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初中语文写作教学的有效性 周显光

 我来答
34090344

2016-10-25 ·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34090344
知道合伙人情感行家
采纳数:45238 获赞数:223137
本人对质量管理体系及其电子元器件的品质监控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和管理技巧。

向TA提问 私信TA
展开全部
一、积极地开发课程资源,创造性地运用教材 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当务之急还是要充分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学有情趣,是学习的润滑剂。情趣问题是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老话题,我这里要谈的是要调动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就不能拘泥于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注:特指人教版的)。我觉得现行的初中语文教科书中有一定篇幅的文章没有或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可读性,甚至根本就没有学习的必要性。尤其是对慢慢成熟而又仍然稚嫩的初中生而言,教科书中的一些文章不但难以引发他们的学习情趣,而且久而久之,会让他们感到上语文课索然无味,学习语文的热情荡然无存。 诚然,这套教科书倾注了编写专家们大量的心血,凝聚了他们无穷的智慧。书中的篇目涉及到了古今中外许多的名家名作,各类有代表性的体裁题材文章几乎应有尽有,而且有些名篇如果不教给学生会让学生留下终生的缺憾。但我同时也认为这也是在照顾面子编教科书,而这样照顾“面子”,却忽视甚至漠视了处在十几岁这个年龄段特别需要呵护(应有的呵护)的孩子们的内心感受。当然选入教科书的文章肯定不能只顾及初中生的可读性、情趣性,必须重内涵、重品味及其给人的启发教益等,这是无疑的,营养是首位的。哲思精深或才华横溢的古今中外伟大作家的作品肯定要占一定的比例选入教科书,但一定要精选。而且品味高、内涵深的文章编入教科书必须考虑它的可读性,不能妥协于编入教科书的各类文章的代表性,而忽略了初中学生阅读学习的心理承受能力。何况我们今日面对的是诞生在这个传媒高度发达时代的孩子。他们几乎是泡在电视、电脑里长大的。 著名特级教师、福州一中的陈同亮老师说,入编课本的文章要经过精心地“过滤”,要十分切合初中学生年龄的心理需求,可以满足他们自主探究的欲望,在编入非常经典的传统名篇时,如果不能融入与当代实际情况结合的文章就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同。 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的孙绍振教授认为语文教材编写要“尽可能去掉那些机械的教条的扼夺学生个性和心灵的东西”,让文章的语言、内容等“唤醒他们内心深层的共鸣”。 兰州某中学教师深有感触地说,教材要无声地提醒教师永远把教育的着眼点放在“人”上而非“书”上。 以毛泽东的《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这篇文章为例。毛泽东的诗词文大气磅礴,举世公认,堪移一绝,读来心潮澎湃,荡气回肠。特别是作为领袖人物亲自写新闻又有几人(现在,……都不用亲自写新闻了)。但把《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有几个老师爱教的?有几个学生爱读的?我问我们学校的几个老师读了这篇文章以后有什么感受,有的老师脱口而出“像‘裹脚布’一样”(当然言重了),有的老师干脆就说:“我根本就不上的,上了还把学生上糊涂了,新闻不像新闻,通讯不像通讯。”可我们的编者偏偏把它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合编一课,称作《新闻两则》,且美其名曰新闻中的“瑰宝”(见课文导语)。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新闻中的“瑰宝”,的确当之无愧,令人心悦诚服;视《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新闻中的“瑰宝”,我真的不愿认同,作为新闻,篇幅冗长,特征不突出。 特别郑重申明:对一代伟人毛泽东,我是无比崇敬的,而且这种崇敬是一直深埋在骨子里的。但这篇文章的确不适合初中生的阅读口味,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很容易影响学生学习语文的兴味。 我们肯定不能一味地迎合学生的阅读口味,要重视培养学生的阅读品味,但口味还是要考虑的,没有口味,学生不爱读,教师不爱教,营养再好,学生没有吸收。何况有的文章既没有口味,也谈不上有品味。再说有口味的也未必就没有品味、没有营养。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的倪文锦教授说:“语文教材选择经典文化也并非拒绝生活关怀,经典文化与时代文化是可以并存共处、和谐发展的。”何况名家伟人的文章未必都是经典。 面对初中语文教科书选文中存在的这种现实,我们怎么办?当然热切地盼望着初中语文教科书的编写专家们更有胆气、更有智慧地多精选对初中学生能引发深切体验、产生心灵震撼、既具品味又有口味、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情趣的文章供学生品读、感悟。 但盼望和等待或许是慢长的,往往也是乏力的。要解决我们的当务之急,我们力所能及的就是改变我们自己语文课堂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发课程资源——这一点我们语文学科的优势更明显。对初中语文教科书中的课文,我们完全没有必要按部就班地、一课一课地、一篇不漏地上到底,当然这并不是随意性的。人教版的《教师教学用书》(原来叫参考书)在开篇语《致老师们》中也有明示:“使用这套教科书时要改变”“凡编入教科书的都要教给学生,只要有所遗漏,就被认为是没有完成教学任务”的“观念”。 所以,我们完全可以跳出樊篱,自主灵活地精选若干篇适宜我们所带班级学生认知现状、生活需要的,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情趣的,能激发学生产生心灵共鸣的美文与学生一起品读、感悟。 示例1:《卖草莓的小女孩》 星期六的早晨,我被檐下紫燕的啾唧声叫醒。“卖草莓了,很新鲜的草莓。”一阵稚嫩的童声在风中若隐若现。我心中一喜,时下正是吃草莓的季节。 披衣下楼,在巷口遇到那卖草莓的小女孩。女孩大约八九岁的样子,从她那破旧的衣服、瘦小的身体和疲惫的眼神里可以看出她家境的贫苦和生活的艰辛。女孩篮中的草莓还沾着晨露,显然是刚刚摘下来的,个个颗粒硕大,红娇娇、水灵灵。我问她:“小妹妹,这草莓多少钱一斤?”小女孩回答:“三块钱一斤,奶奶说草莓是自家长的,不能卖贵。”我怜悯地问:“你爸爸妈妈呢?他们怎么让你早早地一个人出来卖东西?”小女孩低声地说:“我爸去世了,我妈改嫁到很远的地方去了,我跟奶奶生活在一起。奶奶生了病,我就出来卖了。” 我心中一颤,忙说:“这篮草莓我全买下了。”小女孩却认真地说:“您还是少买点吧,草莓要吃新鲜的,时间长了不好吃。”我打趣地说:“早一点卖掉了,你就能早些买早点吃。”小女孩严肃地对我说:“不,我不买早点吃,奶奶生病没钱买药,我要把卖草莓的钱攒下来给奶奶治病。”我诚恳地说:“小姑娘,你这篮草莓我全买下了。我要把它带到单位分给我的同事吃。”说完,我掏出一百元递给她。小女孩忙摇摇头说找不开。我说:“不用找了,拿去给你奶奶买药吧。”小女孩认真地说:“我奶奶说啦,不能随便拿人家的东西。”我硬是把钱塞进小女孩的手中,郑重地说:“孩子,这是叔叔的一片心意,你就收下吧。”小女孩很懂事地向我道谢,我说:“你家还有草莓的话,就送到我这儿来吧,我的几位同事真的很喜欢吃草莓。”小女孩点了点头。 一连三天,小女孩天天送草莓来,我也全买下了。可到了第四天,小女孩没有来。我以为小女孩家的地里没有草莓了,她不会再来了,心里还有点怅然若失呢。可到第六天,小女孩又来了。这次,她拎来的不是草莓,而是篮鸡蛋,我很诧异。小女孩抽泣着说:“我奶奶去世了。临终前她交代我将我家这唯一的一篮鸡蛋送给你。她说你是好人啊,让我不要忘记你。叔叔,我就要走了,我妈来接我去她那儿上学。谢谢你这几天来对我的关心。”我连忙从衣袋中拿出一百元往她手里塞:“这是叔叔留给你的纪念,你收下吧。”小女孩坚辞道:“叔叔这次我真的不能再要了。谢谢,再见了!”说完,她转身就跑。跑了一段路,小女孩又回过头来,见我依旧站在风中,就高喊道:“叔叔,我会回来看你的。”我也依依不舍地向她挥了挥手说:“多保重。” 这事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而今又到草莓上市时,看到鲜红的草莓,我的脑海中又浮现出小女孩那瘦小的身影来。卖草莓的小女孩,你在他乡,还好吗?(八年级上册《语文基础训练》P.26) 这篇读来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文章传达出了人间的纯真、纯善、纯美,极富感染力,一定能引发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也有益于引导学生在自己的作文中表达自己较独特、较真切的情感体验。 当今学生似乎普遍缺乏施爱、缺乏感恩,应引起我们的特别关注。12月12日,上海复旦大学18名大学生在黄山上探险迷路,一民警(张宁海)为找寻迷路的大学生而不幸坠崖,付出了年仅24岁的生命。事后记者在采访这些大学生中的代表时,有两个代表不约而同地仅用“遗憾”来表达对民警不幸坠崖身亡的感受。我没有去关注网友的评论,但我个人对这些大学生代表仅表“遗憾”表示非常的遗憾、悲哀,甚至气愤!为了找你们命都赔上了,就用一个“遗憾”来打发?生命在这些大学生心中至少是口中就这么廉价?或许我们不该跟这帮大学们“较真”,或许他们只是有口无心,但此时此刻能这么有口无心吗?当然我们也倡导说真话,但能让这样的“真话”成为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吗?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当今这些大学生们如此不懂事呢?难道就没有我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语文教育,包括语文教科书编写内容的缺失吗?
世观人性
2016-10-15 · 超过12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知道答主
回答量:54
采纳率:0%
帮助的人:19.1万
展开全部
提高阅读水平,多写多练,积累字词成语,名句
已赞过 已踩过<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评论 收起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