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化学教学中开展探究式教学

 我来答
zgrbkr
高能答主

2018-01-09 · 有什么不懂的尽管问我
知道顶级答主
回答量:7.9万
采纳率:94%
帮助的人:8129万
展开全部
新课程改革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切实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有效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探究式学习,是一种开发学生智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学习方式。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为更好地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我们一定要正确处理好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教师作为探究式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任务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营造探究的氛围,点拨探究的方法,把握探究的进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学习的主人,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明确探究的目标,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完成探究的任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初中化学教学如何有效开展探究式学习,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和尝试。
1.通过创设情景问题,引导学生探究。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从而有效解决问题。因此,老师在创设情景问题时,一定要在关注学生的经验世界和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法从学生最熟悉的现象入手,设置能引发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和动机,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开展。如在《分子的运动》的探究活动中,
我们可以创设这样的情境问题:(如图),在滴有酚酞试液的B烧杯中,蒸馏水溶液会由无色变成红色,这是为什么呢?问题一出,就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作出各种假设:①B烧杯中的物质在空气中放置本身会自然变红;②大烧杯罩住B烧杯后,会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使其变红;③A烧杯中有某种物质进入B烧杯中,使其变红。当学生作出如此假设后,老师就可引导学生设计验证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生设计、确定的方案是①取少量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久置不变色;②将蒸馏水和酚酞的溶液用大烧杯罩住,无变化;③取少量蒸馏水,滴入几滴酚酞,再向其中滴加氨水,溶液变红。通过实验探究,结论自然产生,原来是A烧杯中的氨分子运动到大烧杯的空间中,再进入B烧杯中,使溶液变红,从而说明分子是不断运动的。
2.通过变更实验条件,引导学生探究。
许多老师喜欢把实验探究课,安排在相关化学知识学完之后进行,这样无非是验证或巩固所学的知识,根本达不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因为学生对要做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早已心中有数,有的学生甚至连实验报告都填好了,如再重复实验,他们肯定不会认真、专注地去观察实验现象,不会仔细地去进行实验操作和分析,更不会去对实验中所出现的问题进行质疑和讨论。为改变这种现象,老师一定要合理安排实验课上课时间,同时,可根据教学的需要,适当的改变实验条件去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效果。如在课题《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先不要把结论直接交给学生,而应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在探究中获得结论。老师可首先提问启思: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学生根据问题就会积极思考,作出猜想:①大于;②等于;③小于。接着可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等等,通过实验,指导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得出质量守恒定律。如在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的实验中,本来应该是铁的表面析出一层红色物质,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可实际上,溶液的颜色变化并不明显。针对此情,老师又可以设问激思,引导探究:这是什么原因呢?难道是CuSO4的量多了吗?学生根据化学方程式,算出铁和硫酸铜的质量比为7:20。于是,称7g铁片和用20g
CuSO4配成的蓝色溶液重新实验,可现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还是不明显。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是Fe
和CuSO4没有完全反应吗?于是,可再引导学生把7g铁片换成7g铁粉,和用20g
CuSO4配成的蓝色溶液重新实验,这时,实验现象很明显,溶液由蓝色变成浅绿色。通过如此深入地探究实验,学生就会惊奇地发现,原来是生成的铜附着在铁片表面阻碍了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换成铁粉,铁粉能与CuSO4充分接触,不但反应速度加快而且反应完全。
3.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引导学生探究。
化学与生活关系密切,生活中许多现象都蕴涵了丰富的化学知识。教学中,如能发掘生活素材,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尤其是联系学生最熟悉、最感兴趣的生活现象,设置问题,引导探究,不但能培养学生观察和留心生活的习惯,而且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思维。如在上完《常见的酸和碱》一课后,我要求学生对生活中所出现的一些有关酸和碱的问题和现象进行搜集、整理和实验探究,结果全班同学提出了许多精彩的问题:如(1)工业上用盐酸、稀硫酸除去金属表面的锈运用了酸的什么性质?(2)化工厂排放酸碱性废水应如何处理?(3)用家中厨房中的什么物质可以除去暖水瓶的水垢?(4)为什么用生石灰做干燥剂?
(5)鱼肉沾上胆汁用什么处理?(6)为什么用胃舒平可治疗胃酸过多?(7)为什么用碱液可以除茶垢?(8)蚊虫叮咬后如何处理?(9)为了使头发的健康使何种洗发水?(10)酸雨产生的原因?(11)根据所学的知识如何制作叶脉书签?(12)为什么棉制品可用碱液处理?(13)为什么不能用NaOH改良酸性土壤?

等等。从学生所提的问题中,我们深切地感觉到学生对生活的关注,他们视角广、思维新、思想活,教学中,老师如能适时、适当加以指导,就可以使实验探究不断得到深化和拓展。
4.通过类比迁移,引导学生探究。
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迁移实验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和方法,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丰富和拓展所学的知识,而且对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大有裨益。如在《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中,教材中介绍了拉瓦锡实验,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现象都比较清楚。为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实验现象和结论的探究,老师可以教材中的装置,药品用红磷为例,引导学生进行类比实验探究。在实验过程中,本来正常现象是:红磷燃烧,产生黄白色火焰和大量白烟,冷却后集气瓶内进入大约1/5体积的水。可是,实验过程中却出现了两种异常现象:进入的水小于1/5体积和进入的水大于1/5体积,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带着这个问题,学生就可进行实验探究和讨论。通过探究,学生可以较好地找到答案和原因:
进入的水小于1/5体积原因:(1)气密性不好;(2)红磷量不足;(3)没有完全冷却就打开弹簧夹。这些原因都会导致瓶内压强减少,没有正常时大,从而进入的水不足1/5。
进入的水大于1/5体积原因:(1)点燃红磷后没有立即放入,即放入的速度缓慢;(2)盖上瓶塞后被热气冲开过。这些原因会导致一部分气体跑掉,使瓶内压强减少过多,从而导致进入的水大于1/5。
总之,探究式学习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维、合作交流的高效学习方式。不过,在实施过程中,老师要着重解决有限教学时间和多元化教学目标之间的矛盾,为此,老师既要对教材中所有的活动探究做出统筹安排,合理取舍;又要根据探究活动的具体内容和目标,进行整体设计,通过优化过程,提高探究学习的实效性,切忌为探究而探究,或者把探究僵化为一种固定模式。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

为你推荐: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扫描二维码下载
×

类别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说明

0/200

提交
取消

辅 助

模 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