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包括三大规律、五大范畴。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五大范畴是现象与本质、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偶然与必然、可能与现实。其最本质的特征是联系而不是孤立、发展而不是静止,进而达到全面而不是片面的结果。
对本质的认识不能一蹴而就,更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比如建国后党对计划和市场的认识,从单一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从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行为主体认识倾向必须尊重客观性。某种倾向,对行为主体可能是有利的,期望的,也可能是不利的、非期望的。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利害为标准,夸大虚构喜欢的倾向,忽视回避对用户不利的倾向。情势误判会加大风险,行为主体应对倾向必须强调策略性。
根据情势做出决策,这是从客观到主观,贯彻决策会有效果,这是从主观到客观。在这个循环中,无论是分析客观情势,还是分析决策效果,都需要运用倾向掩盖思维,才能保证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和纠错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有两大观点、三大规律和五对范畴。两大观点是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三大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五对范畴是原因和结果、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偶然性和必然性、可能性和现实性。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容和形式是揭示事物所具有的内在要素和结构及其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内容是事物内在要素的总和,形式指内在要素的组织和结构。事物总是具有一定的内容和形式。
扩展资料:
注意事项:
成功掩盖着失败因素,强者掩盖着自己弱项,是正反掩盖,短缺经济,数量问题往往掩盖着质量问题,是侧面掩盖。实际生活中更是多种掩盖方式纠葛在一起。所以必须充分估计识别掩盖的困难。
注意一种倾向掩盖一种倾向,既是认识客观情势的重要方法,也是审视决策的重要方法。根据情势做出决策,这是从客观到主观,贯彻决策会有效果,这是从主观到客观。在这个循环中,无论是分析客观情势,还是分析决策效果,都需要运用倾向掩盖思维,才能保证形成良好的决策机制和纠错机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内容:现象和本质、内容和形式、原因和结果、可能性和现实性、偶然性和必然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和变化。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有重要作用。
扩展资料:
矛盾特殊性的具体表现在:每个不同的事物和不同的运动形式各有其自身特殊的矛盾;在事物发展的不同过程和同一过程的不同阶段,都有各自的特殊矛盾。
由于事物中所包含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的不同,由于事物所处的外部矛盾、环境、条件的区别,矛盾的发展过程总是呈现出不同的形式。
由于矛盾的性质、地位以及条件的复杂性,矛盾的解决也是又多种多样的形式,可能矛盾一方克服另一方、矛盾双方同归于尽、或矛盾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毛泽东同志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2017-11-16
唯物辩证法指出内容和形式是一对辩证统一:
·内容和形式是对立的:内容不同于形式。
·内容和形式是统一的:其一,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没有内容的形式是空洞的形式,没有形式的内容是一堆要素。其二,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或说服务于内容——因为当形式适合内容时就促进内容发展,形式不适合内容时就阻碍内容发展,不讲究实际效果的形式被称为形式主义。其三,内容和形式的区分是相对的、也是复杂的,同一形式可以容纳或表现不同的内容,同一内容也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旧形式可以服务于新内容,旧内容可以采用新形式。
原因和结果
唯物辩证法指出:原因和结果是揭示客观世界中普遍联系着的事物具有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原因是指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于原因的作用而引起的现象。有原因必会造成某种结果(或影响),有结果又必来源于某种原因。一般来讲,原因在前结果在后;同一个现象,依据不同的条件,可以是原因也可以是结果,前一个原因的结果也可能是后一个结果的原因;同时,一个原因可以引起几个结果,一个结果也往往由几个原因所引起。
唯物辩证法指出原因和结果是一对辩证统一:
·原因和结果是对立的:因果倒置,在逻辑推理或实践试验中都会引起混乱或危害。
·原因和结果是统一的:其一,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既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有无果之因。其二,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一般有两种情形:第一,同一现象,相对于它所引起的现象而言,是原因,相对于引起它的现象而言,则转化成了结果;第二,原因和结果可以相互作用,不仅原因可以作用于结果,而且结果也可以反作用于新的原因(例如电路设计中的反馈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