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脱离实际,死记硬背,这样会带来什么危害

 我来答
Pinkboomlove
2016-08-26 · TA获得超过3590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55
采纳率:0%
帮助的人:9.1万
展开全部
近两年多以来,特别是1978年3月吕叔湘先生提出语文教学存在问题以来,对于语文教学,社会各方面,当然首先是语文教育工作者非常重视。从那以后,就语文教学各方面的问题展开了广泛热烈的讨论,几乎可以说,讨论涉及到语文教学的每个方面,从教学的目的任务到教材、教法等等,都进行了相当充分的讨论。在某些问题上有不同的意见,大都进行了交流、探讨以至于辩论。经过这一次广泛深入的讨论,已经收到很多的成果。有些问题比较地明确了;有些问题虽然还不够明确,但问题之所在比较地清楚了。不少地方、不少学校、不少教师进行了各种试验,进行了调查研究,这对于语文教学的改进起了很好的作用。
现在,进一步讨论研究改进语文教学,似乎应该在过去这一段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提高一步。怎么前进,怎么提高,我没有很成熟的意见,只想到几个问题,提出来跟大家商量,向大家请教。
第一,关于过去、现在和未来。
要前进,不能不回顾一下过去,吸取过去的经验教训,以便更好地继续往前走。我所说的过去,既指近的过去,也就是建国后的30年;也指比较远的过去,那就是从清末废科举、办学校到解放前的这一段;也指更远的过去,那就是两千年的封建社会。
我认为,回顾过去,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认为过去的一切都好,无疵可指,可以拿来照用;或者认为过去的一切都非常坏,一无是处,这两种态度都是不适当的。咱们过去也有过这类的教训,吃过这样做的亏,大家都明白,不需要我多说。但是,现在是不是对过去的回顾已经足够地实事求是了呢,分析硼究做得足够深入了呢?恐怕还不是。
比如,说到近的过去,建国后的30年。是不是30年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点成绩都没有,一点可吸取的经验都没有,今天讲提高效率,讲科学化,是“白手起家”,“平地起楼台”呢?我认为不是的。30年有不少的成就,积累了很多经验。倘若没有“四人帮”的干扰破坏,我们的成就还要大得多,经验还要多得多。
姑且举几个例子说一说。像小学的识字问题,这是2000年来一直试图解决而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因为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数多,要一个一个地学,笔画复杂,造字法不太容易掌握,所以小孩子在开始学习阶段困难很大,汉字成了进一步学习语文的障碍。前人在这个问题上采取了一些办法,积累了一些经验,但始终没有根本解决问题。30年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至少已有说得出的三种经验。一种是所谓集中识字法,就是说在小学开始阶段,让小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里多认些字,以便进一步开展说话、阅读、写作训练。现在的集中识字法和历史上的“三、百、千”那种集中识字法是很有区别的。它运用了历史上的经验,又根据汉字的某些规律、学习的某些规律,使集中识字比较地科学了一些,不是像“三、百、千”那样不够科学地硬集中。另一种经验叫做分散识字法,这与清末办学校以后的那种分散识字也有所不同,表现在所谓分散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而不是全然放任自流,碰见什么算什么的那种分散识字。第三种经验叫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或者叫做小集中,试图把集中识字和分散识字两方面的长处结合起来。识字问题不是个小问题,取得的这些经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30年来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成就。虽然这些经验还不够完善,有待进一步试验研究。关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还有另外一种设想,在不少场合谈过,也有不少同志表示同意,或者加以呼应;然而这毕竟还是一种设想,没有在任何一个地方进行实地试验,不能说是一种经验,这里不再说它了。

又比如,我们现在一致认识到,在语文教学中忽视语言教育那一类的做法是不行的,完全不理会语文教学所应该、所能够承担的其他任务也是不符合实际,不完全妥善的,虽然究竟怎么样把语言教育同其他方面的教育很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待于探讨研究,但至少我们有了这个共同的认识。建立起这样一个认识不是很简单的事,应该看作是30年来在这个问题上经过了不少曲折反复之后取得的很可贵的经验。
再比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过大幅度改革的试验──汉语、文学分科。尽管做法本身有缺点,同时由于试行的时间很短,今天难于作出全面的总结,然而它在某些方面对我们今天的教学还在起着作用,不少人把那次分科的做法作为研究今后改革语文教学、教材的参考。这也不能不说是30年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件大事。
再往大处说一点,虽然不完全是语文教学问题,但与语文教学关系密切,就是推广普通话的工作。许多有远见的语文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从五四前后就发起了所谓国语运动,但是搞了30来年,取得的成效不大。而我们从50年代提出了推广普通话,很快就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自然,由于当中有一段放松了这件事,特别是被“四人帮”干扰破坏了一通,现在的情况还是不能令人满意的,然而普通话在全国被接受为全民的共同语,在社会上流行相当广泛,在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的内容、要求之一,在社会生活中起了很大作用,这是历史上没有过的事。在这一点上,几乎可以说,我们走在现代世界先进国家的前边。不少国家一直到60年代才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开始重视所谓标准语问题,而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方言十分复杂的国家从50年代就开始了这项工作,并且取得了成就。
还有,我们国家的各兄弟民族既学习本民族语言文字,又学习口头的和书面的汉语普通话,这更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事。这对于全国各民族的大团结,对于我们的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在这个问题上,“四人帮”造成的破坏非常严重。然而,即使如此,像今天全国各民族的语文教学这样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发展,各民族语言这样广泛地交流,呈现出一片民族团结的景象,仍旧应当说是30年来一个重大成就。这项工作的基础是有了的,去年成立了全国性的民族院校汉语教学研究会,现在许多民族地区在加强本民族的语文教学和汉语语文教学方面,进行了研究以至于采取了措施,有的地区出版了刊物,这项工作正在蓬勃开展起来。
要举例还可以举一些。就从这几点上,我们应该看到,30年来,语文教学工作在党的领导下,在全国语文工作者和语文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有些时期是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奋斗下,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就,不看到这一点是不对的。
另一方面,30年来,在语文教学工作中,也确实有些值得记取的教训。例如,在比较多的时候,我们对于语文教学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具体做法上都是不够恰当的。我始终认为,语文教学可能并且也应该重视思想教育。问题在于:什么叫思想教育,语文教学中应该和可以进行哪些思想教育,这种教育应当怎样进行,怎样和语文教学所必须完成的绝不能推脱的责任──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正确地结合起来。这些问题必须处理好,而在过去的30年之中,相当多的时候没有处理好。

再比如,语文教学工作,和其他各科教学工作一样,有涉及到政治问题和政策问题的部分,而更多的是学术性问题。过去在不少时间里,没有把政治问题、政策问题和学术问题正确地区分开,往往把属于学术性问题的一些想法和做法当成了政治问题来对待:有时候影响了语文教学的试验工作,也有时候甚至伤害了人,挫伤了不少人的积极性。
又比如,语文教学工作,也像其他各科教学工作一样,需要进行不断的研究、试验和改进。可是,语文教学工作中为数并不很多的带有试验性的做法,几乎都是只进行了极短的时间,在没有取得经验,还得不出结论的情况下就被废止了。这使我们今天总结过去的经验和教训时遇到了困难。
如果再说到远一些或者更远的过去,我们的前人做过不少工作,取得过不少可贵的经验,但是由于那是旧时代,那些经验无疑具有或大或小的局限性。正确地分析那些经验和教训,取其可取,弃其当弃,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前若干年曾经有过、近两年似乎又来了一股风──仿佛过去的一切做法、包括像死记硬背等等,统统是好的,今天拿来照用就可以解决问题。这种态度同历史的虚无主义,也就是否定历史上的一切经验,同样是不可取的。这一点,下面还要谈到,这里先简单提一下。
要研究进一步的改进,当然不能仅仅回顾过去,很重要的是要立足于现在,──立足于现在的实际,包括我们经济发展的实际,科学技术发展的实际,教材水平的实际,教师水平的实际,学生水平的实际,等等。脱离了这些实际,或者对这些实际的认识很模糊,就不可能找出切实有效的改进办法。离开历史的发展,脱离当前的实际,提出一些这样那样的设想,这种设想的用意也许很好,道理也许说得过去,然而往往会成为或者接近于美好的“空想”。要充分掌握实际,必须进行认真的调查研究。
做教育工作的,立足于现在还不够。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能不着眼于未来。教育工作不像种庄稼,可以春种秋收,当年见效。教育工作是为未来培养人才的。而今天已经进入了电子时代的世界,发展变化之快,超过了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在远古时代,几万年几千年不过进步那么一点,以后,几百年至少几十年才进步那么一点。现在可是大大不同了。我们有一句古老的成语,叫做“日新月异”。这个成语本来带有修辞上的所谓夸张手法的意味。今天,如果说它还有某些夸张成分的话,至少这个成分已经降低得很多很多了。没多少年以前,我们能够想像得出比如彩色电视机吗?我们能够想像得出人能够和机器对话吗?一只保险柜,不用钥匙,只要我对它说“开开”,它就开开了;我说“关上”,它就关上了。但是,它只听我的,你说它就不听。我在这里讲话,几千里以外,不仅可以听见,而且可以排出版来,印出来,几年以前我们能够想像吗?这些,由于我们目前科学技术落后,也许听起来还有些像科学幻想小说,然而这已不是小说,是现实了。我们做教育工作,不能不想到今天还坐在我们教室里的学生,至少说要3年5年之后,或者10年8年之后,甚至十几二十年之后,才到社会上去起作用。他们将要面临一个什么样的社会,什么样的世界,什么样的科学技术情况呢?那时,对于我们,在语文方面会提出什么要求呢?具备什么样的语文能力才能应付那时的生活和工作需要呢?当然,存在决定意识,生活在今天的现实中,不可能准确地想像遥远的未来。然而3年5年、10年8年之后的情况,我们还不是不能想像的。如果连想都不去想,那将是很可悲的,将会对不起下一代。做教育工作的,不论是订计划,还是编教材,还是搞教学工作,脑子里不能没有个“未来”。如果眼睛只看见当前,只看见我们的周围──短暂的时间、狭小的天地,那是远远不够的。
我的粗浅的认识是,要进一步改进语文教学,应该正确地回顾过去,立足于现在,着眼于未来。
第二,关于知识和技能。
语文课要培养语文技能,即听说读写的技能,并不仅仅是教学生知道一些关于语文的知识。知识不等于技能。这个理解我认为是正确的。大家都明白,我不多说了。
那么,技能和知识有没有关系呢?回答是肯定的。具备某种知识,只要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多少、深浅以及提供这些知识的时机等等处理得当,对于培养技能并且加快培养技能是大有益处的。
再进一步说,知识与技能之间的关系不是那么简单的。有些知识一旦知道了,就可以立刻或者很快转化为技能,运用起来;有些知识就没有那么快,需要和其他有关的知识互相作用起来(比如数可以分成有理数、无理数,动植物可以分成若干部、门、纲、目、科、属、种,词可以分成动词、名词等若干类;在同一次分类中要用同一个标准;这一类和那一类之间往往既有明确的区别又有某些交错的情况;每一次分类之后,还可以再往下分,从而形成若干不同等级的类等等。这些有关分类的知识,在学习者的头脑里互相作用,每一项知识就会变得更清晰,更活,更有用),并且与有关的实践互相作用起来,经过相当一段时间才能逐步转化为技能,从不熟练到比较熟练,到很熟练;有些知识甚至于在相当长的时间之内,见不出与技能发生什么直接联系,知识就是知识。然而这种知识是必要的,具备不具备这种知识对人的头脑影响很大。我在别处曾经举过一个例子,这里不妨再重复一遍。当年哥白尼指出,地球围绕太阳转,不是太阳围绕地球转,这在当时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吗?它能和什么技能联系起来呢?然而,为了这种知识的建立,当时坚持真理的科学家牺牲过生命;当时的教会为扼杀这种知识不惜烧死人。这个事实本身就告诉我们知识的重要性,否则,何需乎为了这么一种知识进行那么残酷的斗争呢?一个人有没有、相信不相信这种知识,表明这个人头脑中科学的因素和迷信的因素在数量上和力量上的对比。就两个人来说,有没有、相信不相信这种知识,表明这两个人的脑袋相差了几个世纪。能说这样的知识是无用的吗?因此,过分简单地要求学到一些知识必须立即化为技能,否则这些知识就是不需要的,这种理解是有片面性的。现在,据我所知,否定语文知识,片面强调技能,把知识和技能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之风好像又盛行起来了。时至今日,仍旧有不少人请出曹雪芹来,说曹雪芹没有学过语法、修辞、逻辑,能写出不仅内容上而且语言上也那么好的小说,从而否定语言知识的必要性。
这实在已经不再有说服力了。因为,照这样推论下去,根据我们古代工匠建造起来那么精美的建筑物,再加上大学土建系毕业生也未必能设计出赵州桥或虎丘塔这些事实,可以得出结论说,应当取消现代的建筑学;根据李时珍写出了《本草纲目》,而医学院药学系毕业生未必能写出一部中国药典这些事实,可以得出结论说,应当取消今天医学院的药学系,应当取消药物学。大家能接受这样的逻辑推理吗?忽视我们的祖先凭着他们在艰苦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所取得的惊人成就,认为我们处处不如人,人家样样都比我们强,这是数典忘祖,自暴自弃。然而吃我们祖先的这些老本,请他们出来否定现代科学的必要性,显然也是不对的。轻视甚至否定语文知识的作用是片面的。造成这种认识的原因,也许是由于我们的语言科学还幼稚,不完备,没能解决实际运用中的问题,因而引起了一种近于“因噎废食”的想法;也许是积习很深,一时扭转不过来;也许是未经深思。倘若不是这几种情况,那么,这反映了一种怎样的思想状态,是应当认真思考一下的。
在哪一个教学阶段应该教哪些知识,这些知识应该怎样教法,这种种问题我们研究得很不够,还说不清楚。应该看到,这是语文教学不能更快改进,不能现代化、科学化的一个原因。我们要努力地做到这一点,把知识和技能的关系处理好,这是研究改进语文教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第三,关于理论和实践。
理论要与实践相结合。脱离实践的理论,或者没有理论指导的盲目的实践,都是不可取的。回顾过去,我们为理论而理论,脱离实践,这样的情况有过,我们应该引为殷鉴,决不能重复。然而,忽视理论,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之中,认为学语文、教语文没有什么理论可言,说就是了,读就是了,写就是了,这种时候恐怕是更多一些。大家知道,近一二十年或者二三十年以来,在世界上不少国家里,已经出了几种影响很大,并且实践也证明有相当效果的教学论。大家知道,所谓“应用语言学”,在世界许多国家是新起的、深受重视的一门“边缘科学”,而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语言教育之学。相当系统的、有些新内容的教学论和应用语言学,在咱们这里,几乎还是一个空白。甚至连布鲁纳、皮亚杰、赞可夫等几个人的名字,咱们大多数人也才知道了不久,而人家的研究、实验已经进行了相当长的时间了。直到今天,如果谈几条语文教学的带理论性、原则性的经验或者做法,我们能够举出几条呢?还是得请我们的祖先来:“书读百遍(或千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为文有三多”,“熟读精恩”,“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多读多写”,等等。除了我们祖先留下的这几条之外,我们自己拿得出多少新的理论呢?这些条都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可贵的经验,实践也曾经证明,这些确实是有效果的。但是,到今天还仅仅拿出这几条,来对付四个现代化对咱们教学工作提出的要求,够吗?我们现在的小学生、中学生,有那么多时间把一篇文章读百遍、千遍吗?我们的学生读书也要“破万卷”,但是,仅仅是唐宋八大家,仅仅是唐诗、宋词、元曲吗?不是,他们要读的书多了,要做的事情多了。“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骑在驴背上,想起一句诗,赶紧记下投进口袋里,诸如此类,作为轶事来讲,鼓励学生们勤于思考,都是很好的材料。但是就凭这些来从事今天的语文教学,使它以快速的步伐赶上四个现代化建设的迫切要求,行吗?远远不够了。我们的任务应该是:对于现状取得充分的了解,对于过去作出恰当的分析研究,对于别人的经验、做法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判断,经过讨论、研究、试验,形成我们自己的,适合我们国家,适合我们中国的学生学习自己的语文的整套的或者不止一套两套的理论,用实践来检验这些理论,找出对我国最适用、最有效的途径来。
第四,关于智力发展与学习成绩。
过去曾经有过这样的说法:“分、分、分,学生的命根。”那是当做笑话来说的,是讽刺性的。不幸,在今天,实际情况比那个笑话有过之而无不及。实际上,分数不仅在某种情况下并不足以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分数在不少情形下,不足以反映一个学生的智力水平。我举唱歌、唱戏做例子。两个人分别独唱一支歌,一般人听起来,觉得甲唱得好,乙不如甲。可是内行的人有时却认为乙大有培养前途,而甲不过如此而已,前途有限。唱戏也是这样。什么缘故呢?就是乙虽然在这次唱的时候表现不够好,或者反映出他所受的训练还不够,但是他有这方面的素质,有这方面的能力,他的前进潜力很大。而甲仅仅是模拟别人的唱法,刻板地唱出来,他不能利用自己的智力来发展他唱的能力。我们现在总是满足于学生能够对付我出的题目,能够背诵我教给他的知识,如果他没有做到,他就“不及格”。我丝毫没有否定测验、考试的作用的意思,也决不完全否定分数一定程度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智力。但是如果只注意到分数,从教学工作来说,恐怕是很不够的。在语文教学中,这个问题相当突出,两个学生同样写了别字,扣同样多的分,其实,这个别字和另一个别字反映的实质并不完全相同。两个学生同样念错一个字,反映的实质也不完全一样。一个学生知道带草字头的字都与花草有关,带木字旁的字都与树木有关,带禾字旁的字都与农业或农作物有关。他根据这种知识来推断一些字的字义,有时会推错了;而另一个学生根本不会运用这种知识去推断新接触的字,或者只是由于没记住老师怎么教的而写错、念错了。这两个孩子的智力没有区别吗?只要根据他们写了或者念了同样的错字,就扣同样多的分数吗?我们常常说作文不好评分。为什么不好评分呢?原因是阅卷者的好恶不同,标准要求不同。但是这个标准里边没有包含从学生作文中看他的智力这个因素,也就是看他的头脑这个因素。假如把这个因素加进去,并且作为一个重要因素,而把个人好恶这个因素尽量降低,作文的评分实际上不应该那么难。我在一个地方举过一个例子:孔融小的时候去看他的一个长辈,在座的还有另外一个老头。谈了几句之后,他去拜访的那个长辈夸奖他善于对答,讲话很有条理。另外一个老头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立刻回答了一句:“想公小时,必定了了。”这当然只是一个传说故事,还可能夹杂着吹嘘孔融聪明的意思。咱们不从别的角度考虑,只就智力这一点看,孔融小时候头脑是敏捷的,他会用“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的逻辑辩论方法。他的智力是高的。如果写这个故事的人是为孔融吹嘘,这个人懂得点什么叫作智力。我们很需要从这一类故事中得到一些启发:要训练孩子什么,鼓励孩子什么,要求孩子什么。假如说,一个人思想品质如何,知识能力如何,他的家庭、社会、生活经历等等各方面对此产生影响的因素很多,因而一生的变化也很多,那么,就智力发展这一点来说,儿童时期、小学教育时期所起的作用,那可就大得多了。如果从小用刻板的、僵死的方式把小孩的头脑填得满满的,只要求他死记、死背一些东西,不让他那种虽然幼稚,但是富有生机的思维能力、想像能力去充分发展,使他的心智从小受到戕害,正如把一只小鸟关在笼子里,不让它飞,只喂它良好的食物一样,这样一段时间下来,它的肌肉要萎缩,机能要退化,再把它放出笼子去,它飞不动了。对少年、青年怎么教,怎么要求,怎么测验,怎么考试,是一门大学问。只为了考好分,能升级,能升学,而不重视培养、发展他们的智力,这是短视的做法,是对教育的前途、对下一代的成长极端不利的。语文教学中需要认真研究这个问题。
上面说的四点是互相有联系的,总的一个意思是:在我们今天已有的可喜的基础上,研究语文教学的改进问题需要深入一步,提高一步。反反复复谈了多次的那些老问题,什么“文道关系”、“精讲多练”等等,不是说不需要继续考虑,继续讨论,而是说,只在那个水平上,你说你的,我说我的,转来转去,在一些字面上下功夫,不够了。我所提的几点,仅仅是我自己听了许多同志的讲话,看了许多老师的教学,并在许多老师的经验交流的启发之下想到的。我只是作为问题提出来。如果的确还是几个值得考虑的问题,答案要靠大家提出来。提这样几个问题,一则供进一步研究语文教学问题时参考,再则向关心语文教学的同志们请教。
叮当风铃儿
2016-08-26 · TA获得超过1833个赞
知道小有建树答主
回答量:172
采纳率:50%
帮助的人:90.2万
展开全部
这样会使创造力、想象力缺失,造成个人实际应用能力缺失,只能应付循规蹈矩的试题,而无法随机应变,缺少灵活应变的起跑线。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