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个回答
2017-11-26
展开全部
孔子生平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核心思想: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孔子后世评价:
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是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核心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道”又叫“无”。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乃是听其自然的意思。
老子的后世评价:
老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名著《道德经》在世界的发行量,除《圣经》外,是最大的。古今中外解老的著作有三千多家。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文景之治”和唐“贞观之治”是用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光辉范例;唐朝的名臣魏征便是一个道士;张良帮助刘邦取天下后,功成名遂身退,从赤松子游;以及丘处机万里西行劝告成吉思汗等历史故事,和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象海尔集团、恩威集团、方正集团的管理者们、炒股专家、安妮等一些很有成就的名人,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运用到现实事业上和生活中,都反映了老子的学说无穷妙用和造福于世。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我国著名学者冯精志说:“《周易》有一个特殊的传人,这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
世纪伟人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哲学家尼采说:“一本老子书,象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有多种《老子》译本,遇到生日和婚庆,人们总要抄几句老子的话,写成条幅送人,或自己作为人生座右铭。在英国一些青年,胸前戴着写有“水”的胸章,他们见了中国人,总要请他们给弄一本《道德经》,他们说:“老子的伟大,丝毫也不亚于耶酥”。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万美金将《老子》一书重新翻译成英文。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来穗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出生于鲁国陬邑 。东周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3] 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了六经( 分别为:《诗》、《书》、《礼》、《乐》、《易》、《春秋》 )。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3] 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了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文宣皇帝、文宣王。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核心思想:
礼:所谓的“礼”,是指按纲常名教化的政治、社会秩序。在孔子思想里,“礼”是与“德政”相结合的。在《为政》中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主张礼治德化与政令刑罚相辅而行。 仁:如《论语》中的“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实践道德的最高原理。“仁”作为一种精神品质,包含了多方面的伦理道德原则。除了是一种使人们自觉、主动地遵循礼的道德素养之外,还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道德伦理准则。
“人与天地合一”,可简称为“人和天地”的思想。人性天赋,人伦与天道的合一,“人伦者,天理也”。天人感应。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还阐述和弘扬了人不仅要“仁民”,也要“爱物”的道理。孔子坚决主张国家要实行“富之教之”的德政,使社会与文化得到发展。孔子认为文明的最高成就在于造就理想人格以创立理想社会,通过潜志躬行“内圣外王之道”,以达到“天下为公”、“大同世界”之境界。
尚中、贵和的思想。各方面的和谐:人与自然;人际关系;治国之道等。尚中,不走极端的“中庸之道”。
教育思想:他主张“有教无类”,使一些贫寒之士也受到了教育。他的许多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不愤不启”等闪耀着教育思想的光辉。
孔子后世评价:
孔子所处的东周王朝春秋时代,是西周社会以血缘氏族为基础的政治制度崩溃瓦解,而基于文化认同的汉民族共同体正在形成,这是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最初发生的年代。古典成为时尚,一些人开始思考天道、人生和世界秩序等方面的问题,原先由贵族所垄断的文化教育也正逐渐流入民间。孔子正是这时代精神的代表人物与集大成者,遂开战国诸子百家之先河。
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他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的口号,在古代率先打破‘学在官府’的贵族垄断文化格局,提倡在平民阶层中普及文化教育,而且身体力行。孔门师生在社会上产生很大影响,一时成为显学,形成了中国古代的第一个学派的‘儒家’。儒家思想经历朝历代演变,对中国人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孔子积累和总结了很多教学经验。他主张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分别指导。他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说不到学生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不要轻易告诉他现成的答案。他还提出了许多至今仍有价值的教学箴言: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强调温习的重要性;“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强调学思结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强调端正学习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主张不耻下问,善于向别人学习。
孔子为中国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自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一直被历代统治者视作正统学科,以至作为任贤用能的标准,影响延绵数千年至今。
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
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老子的核心思想:
“道”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
老子认为“道”是万物的始基,是天下万物产生的根源,世间一切事物都是从“道”产生出来的。但“道”又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道”又叫“无”。
“无为而治”是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在“道”的思想支配下,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这里的“无为”,乃是听其自然的意思。
老子的后世评价:
老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影响十分深远。他的名著《道德经》在世界的发行量,除《圣经》外,是最大的。古今中外解老的著作有三千多家。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汉“文景之治”和唐“贞观之治”是用老子之道治国化天下的光辉范例;唐朝的名臣魏征便是一个道士;张良帮助刘邦取天下后,功成名遂身退,从赤松子游;以及丘处机万里西行劝告成吉思汗等历史故事,和现在改革开放的年代里,象海尔集团、恩威集团、方正集团的管理者们、炒股专家、安妮等一些很有成就的名人,以及老子的哲学思想和人格运用到现实事业上和生活中,都反映了老子的学说无穷妙用和造福于世。
我国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我国著名学者冯精志说:“《周易》有一个特殊的传人,这就是春秋末年的老子”。
鲁迅说:“不读《老子》,不知中国的文化”。
世纪伟人毛泽东说:“《道德经》是一部兵书”。
黑格尔说:“我们保存了老子的主要著作,在维也纳我曾亲眼阅读”。
哲学家尼采说:“一本老子书,象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德国有多种《老子》译本,遇到生日和婚庆,人们总要抄几句老子的话,写成条幅送人,或自己作为人生座右铭。在英国一些青年,胸前戴着写有“水”的胸章,他们见了中国人,总要请他们给弄一本《道德经》,他们说:“老子的伟大,丝毫也不亚于耶酥”。
一位德国科学家获得一项最新科学成果,他几乎翻遍所有哲学书籍,都没有找到他的科学成果的原理的哲学依据。最后,在老子《道德经》上找到了。他异常兴奋地说:“现代科学的尖端,无非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写的哲学著作的具体例证而已”!
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国情咨文》中,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引起一家出版公司以十二万美金将《老子》一书重新翻译成英文。俄罗斯著名汉学家李谢维奇来穗说:“老子是国际的,是属于全人类的。”美国《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全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