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符合台湾与大陆人民的利益,在民族压迫下,台湾人民非常渴望郑成功能收复台湾,有很多福建人的亲属都在台湾。
无论是从民族大义还是个人的亲情上,福建人民也都渴望收复台湾,而福建是郑成功的根据地,他手下的军兵也大都是福建人。
所以郑成功能得到后方的强有力的支持,将士的士气也很高,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岛内人民各种形式的支援。有了两岸人民的支持,郑成功首先就占了人和。
第二是虽然台湾海峡风大浪大,且有很多暗礁,但当时一个为荷兰人做通事(即翻译)的一个台湾人把台湾海峡的地图和荷兰人的布防图给了郑成功,并献计让郑成功在台湾海峡涨潮时从荷兰人疏于防范的暗礁很多的鹿儿门奇袭。
第三是荷兰毕竟是个小国,虽然当时在亚洲其它殖民地也有驻军,但兵力有限,还要留下控制当地的局势,增援部队不多,而且离台湾还远,郑成功已经成功登陆有了据点,从福建运兵,很显示比荷兰从现在的印尼运兵到台湾要容易多了。
第四是当时明军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火器的质量上和荷兰不相上下。
扩展资料:
一、事件背景:
1659年(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郑成功率领十万大军攻打南京,惨败而回。郑军元气大伤,郑成功感于清朝统治逐渐稳固,而郑军困守思明(厦门)孤岛粮草匮乏,难以提供数万大军给养,开始思考取得另外的根据地以为整补。
1660年3月(永历十四年春,清顺治十七年),前荷兰通事何斌(客家人),因与荷兰人发生债务纠纷而逃到思明,向郑成功鼓吹攻取台湾。
他说:“台湾沃野数千里,实霸王之区。若得此地,可以雄其国;使人耕种,可以足其食。上至基隆、淡水,硝磺有焉。且横绝大海,肆通外国,置船兴贩,桅舵铜铁不忧乏用。
移诸镇兵士眷口其间,十年生聚,十年教养,而国可富,兵可强,进攻退守,真足与中国抗衡也。”同时献上台湾地图,讲解原住民形势,以及水路变化。
何斌强调台湾的粮食与军用物资充足,贸易位置理想,又有海峡天险,每一项都是郑军迫切的需求,使郑成功非常心动。但当时郑军正准备抵御清将达素的进攻,因此攻台之议被暂时搁置。
同年6月(五月),达素领兵数万进攻厦门,郑成功引诱对方在海上决战,并加以击退,重振军威。
1661年2月(永历十五年正月,清顺治十八年),郑成功传令大修船只,听令出征,并召集将领讨论攻台事宜。然而将领们对此计划并不认同,虽不敢直言反对,但多面有难色。
只有曾经到过台湾的将领吴豪发言道:“风水不可,水土多病” ,又说“港浅大船难进”。前提督黄廷也附和吴豪的看法,但二人的意见被郑成功驳斥。
大将马信试图打圆场,提议先派一支部队前往探望,如果可取则大军立即跟进,若荷兰人防御坚固,则再讨论。陈永华也同意马信的意见。此时协理中军戎政(军事行政官)杨朝栋揣摩郑成功的想法,发言表示支持攻台,郑成功闻言大喜,决议出兵。
这是1661年3月汉人郑成功征台攻荷的部将列表,顺序引用来自《台湾通志》的文治、武功、拓殖、延平王世家等章。该列表部分部将镇守铜山,湄州,金门,厦门一并列出。
二、历史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
第一是郑成功收复台湾,符合台湾与大陆人民的利益,在民族压迫下,台湾人民非常渴望郑成功能收复台湾,有很多福建人的亲属都在台湾。
无论是从民族大义还是个人的亲情上,福建人民也都渴望收复台湾,而福建是郑成功的根据地,他手下的军兵也大都是福建人。
所以郑成功能得到后方的强有力的支持,将士的士气也很高,同时也得到了台湾岛内人民各种形式的支援。有了两岸人民的支持,郑成功首先就占了人和。
第二是虽然台湾海峡风大浪大,且有很多暗礁,但当时一个为荷兰人做通事(即翻译)的一个台湾人把台湾海峡的地图和荷兰人的布防图给了郑成功,并献计让郑成功在台湾海峡涨潮时从荷兰人疏于防范的暗礁很多的鹿儿门奇袭。
第三是荷兰毕竟是个小国,虽然当时在亚洲其它殖民地也有驻军,但兵力有限,还要留下控制当地的局势,增援部队不多,而且离台湾还远,郑成功已经成功登陆有了据点,从福建运兵,很显示比荷兰从现在的印尼运兵到台湾要容易多了。
第四是当时明军也装备有大量的火器,明朝的时候中国的科学技术还是比较先进的,火器的质量上和荷兰不相上下。
扩展资料:
郑成功是17世纪著名的抗清名将因蒙隆武帝赐明朝国姓朱,赐名成功,世称“国姓爷”,又因蒙永历帝封延平王,称“郑延平” 。1624年(明天启四年),荷兰殖民主义者侵占中国台湾。郑成功下决心赶走侵略军。
1661年(清朝顺治十八年,南明永历十五年)三月,郑成功亲率2.5万名兵将,分乘百艘战船,从金门出发。他们冒着风浪,越过台湾海峡,在澎湖休整几天准备直取台湾。荷兰侵略军听说郑成功要进攻台湾,十分惊恐。他们把军队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还在港口沉破船阻止郑成功船队登岸。
郑军乘海水涨潮将船队驶进鹿耳门内海,主力从禾寮港登陆,从侧背进攻赤嵌城,并切断了与台湾城的联系。战斗中,侵略军以“赫克托”号战舰攻击,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
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
至此,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里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东印度公司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开启了明郑政权对台湾的统治。
意义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军事斗争,是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成功尝试。通过这一斗争,驱逐了荷兰殖民者,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了中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因而具有极其重大的历史意义。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郑成功收复台湾
1、详细侦察掌握了台湾地形和敌军布防以及天候、潮汐、航道等情况,在人力、物力上进行了长期的较为充分的登陆作战准备,计划周密。
虽然台湾海峡风大浪急,且有很多暗礁,但郑成功获得了台湾海峡的地图和荷兰人的布防图,他利用海峡涨潮之机,越过疏于防范的暗礁实施突袭,从而在伤亡不大的情况下能顺利登陆。
2、正确选择了登陆地点,先占澎湖,以此作为登陆台湾的跳板和屏障,保障了后续部队的航渡和后勤支援,还可据此阻断敌海上的增援。
3、正确选择了渡海航线,走鹿耳门航道,避开了敌人的正面火力。既可攻其不备,又可一举分割荷军部署,隔断敌人的联络。
4、集中数量优势的战船,进行海上打援,开创了海战史上以小而装备劣势的战船击败大而装备优势战舰的先例。
5、始终抓紧粮饷的补给,及时解决了后勤保障。
扩展资料
1646年,清军渡过了钱塘江,占领浙江。掌握朝政大权的郑芝龙被迫降清。郑成功痛心于国破家亡和人民苦难,拒父劝降,焚衣招贤,募兵抗清。经过浴血奋战,取得了厦门作为抗清根据地。1661年,大陆各省基本被清军占领。
在清军的重重压制下,东南沿海几乎不保,郑成功可以回旋的战略余地越来越小。在生存空间日益缩小的前提下,他必须拓展新的“根据地”,否则将坐以待毙。
郑成功考虑到当时只靠厦门和金门作为根据地,势单力孤,不可能实现其恢复中原的大业。而如果能赶走荷兰侵略者,收复国土台湾,连接金门、厦门,扩大抗清根据地,进则可战而复中原,退则可守而无内顾之忧。
郑成功与荷兰人之间的海上贸易冲突不断加深。郑军与荷兰人的矛盾由来以久,荷兰人侵占台湾时,其父郑芝龙的海上武装集团,也在经营闽台、与日本和东南亚商人的海上贸易,经常与荷兰人发生冲突。
后来荷兰人甚至禁止郑氏集团成员前往马六甲进行贸易;在连续不断的贸易冲突中,荷兰人为解除郑成功的威胁,曾于1661年初准备进攻金门,帮助清王朝消灭郑成功所部。
郑成功决定收复台湾的外部原因是:
在荷兰殖民统治下,台湾民众每年不但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而且很多人被荷兰人卖到海外当奴隶,在民族压迫下,台湾人民非常渴望郑成功能收复台湾。
郑芝龙当年曾招纳福建漳州泉州地区的数万灾民去台湾谋生,台湾有众多郑芝龙的追随者。郑成功要收复台湾,有较好的群众基础。
福建是郑成功的根据地,他手下的军兵也大都是福建人,他们许多人的亲人就在台湾,所以福建人民也都渴望收复台湾。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郑成功收复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