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在古代称为什么?
学生一词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叫法。早在《诗经》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唤做学子,宋代林景熙也有诗曰:风雅一手提,学子履满户。后来是春秋时期《论语》中的弟子。相关引言有:弟子孰为好学?接着是战国时的学士。东汉时出现了学徒,诸生等词汇代称学生。汉书中曾约:太史试学童,能疯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唐代时唤做生员,明清时又称童生。生员指的是古代的国学或者州县学府里的学生。儒林传序中说到立太学,置五经博士,生员千有余人。同时还有高足,小子等称呼,高足适用于形容别人学生的,小子用于自谦,是晚辈对长辈的称呼。清代刘大魁的《赠大夫闵公传》中说,其于后生小子,直言训诲之无隐。总结:学子,弟子,学徒,学生,门徒,门生…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
“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 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
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例:《庸盦笔记·徐庶成真》——薛福成(清)
“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释义: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当了学生。
1、“门生”[mén shēng],指求取知识学问的学子与学生,或者是受到有知识与德望的人家与学术界长者授业之人的称呼。泛指学生与弟子。
例:《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欧阳修(宋)
“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释义:亲自传授的人是弟子,间接传授的人是门生。
2、“弟子”[dì zǐ],古代对求学之人的称谓,以弟子的身份拜师学艺。
例:《论语·雍也》——孔子(春秋)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
释义:哀公问孔子:“你的学生中谁最好学?”
3、“受业”[shòu yè],古代学生对老师的自称,弟子对老师亦自称受业。
例:《庸盦笔记·徐庶成真》——薛福成(清)
“余六七岁时,从之受业。”
释义:我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当了学生。
4、“桃李”[táo lǐ],古代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
例:《宣上人远寄和礼部王侍郎放榜后诗因而继和》——刘禹锡(唐)
“一日声名遍天下,满城桃李属春官。”
释义:放榜这一天,名声就传遍了天下,所有的门生都属于天子门下。
5、“高足”[gāo zú],古代指对别人的学生的敬称。
例:《世说新语.文学》——刘义庆(南朝)
“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
释义:郑玄投奔马融的门下,三年没有见过面,只能听其得意门生们的讲授。
学子:春秋时代,学生就被称为“学子”,《诗经·郑风·子衿》:“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玄注曰:“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是故“衿”字现在应该读入“今”。 《诗·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毛传》:“青衿,青领也,学子之所服。” 汉?郑玄笺:“学子而俱在学校之中。” 宋?林景熙 《酬谢皋父见寄》诗:“风雅一手提,学子屦满户。” 萧三 《他……》诗:“他是青年学子最敬爱的教授。”
弟子:《论语·雍也》:“ 哀公问曰:‘弟子孰为好学?’”弟子与门人、门生有别。 宋·欧阳修 《后汉孔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学生要从师而学,受业于老师,才有望成才。对于老师,学生就是弟子。
学童:年幼的学生。《汉书·艺文志》:“ 汉 兴, 萧何 草律,亦著其法,曰:‘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 鲁迅 《呐喊·白光》:“他刚到自己的房门口,七个学童便一齐放开喉咙,吱的念起书来。”
弟子:两汉时期对太学生称博士弟子。
经封建私学老师登记姓名、承认师生关系的称著录弟子。著录弟子中直接接受教育的称受业弟子;未能亲自受教,但信仰教师的思想的学生称私淑弟子。对造诣高的学生称入室弟子;对特别优秀的学生称高足弟子。
童子:唐代规定十岁以下能通经文的。宋代规定十五岁以下能诵经文作诗赋的可参加童子科考试,考生称童子。
生员:唐代学校规定学生员额,称学生生员。
童生:明清考秀才,不论年岁大小都称童生。
监生:明清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称监生。
学士:古代在国学上学的学生称学士。
门生:古代称学生和学生又教出来的弟子为门生。隋唐时科举考试的主考官称“座主”;参考者称座主的“门生”。
桃李:春秋时期常说:“君子培养人材就像种树一样。”所以称教师为“树人”,称学生为“桃李”。培育出众多的优秀人材常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