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开全部
美国最后的金融巨头约翰.皮尔庞特.摩根(John Pierpont Morgan)是“华尔街的拿破仑”,他曾两度使美国经济起死回生。但据说他经常因为压抑而感到“毫无价值”、“无所适从”。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还控制着几十种行业,并创立了美国钢铁公司—该公司的原始资本是当时美国联邦政府一年开销的4倍。但是,对他来说,休闲与工作同样重要,他曾经多次嚷嚷要退休。 为了深入地刻画这么一位复杂的大人物,琼.斯特劳斯完成了一部长达近800页的鸿篇巨传∶《华尔街之子摩根》。琼.斯特劳斯曾因成功撰写了艾丽斯.詹姆斯(亨利.詹姆斯和威廉詹姆斯的姐妹)的传记而荣获哥伦比亚大学颁发的美国历史班克罗夫奖。此次,琼.斯特劳斯仔细地阅读了大量鲜为人知的书信、文件和日记,最终在其令人钦佩、生动逼真的作品中向世人揭示了摩根及其圈内的朋友们不为人知的一面。但是读者也会不时被细节的海洋所淹没,对这个金融帝国的缔造者及狂热的艺术品收藏家始终持以神秘和敬畏之感。 摩根并不是白手起家、自我成才的典型。他的父亲朱尼尔斯是新英格兰地区的富商,在19世纪50年代,朱尼尔斯受雇于当时英国首屈一指的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他们生意兴隆,成功地把大量英国游资引入资金极度匮乏的美国。朱尼尔斯决心把他的发运传给他的子孙。他严厉地要求他的儿子皮尔庞特接管家族产业,帮他选定在瑞士、德国留学的课程,安排他在华尔街当学徒,而且大小事件都有可能成为他教训摩根的事因。 美国南北战争后,流入美国的投资迅速增长,尤其集中在铁路领域。在战后的30多年里,摩根信托公司不仅参与组织了铁路融资项目,还屡次尝试约束这一利率过高的行业。19世纪70年代,朱尼尔斯出资拯救了濒临破产的法国—这标志着摩根家族影响力已经渗透到了国际银行业的顶层。 琼.斯特劳斯对摩根的个性与私生活的着迷远胜于对其在商业界的辉煌业绩的关注。这使她的作品与罗恩.切尔诺在1990年出版的《摩根大厦》有显著的区别。《华尔街之子摩根》一书从朱尼尔斯于1890年去世讲起,描述了家财万贯的摩根更加自由、终日沉湎于他的个人爱好∶开游艇、追女人、做怪异而又随心所欲的慈善家、营造庞大的艺术收藏品王国。 琼.斯特劳斯在书中写道∶“他操纵着20世纪初帝国的天秤,好像要占有世上一切美好的东西。”从古登堡圣经、弗美尔和庚斯博罗的绘画、中国的瓷器、中世纪的地毯到英国l9世纪初期样式的家具—作者发现,“摩根从不在乎为购买艺术品花费巨资”。他的藏品已充塞屋宇、难以尽览。截至到1912年止,他已经花费了6000万美元,相当于现在的10亿美元。 尽管他有这些嗜好,摩根在上个世纪末还形成了一个观点∶不管是摩根金融机构,还是国际经济局势,离开了他都不行。在个人生涯的关键时刻,摩根在1895年提出“国库管理国际化”,后来主张民粹主义的农场主在发起反对金本位的政治运动中继承了他的观点。摩根组织了6200万美元的债券发行,堵住国库的漏洞;并入市干涉,抬升美元的汇价。1907年,在另一次戏剧性的插曲中,金融市场的恐慌导致了为期两周的疯狂行动,摩根再施援手,注入大量资金解救了多家金融机构和纽约市。 在这两次事件中,摩根表现得犹如美国中央银行行长—当时这个职位并不存在。但是热心公益并不是他的原始动力。那两次危机过后,摩根和其他投资家的财富都大发横财。 尽管罗列了这么多细节,琼.斯特劳斯最终还是没能掀起摩根有意戴上的粗暴而冷谈的面纱。比如,摩根为何一再冷落亲生儿子杰克,却选拔他人担任要职?似乎摩根在量才录用时,有意模仿没有子嗣的皮博迪,而不是他所崇拜的父亲。琼.斯特劳斯显然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她拒绝妄下定沦。 摩根的晚年多灾多难。20世纪初期,他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跨大西洋航行财团,这后来被证明是一场“金融大灾难”(琼.斯特劳斯语)。1912年,该财团的旗舰泰坦尼克号沉入海底。同年,国会开始调查某些指控∶摩根财团涉嫌恶意控制美国的财政命运,75岁的摩根只好出庭接受国会委员会的审讯。在第二个月月底,他精神崩溃,并在两个月后去世。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哪个人能对美国经济产生如此重要的影响∶在摩根去世的那一年,国会(不知是无意之中)建立了美国联邦储备局—指导美国经济的那只著名有形之手。这是献给摩根最好的颂词。
编辑本段二、 摩根财团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继承过来,迁至纽约后名声鹊起。
直到现在,坐落在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 处的老一代摩根的继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着美国的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文化传统”。
2000年12月11日,美联储批准大通曼哈顿银行与J.P.摩根投资银行合并,目的在于“催生美国最大的一家银行企业”。合并后的公司将命名为“JP摩根大通集团”,其总资产将达到6680亿美元,直逼总资产有6790亿美元的美洲银行,成为美国第二大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集团公司,与此同时,美国花旗银行仍以总资产7910亿美元名列首位。实际上,目前这三家银行已难分伯仲。
我们还是看看,“摩根帝国”缔造时期的创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帐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 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整整20年没有回过美国大概是出于为了节约经费。
皮博迪没有专用马车,总是坐着公共马车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厉害,朱尼厄斯(摩根财团的正式缔造者)劝说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伞走出办公室。20分钟后,朱尼厄斯发现他还站在路边的雨里,对他说:“皮博迪先生,您该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过了一辆2便士的马车,我想等一辆1便士的。”此时他的银行帐户已经有100万英镑。
午餐时,皮博迪总是让他的勤务去给他买一个苹果,每次给勤务2个便士,一只苹果1个半便士,这样每次勤务都可以得到半个便士的小费,但皮博迪却总是等把这些半个半个的便士凑足到一定的数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个光棍,但他总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烟、不喝酒,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动情妇。他一生只给他的布来顿情妇6000英镑,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给他们所生的儿子。
快60岁时,皮博迪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他个人的储蓄高的惊人,他的年收入达30万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拥有巨额财富而罕见的吝啬。突然有一天,他灵魂开窍,他说“当病痛袭击我时,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帮助贫困的人们,正像我一心想挣钱一样”。于是皮博迪决定开始献身慈善事业。
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从铁公鸡变成了圣诞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华尔街之子—摩根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华尔街之子——摩根》权威、详实地描述了摩根其人,作者历经十年时间,生动再现了摩根的完整人生。
1. 争夺“CB&Q铁路”
1901年5月4日,摩根在艾克斯收到的电报向他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由银行家和铁路运营商组成的联盟正密谋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北太平洋铁路50%以上的股票。策划并领导这场“金融巨头”突袭战的是爱德华·H·哈里曼。哈里曼与摩根之间长期失和并且冲突不断,他名下现在控制着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就像希尔一样,哈里曼也同样宣称自己是“美国的拿破仑”,在铁路界是闻名的“小巨人”;同样,他也决心在自己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个连接铁路线、海上航运线的世界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与希尔不同的是,在商战中,哈里曼并不遵守摩根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他更推崇的是游击战。
就在摩根等人全力以赴地筹集大批英国资金投资美国铁路建设的同时,库恩—洛布这家德国犹太人公司同样也在致力于将德、法两国的巨额资金源源不断地引进到美国——从事与摩根财团同样的事业。尽管犹太人希夫和美国佬摩根并非合伙人,但这两位顶尖银行家却自觉地信守彼此间的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地。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哈里曼居然使曾经破产的联合太平洋铁路起死回生,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优质高效、利润丰厚的线路。后来,当他的铁路线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港口时,已经对“北太平洋”和大北方公司构成了直接威胁。到了1901年,哈里曼又实现了对庞大的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这条铁路从洛杉矶一直通到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
与此同时,哈里曼还在与另外一个业界“小巨人”希尔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这次,两人争夺的是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公司(以下简称为“CB&Q铁路”),由于这条全长12657.6公里的线路通往芝加哥,对于打通大西洋沿岸运输线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能否拿下该公司将直接影响到双方今后在美国铁路业界的地位。尽管哈里曼做了各种努力,却在1900年以失败告终。希尔和摩根联手,最终于1901年3月下旬共同获得了CB&Q铁路。在双方进行激烈争夺的过程中,该铁路的波士顿股东们明显倾向于摩根,他们说:“在哈里曼和希尔(代表摩根和北太平洋公司)之间,我们毫无疑问将选择代表雄厚实力和安全保障的一方。”事后,哈里曼曾要求摩根和希尔给他一个转包的机会,却遭到二人的断然拒绝—他们不愿让这位好战的掠夺者“插上一手”来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
至于哈里曼本人,当然不会觉得自己的要求是“插上一手”,相反,他认为恰恰是摩根他们从自己手中窃走了CB&Q铁路——对手的新铁路联合体的实力将远远超过自己的联合太平洋——为此,他立刻制定出一个“拿破仑式”的报复方案:为了攫取CB&Q铁路,他必须彻底拿下北太平洋铁路。
当然,哈里曼清楚,要想从摩根那令人生畏的大鼻子底下买走他的股票也决非易事。为此,哈里曼孤注一掷,决心碰一碰自己的运气,为了筹集到购买股票所需的巨额现金,哈里曼找到了库恩—洛布公司和商业性的国家城市银行进行活动。
2.斩断摩根的翅膀
摩根在业界的优势地位和倨傲态度使其在华尔街同行中颇受非议,甚至是嫉恨,正如希尔日后所总结的那样,在后来发生的针对摩根的突然袭击中,参与暗算的人中更多的是银行家,而非铁路运营商!——以城市银行为首的各大财团之所以给哈里曼撑腰,是希望借此向全世界表明“摩根并非是美国惟一的银行家”,同时也是对摩根宣称的“美国所有的银行家只不过是我的办事员”的说法进行挑战。正如希尔所言,斯蒂尔曼的目的是为了“斩断他(摩根)的翅膀”。
就在摩根4月初刚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之际,在哈里曼的指使下,库恩-洛布公司总裁希夫就开始了购买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行动。此时,麦金利正在进行连任总统的竞选活动,他允诺给予华尔街财团们更多的发财机会。在此情况下,大批野心勃勃的投资者将纽约股市的价格和成交额推向一个个历史新高,1901年1月,创造了日成交量200万股的历史记录。4月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所造就的百万富翁们—人称“匹兹堡财团”云集纽约准备大赌一把,此事为哈里曼发动袭击提供了最完美的时机。
摩根和他的合伙人虽然控制着北太平洋公司的董事会,却只拥有该公司不到50%的股票,他们总以为——没有人会梦想购买一条价值1.55亿美元的铁路。在1900年,“北太平洋”的普通股价格从每股45美元涨到86美元,到1901年4月1日居然达到每股96美元,且成交43.7万股;随后,该公司股票在整个4月份仍然保持攀升势头。面对这种局面,库恩—洛布公司偶尔也抛售一些股票进行遏止以免引起摩根财团的注意。到4月22日,北太平洋股票涨到每股103美元,3天后达到105美元。在4月30日,该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量创造了新的记录,共成交330万股。
根据哈里曼判断,在其最高决策者——摩根本人不在纽约的情况下,北太平洋股票所出现的异常现象不会引起摩根集团其他人的注意。事实果然不出哈里曼所料,毫无戒心的罗伯特·培根甚至还趁着这段狂涨期,抛售了摩根本人2万股的股票来赚取巨额利润。5月份,约翰·W·盖茨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一切就好像——当一个大孩子外出时,那些小孩子们就趁机在家里胡作非为一样……如果摩根本人当时在纽约的话,这些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到5月1日,这天是星期三,北太平洋股票的价格已经狂涨至115美元。星期日,《纽约先驱报》在作“本周回顾”时称:“这是世界历史上金融投机活动规模最大的一周。”
在事态发展最为严重的那一周,希尔一直在纽约,对于北太平洋公司所承受的日益加重的压力,尽管希尔已经明显感受到,但他绝对没意识到是哈里曼在背后捣鬼,直到希夫前来告知真相后,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1897年哈里曼要求库恩-洛布公司给予其独一无二的关注之前,希夫一直是希尔的财政后台,当希夫倒向哈里曼以后,希尔开始向摩根靠拢并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据希尔称,希夫邀请他共同致力于“将摩根抛下船”,并许诺让他出任北太平洋公司总裁并分享“通过控制联合太平洋公司、南太平洋公司所获得的一切好处”。希夫还透露,他的集团已经投资了7900万美元,并购买到北太平洋公司75万股优先股中的42万股,以及80万股普通股中的37万股——也就是说,他已基本实现对该条铁路的控制,如果此时希尔能够加入进来,那么,加上希尔所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份,便可以拥有更大的击败摩根的胜算机会。但是,希尔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拒绝“抛弃摩根”并“加入这场阴谋活动”。也许希尔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有关该事件的最骇人听闻的部分却是事实——希夫策划了一场针对美国金融帝王摩根最卑鄙的突然袭击。
3.蓝色星期四
在星期五获悉这一惊人消息时,希尔表现得相当镇静,他离开希夫,沿着布罗得大街前往华尔街23号与摩根的合伙人进行商议。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条件:既然北太平洋铁路的董事们——主要是摩根的人——能在1902年1月1日以后撤出他们的优先股,那么当前的普通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哈里曼所控制的普通股恰恰还不到一半。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培根立即给摩根发去一封电报,随后,摩根于星期六傍晚在法国艾克斯回电指示:“立即购买15万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
同样就在那个星期六的早晨,纽约的哈里曼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考虑到自己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普通股尚未达到总股票的51%,心中不时掠过阵阵凉意和不安。他给希夫写了一封信,要求再买4万股普通股。尽管希夫收到了哈里曼的命令,但他最终决定不予理睬——或许他在想,他已经获得了北太平洋多数的股票——或许他还考虑到自己已经向希尔伸出了友谊之手——他尽管很迟但最终还是意识到那些企图用计谋击败摩根的人的真正意图,于是决定不再对摩根发起这致命一击。如果他在5月4日这天,听从了哈里曼的指令,再买4万股普通股,他们这伙人就将成功地控制摩根的这条铁路。
5月6日,星期一,大批摩根—希尔集团的经纪人涌入伦敦和纽约的各个股票交易所,购买所有能买到的北太平洋的股票。当天,纽约交易所北太平洋股票以每股127.5美元报收,第二天则达到149.75美元。当希尔要求他伦敦的合伙人不要出售北太平洋股票时,他们回答说:“这里的朋友坚定地站在你们那一边,我们很吃惊希夫会参与到这场从你们手中攫取北太平洋铁路的活动中来。”并要求彼此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对于北太平洋股票在各个股市所出现的异常剧烈的波动,就连该铁路的经营者也感到极度困惑,不知其所以然。星期二,北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查尔斯·梅林从圣保罗给他在纽约的副手发电询问:“你能否告诉我那里究竟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的股票为什么动荡得如此剧烈?”
在北太平洋股票刚刚出现攀升的几天内,那些短期投机者们断定不会再上涨了,于是约定在140美元的价位上停止购买,等价格回落时再买进。然而,星期二,当摩根的经纪人在每股146美元的价格上停止进行收购时,股票价格不但未见下跌,反而更加狂涨不已,整个股市都随之疯狂了!
在1901年的5月7日到8日,其他股票开始暴跌,因为那些北太平洋股票的短期投机商们抛售了所有股票以获取资金回补,然而,到了第二天,5月9日——股票史上的“蓝色星期四”,北太平洋股票价格居然跳到近似荒谬的程度——每股1000美元!纽约的股票投机商们终于冷静下来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整个股市已经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牢牢地逼进了死胡同,他们已经放空了10万多股北太平洋股票,却再也买不回来了。
摩根—希尔集团在两日内购买了15万股股票,如果按平均每股129美元进行购买的话,他们所花费的资金总额几乎高达2000万美元。他们还在华尔街引起了空前的震动和惊慌,J.P.摩根集团和库恩—洛布公司在“蓝色星期四”这一天均意识到:如果华尔街的这种恐慌不能被迅速遏止,那么将有不计其数的股票经纪人和持有人会因此遭到空前劫难,而整个纽约股市也将毁于一旦!出于这种担忧,两大财团的银行家们决定,推迟交割他们所购买的股票,并以每股150美元的价格抛售足够的数目以供短期投机商回补,随后,希尔和哈里曼联合向公众承诺——双方将进行和平谈判;摩根也重新指定了新的北太平洋公司董事会。纽约股市一场空前的金融恐慌最终消退了。
编辑本段三、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
个人档案:摩根,女,56岁,1951年11月28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已婚,有两个孩子。她平时喜欢吹长笛、阅读书籍、徒步旅行、游泳、滑雪。
教育状况:1973年,取得斯坦福大学人体生物学学士学位,1974年,取得加州圣母学院教师证书。
所授荣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Phi Beta Kappa)、美国宇航局总部特殊工作奖、美国宇航局公共工作组成就奖、爱达荷州总统大奖章、国际教育协会劳伦斯•帕拉肯教授合作奖、美国国家空间协会太空先锋教育奖、宇航教育最佳女性奖等。
工作阅历:1974年,摩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教授医疗知识和数学。
NASA阅历:
1985年7月19日,摩根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候选人,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摩根和克丽斯塔•麦考利夫以及“挑战者”号机组宇航员在休斯顿市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训练,自“挑战者”号遇难之后,摩根接替了麦考利夫的工作,主要负责“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各项工作。1986年3月至7月,摩根在美国宇航局工作,向全国各地的教育组织宣传太空知识。1986年底,摩根返回到爱达荷州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1998年,她再次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担任任务专家,8月前往约翰逊航天中心,经过为期两年的训练和工作评定,她被指派到宇航员办事处太空站操作分部,后来又到宇航员办事处宇宙飞行舱通讯分部,在太空任务控制中心担任第一通信员,负责与空间轨道的宇航人员进行联络。最近几年,摩根工作在宇航员办事处机器人分部。此次执行STS-118太空任务是她第一次进入太空。
————————————————————————————————————————————————————
补充资料:
MORGAN 法语意为\"为爱疯狂\",正如这个名字,MORGAN 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时装品牌。\"体贴入微\"的设计是MORGAN 最大的秘密。1967年,MORGAN 由一对经营了20年内衣的姐妹(OCELYN和ODETTE)创立,而今,MORGAN 已转型而成为世界性品牌,分布于43个国家,超过400多间店铺,为18-35岁的女性服务。其服饰强调时代感及女性化,每季最少有400多种款式,非常便于搭配,加强了时装的配衬能力,加添了时装的美感。MORGAN以其贵族的品性,高尚的生活艺术品位,时髦的美之感觉及知性的气氛使MORGAN成为现代人的时尚。
但他是美国的
编辑本段二、 摩根财团
1935年以前的老一代摩根财团可能是世界上最可畏的金融机构。它由美国银行家乔治?皮博迪于1838年创办于伦敦,后由摩根家族继承过来,迁至纽约后名声鹊起。
直到现在,坐落在宽街和华尔街相交的“街角” 处的老一代摩根的继承者??JP摩根公司依然主宰着美国的金融界,并且继承着老一代摩根的“文化传统”。
2000年12月11日,美联储批准大通曼哈顿银行与J.P.摩根投资银行合并,目的在于“催生美国最大的一家银行企业”。合并后的公司将命名为“JP摩根大通集团”,其总资产将达到6680亿美元,直逼总资产有6790亿美元的美洲银行,成为美国第二大的以银行为核心的集团公司,与此同时,美国花旗银行仍以总资产7910亿美元名列首位。实际上,目前这三家银行已难分伯仲。
我们还是看看,“摩根帝国”缔造时期的创始人皮博迪。
1835年,美国商人乔治?皮博迪来到伦敦。那时的美国,乃至全世界都在经历“新经济泡沫”带来的危机,人们依靠贷款,疯狂地修建铁路、运河、公路,当时人们对这些新玩意也是不想“付费”使用就像现在的网络一样。
此时的皮博迪是为美国的马里兰州寻求英国银行的贷款。他很爱国。他为英国的十几个银行家摆上盛宴(估计类似同时期的中国银行家胡雪岩请人吃“花酒”),他劝说他们相信美国人不是骗子,他还和蔼地威胁说“你们只有继续为美国提供新的贷款,才能保证以前的贷款能够得到偿还”。于是,高傲的英国银行家又拨出800万美圆贷款给马里兰州。
英国人说,“皮博迪是靠自己的面子借到这笔钱。”并且,为减少英国人对美国人“见钱眼开”的偏见,依然放弃马里兰州应付给他的6万美元的佣金。总之,从中我们可以看到皮博迪的不同寻常的才干和做派。
皮博迪很健谈,但相貌平平,不怎么讨英国人喜欢。人们怎么也想不到他居然是高贵的摩根财团的创始人。后来的摩根,其合伙人以出身名门望族、美貌和时髦而著称。
皮博迪出生在马萨诸塞州,只上过几年学,十几岁开始就与哥哥一起干活养活寡母和6个弟妹。早年的贫困影响了他的一生:聚集钱财,拼命地工作,孤芳自赏,对轻蔑极度敏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爱国;多半生小气、吝啬,晚年却不停地慷慨捐助。
1837年皮博迪迁居伦敦。一年后开了一家商号,但只有一个柜台、一只保险箱和几张书桌。他却凭借自己的才具很快进入由卓越的银行家组成的商人圈子。这些人既做织物生意,也为做此生意的人提供融资。其实他们的商号已就变成了商人银行。并且创立了金融批发业务,而不是普通银行储蓄、转帐的“平庸业务”。
这时,“普通人根本不可能与皮博迪打交道”,因为皮博迪们只为各国的政府、大公司和有钱的人服务,他们为世界贸易提供资金,发行债券和股票。
皮博迪在伦敦设立商号,把美国的旗帜插在异国的土地。他炫耀自己国家的气派、高举这星条旗宣扬美国的产品。他宣称皮博迪公司是“美国的一家商号”,他不停地向美国输送 资金,他用美国的精美杂志装点,制造美国气氛和成为美国的新闻中心。在他爱国主义的背后,是不想让英国人小看了自己,也显示了他自己出身的自卑心态。
“在友好的外表下,皮博迪是个孤独的小气鬼”。他不停地工作,12年他从未连续休息过两天。整整20年没有回过美国大概是出于为了节约经费。
皮博迪没有专用马车,总是坐着公共马车上下班。一次他病的厉害,朱尼厄斯(摩根财团的正式缔造者)劝说他回家休息,他拿上雨伞走出办公室。20分钟后,朱尼厄斯发现他还站在路边的雨里,对他说:“皮博迪先生,您该回家了。”他一看是朱尼厄斯,答到:“是呀,我在回家。可是只过了一辆2便士的马车,我想等一辆1便士的。”此时他的银行帐户已经有100万英镑。
午餐时,皮博迪总是让他的勤务去给他买一个苹果,每次给勤务2个便士,一只苹果1个半便士,这样每次勤务都可以得到半个便士的小费,但皮博迪却总是等把这些半个半个的便士凑足到一定的数量再要回去。
皮博迪是个光棍,但他总有女人陪伴。他不抽烟、不喝酒,他用讲故事的方式打动情妇。他一生只给他的布来顿情妇6000英镑,死后也没有留下任何遗嘱给他们所生的儿子。
快60岁时,皮博迪身患严重的风湿病。他个人的储蓄高的惊人,他的年收入达30万美元,而他每年只花3000美元。他拥有巨额财富而罕见的吝啬。突然有一天,他灵魂开窍,他说“当病痛袭击我时,我意识到自己不是不朽的。……我发现生活中有些人热心帮助贫困的人们,正像我一心想挣钱一样”。于是皮博迪决定开始献身慈善事业。
美国内战时期,皮博迪从铁公鸡变成了圣诞老人。“他晚年的行善就像早年的贪婪一样无度”。
早在1857年,皮博迪就开始资助巴尔迪摩的一所“皮博迪学院”;1862年,他开始把15万英镑转给一家信托基金,用于建造伦敦的贫民住宅工程,还立契转让了他在另一家公司的5000股大宗股票,维持这个住宅区的运转。为此,他获得了“伦敦荣誉市民”的称号。
他生命的最后阶段,施舍到了惊人的程度:向耶鲁大学捐赠了一个历史博物馆;向哈佛大学捐赠一座考古学和人类文化学博物馆;为南部被解放的黑人设立一项教育基金……。
雨果写道:“这个世界上,有充满恨的人和充满爱的人,皮博迪属于后者,正是在这种人的脸上,我们看到了上帝的笑容。”这是对乔治皮博迪这位摩根财团最初的创始人最高的赞誉!
华尔街之子—摩根
一个世纪前,约翰·皮尔庞特·摩根像巨人一样支配着整个金融世界。作为创建通用电气公司、美国钢铁公司以及地域广泛的铁路帝国的幕后策划人物,在几十年里,他都是美国民间的核心银行家。摩根在许多方面塑造着他那个世界,然而他去世以后还笼罩着神秘的面纱,有人称他是工业化进程中的英雄,也有人诋毁他是贪婪的强盗大亨。《华尔街之子——摩根》权威、详实地描述了摩根其人,作者历经十年时间,生动再现了摩根的完整人生。
1. 争夺“CB&Q铁路”
1901年5月4日,摩根在艾克斯收到的电报向他披露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一个由银行家和铁路运营商组成的联盟正密谋在公开市场上购买北太平洋铁路50%以上的股票。策划并领导这场“金融巨头”突袭战的是爱德华·H·哈里曼。哈里曼与摩根之间长期失和并且冲突不断,他名下现在控制着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就像希尔一样,哈里曼也同样宣称自己是“美国的拿破仑”,在铁路界是闻名的“小巨人”;同样,他也决心在自己公司的基础上创建一个连接铁路线、海上航运线的世界性的交通运输网络。但是,与希尔不同的是,在商战中,哈里曼并不遵守摩根所制定的游戏规则,他更推崇的是游击战。
就在摩根等人全力以赴地筹集大批英国资金投资美国铁路建设的同时,库恩—洛布这家德国犹太人公司同样也在致力于将德、法两国的巨额资金源源不断地引进到美国——从事与摩根财团同样的事业。尽管犹太人希夫和美国佬摩根并非合伙人,但这两位顶尖银行家却自觉地信守彼此间的君子协定,互不侵犯对方的领地。
在以后的短短几年内,哈里曼居然使曾经破产的联合太平洋铁路起死回生,并很快发展成为一条优质高效、利润丰厚的线路。后来,当他的铁路线延伸到太平洋沿岸港口时,已经对“北太平洋”和大北方公司构成了直接威胁。到了1901年,哈里曼又实现了对庞大的南太平洋铁路公司的控制,这条铁路从洛杉矶一直通到美国南部的新奥尔良。
与此同时,哈里曼还在与另外一个业界“小巨人”希尔进行着激烈的争夺。这次,两人争夺的是芝加哥—伯灵顿—昆西铁路公司(以下简称为“CB&Q铁路”),由于这条全长12657.6公里的线路通往芝加哥,对于打通大西洋沿岸运输线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能否拿下该公司将直接影响到双方今后在美国铁路业界的地位。尽管哈里曼做了各种努力,却在1900年以失败告终。希尔和摩根联手,最终于1901年3月下旬共同获得了CB&Q铁路。在双方进行激烈争夺的过程中,该铁路的波士顿股东们明显倾向于摩根,他们说:“在哈里曼和希尔(代表摩根和北太平洋公司)之间,我们毫无疑问将选择代表雄厚实力和安全保障的一方。”事后,哈里曼曾要求摩根和希尔给他一个转包的机会,却遭到二人的断然拒绝—他们不愿让这位好战的掠夺者“插上一手”来分享他们的胜利果实。
至于哈里曼本人,当然不会觉得自己的要求是“插上一手”,相反,他认为恰恰是摩根他们从自己手中窃走了CB&Q铁路——对手的新铁路联合体的实力将远远超过自己的联合太平洋——为此,他立刻制定出一个“拿破仑式”的报复方案:为了攫取CB&Q铁路,他必须彻底拿下北太平洋铁路。
当然,哈里曼清楚,要想从摩根那令人生畏的大鼻子底下买走他的股票也决非易事。为此,哈里曼孤注一掷,决心碰一碰自己的运气,为了筹集到购买股票所需的巨额现金,哈里曼找到了库恩—洛布公司和商业性的国家城市银行进行活动。
2.斩断摩根的翅膀
摩根在业界的优势地位和倨傲态度使其在华尔街同行中颇受非议,甚至是嫉恨,正如希尔日后所总结的那样,在后来发生的针对摩根的突然袭击中,参与暗算的人中更多的是银行家,而非铁路运营商!——以城市银行为首的各大财团之所以给哈里曼撑腰,是希望借此向全世界表明“摩根并非是美国惟一的银行家”,同时也是对摩根宣称的“美国所有的银行家只不过是我的办事员”的说法进行挑战。正如希尔所言,斯蒂尔曼的目的是为了“斩断他(摩根)的翅膀”。
就在摩根4月初刚离开美国前往欧洲之际,在哈里曼的指使下,库恩-洛布公司总裁希夫就开始了购买北太平洋公司股票的行动。此时,麦金利正在进行连任总统的竞选活动,他允诺给予华尔街财团们更多的发财机会。在此情况下,大批野心勃勃的投资者将纽约股市的价格和成交额推向一个个历史新高,1901年1月,创造了日成交量200万股的历史记录。4月份,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所造就的百万富翁们—人称“匹兹堡财团”云集纽约准备大赌一把,此事为哈里曼发动袭击提供了最完美的时机。
摩根和他的合伙人虽然控制着北太平洋公司的董事会,却只拥有该公司不到50%的股票,他们总以为——没有人会梦想购买一条价值1.55亿美元的铁路。在1900年,“北太平洋”的普通股价格从每股45美元涨到86美元,到1901年4月1日居然达到每股96美元,且成交43.7万股;随后,该公司股票在整个4月份仍然保持攀升势头。面对这种局面,库恩—洛布公司偶尔也抛售一些股票进行遏止以免引起摩根财团的注意。到4月22日,北太平洋股票涨到每股103美元,3天后达到105美元。在4月30日,该股票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成交量创造了新的记录,共成交330万股。
根据哈里曼判断,在其最高决策者——摩根本人不在纽约的情况下,北太平洋股票所出现的异常现象不会引起摩根集团其他人的注意。事实果然不出哈里曼所料,毫无戒心的罗伯特·培根甚至还趁着这段狂涨期,抛售了摩根本人2万股的股票来赚取巨额利润。5月份,约翰·W·盖茨在接受采访时称:“这一切就好像——当一个大孩子外出时,那些小孩子们就趁机在家里胡作非为一样……如果摩根本人当时在纽约的话,这些事情绝对不会发生。”到5月1日,这天是星期三,北太平洋股票的价格已经狂涨至115美元。星期日,《纽约先驱报》在作“本周回顾”时称:“这是世界历史上金融投机活动规模最大的一周。”
在事态发展最为严重的那一周,希尔一直在纽约,对于北太平洋公司所承受的日益加重的压力,尽管希尔已经明显感受到,但他绝对没意识到是哈里曼在背后捣鬼,直到希夫前来告知真相后,他才恍然大悟。
直到1897年哈里曼要求库恩-洛布公司给予其独一无二的关注之前,希夫一直是希尔的财政后台,当希夫倒向哈里曼以后,希尔开始向摩根靠拢并且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据希尔称,希夫邀请他共同致力于“将摩根抛下船”,并许诺让他出任北太平洋公司总裁并分享“通过控制联合太平洋公司、南太平洋公司所获得的一切好处”。希夫还透露,他的集团已经投资了7900万美元,并购买到北太平洋公司75万股优先股中的42万股,以及80万股普通股中的37万股——也就是说,他已基本实现对该条铁路的控制,如果此时希尔能够加入进来,那么,加上希尔所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的股份,便可以拥有更大的击败摩根的胜算机会。但是,希尔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经过深思熟虑之后决定——拒绝“抛弃摩根”并“加入这场阴谋活动”。也许希尔的说法有点夸大其词,但有关该事件的最骇人听闻的部分却是事实——希夫策划了一场针对美国金融帝王摩根最卑鄙的突然袭击。
3.蓝色星期四
在星期五获悉这一惊人消息时,希尔表现得相当镇静,他离开希夫,沿着布罗得大街前往华尔街23号与摩根的合伙人进行商议。最后,他们发现了一个对自己非常有利的条件:既然北太平洋铁路的董事们——主要是摩根的人——能在1902年1月1日以后撤出他们的优先股,那么当前的普通股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而哈里曼所控制的普通股恰恰还不到一半。正是基于这一点考虑,培根立即给摩根发去一封电报,随后,摩根于星期六傍晚在法国艾克斯回电指示:“立即购买15万股北太平洋公司的普通股!”
同样就在那个星期六的早晨,纽约的哈里曼躺在床上辗转反侧,考虑到自己拥有的北太平洋公司普通股尚未达到总股票的51%,心中不时掠过阵阵凉意和不安。他给希夫写了一封信,要求再买4万股普通股。尽管希夫收到了哈里曼的命令,但他最终决定不予理睬——或许他在想,他已经获得了北太平洋多数的股票——或许他还考虑到自己已经向希尔伸出了友谊之手——他尽管很迟但最终还是意识到那些企图用计谋击败摩根的人的真正意图,于是决定不再对摩根发起这致命一击。如果他在5月4日这天,听从了哈里曼的指令,再买4万股普通股,他们这伙人就将成功地控制摩根的这条铁路。
5月6日,星期一,大批摩根—希尔集团的经纪人涌入伦敦和纽约的各个股票交易所,购买所有能买到的北太平洋的股票。当天,纽约交易所北太平洋股票以每股127.5美元报收,第二天则达到149.75美元。当希尔要求他伦敦的合伙人不要出售北太平洋股票时,他们回答说:“这里的朋友坚定地站在你们那一边,我们很吃惊希夫会参与到这场从你们手中攫取北太平洋铁路的活动中来。”并要求彼此之间随时保持联系。对于北太平洋股票在各个股市所出现的异常剧烈的波动,就连该铁路的经营者也感到极度困惑,不知其所以然。星期二,北太平洋铁路公司总裁查尔斯·梅林从圣保罗给他在纽约的副手发电询问:“你能否告诉我那里究竟正在发生什么?我们的股票为什么动荡得如此剧烈?”
在北太平洋股票刚刚出现攀升的几天内,那些短期投机者们断定不会再上涨了,于是约定在140美元的价位上停止购买,等价格回落时再买进。然而,星期二,当摩根的经纪人在每股146美元的价格上停止进行收购时,股票价格不但未见下跌,反而更加狂涨不已,整个股市都随之疯狂了!
在1901年的5月7日到8日,其他股票开始暴跌,因为那些北太平洋股票的短期投机商们抛售了所有股票以获取资金回补,然而,到了第二天,5月9日——股票史上的“蓝色星期四”,北太平洋股票价格居然跳到近似荒谬的程度——每股1000美元!纽约的股票投机商们终于冷静下来了,他们清醒地意识到:整个股市已经被某种看不见的力量牢牢地逼进了死胡同,他们已经放空了10万多股北太平洋股票,却再也买不回来了。
摩根—希尔集团在两日内购买了15万股股票,如果按平均每股129美元进行购买的话,他们所花费的资金总额几乎高达2000万美元。他们还在华尔街引起了空前的震动和惊慌,J.P.摩根集团和库恩—洛布公司在“蓝色星期四”这一天均意识到:如果华尔街的这种恐慌不能被迅速遏止,那么将有不计其数的股票经纪人和持有人会因此遭到空前劫难,而整个纽约股市也将毁于一旦!出于这种担忧,两大财团的银行家们决定,推迟交割他们所购买的股票,并以每股150美元的价格抛售足够的数目以供短期投机商回补,随后,希尔和哈里曼联合向公众承诺——双方将进行和平谈判;摩根也重新指定了新的北太平洋公司董事会。纽约股市一场空前的金融恐慌最终消退了。
编辑本段三、美国奋进号航天飞机宇航员
个人档案:摩根,女,56岁,1951年11月28日出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弗雷斯诺市,已婚,有两个孩子。她平时喜欢吹长笛、阅读书籍、徒步旅行、游泳、滑雪。
教育状况:1973年,取得斯坦福大学人体生物学学士学位,1974年,取得加州圣母学院教师证书。
所授荣誉:美国大学优等生荣誉学会成员(Phi Beta Kappa)、美国宇航局总部特殊工作奖、美国宇航局公共工作组成就奖、爱达荷州总统大奖章、国际教育协会劳伦斯•帕拉肯教授合作奖、美国国家空间协会太空先锋教育奖、宇航教育最佳女性奖等。
工作阅历:1974年,摩根开始从事教学工作,主要教授医疗知识和数学。
NASA阅历:
1985年7月19日,摩根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成为“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候选人,1985年9月至1986年1月,摩根和克丽斯塔•麦考利夫以及“挑战者”号机组宇航员在休斯顿市约翰逊航天中心接受训练,自“挑战者”号遇难之后,摩根接替了麦考利夫的工作,主要负责“教师在太空”计划的各项工作。1986年3月至7月,摩根在美国宇航局工作,向全国各地的教育组织宣传太空知识。1986年底,摩根返回到爱达荷州继续从事教师工作。
1998年,她再次被美国宇航局选中担任任务专家,8月前往约翰逊航天中心,经过为期两年的训练和工作评定,她被指派到宇航员办事处太空站操作分部,后来又到宇航员办事处宇宙飞行舱通讯分部,在太空任务控制中心担任第一通信员,负责与空间轨道的宇航人员进行联络。最近几年,摩根工作在宇航员办事处机器人分部。此次执行STS-118太空任务是她第一次进入太空。
————————————————————————————————————————————————————
补充资料:
MORGAN 法语意为\"为爱疯狂\",正如这个名字,MORGAN 是一个充满热情的时装品牌。\"体贴入微\"的设计是MORGAN 最大的秘密。1967年,MORGAN 由一对经营了20年内衣的姐妹(OCELYN和ODETTE)创立,而今,MORGAN 已转型而成为世界性品牌,分布于43个国家,超过400多间店铺,为18-35岁的女性服务。其服饰强调时代感及女性化,每季最少有400多种款式,非常便于搭配,加强了时装的配衬能力,加添了时装的美感。MORGAN以其贵族的品性,高尚的生活艺术品位,时髦的美之感觉及知性的气氛使MORGAN成为现代人的时尚。
但他是美国的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