能度、所度,都是在相上的执着分别,跳离了相上观,这一切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何来此他、前后、上下等差别相呢。
〈愿〉文虽短,意境却是悠扬。这是作者许地山先生为文的一贯方法,随文收录几篇短文,与读者分享。第一篇〈暾将出兮东方〉,隐喻人们习惯性地赞扬光明,鄙弃黑暗,其实光明黑暗本身没有对错,应活在当下,赞扬每一刻的美好。〈暗途〉则揭示了人依赖于「灯」照见前路,若放下外物,回归到本体,其实本自具足;对事物的依赖执取,限制了人的潜力,若能「无所住」,就「而生其心」了。最后一篇〈海〉,让我们了解到,世间变幻无常,真要去求个方向,算计个什么,哪是可以掌握的呢?「谈者」是一份对生命的希望,而「行者」是不断地向前迈进;终点为何,「但问耕耘不问收获」,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上,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谁也脱离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只有尽管划吧!
许地山的寓言式文体,充满智慧的观照,读来余韵缭绕,不愧为佛教文学的创作先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