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品德教学中如何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开放的教学目标,按新课程理念可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三维目标”。新的课程改革一大亮点就是学科教学要体现三维教学目标的和谐统一,而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思想品德所有目标中最为重要的,最为核心的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尤其要关注伴随这一过程而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下面我就结合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几个小片段,谈一谈自己在落实德育目标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提供给各位老师一起探讨研究,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一、现身说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品德课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相信离我们德育目标的落实也就不远了。关键是如何做到“亲其师”?我在这方面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现身说法”。每位老师都有过自己的中学时光,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着和学生们类似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将自己的这些故事、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来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学习《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项目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学生此时对“什么是情趣”,只是从资料中查来的一些抽象语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要说德育目标的落实了。针对这一难点,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收集树叶标本。于是就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树叶标本以及利用这些树叶做的卡片拿到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每片树叶和卡片背后收获到的快乐、亲情和友谊。但丁说“一看见花,我就放慢了脚步”,对于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着一片片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听着老师成长的故事,聪明的学生马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那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自己体验到快乐。学生们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起来:有的学生谈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学生说到了自己。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很多同学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触的是,在谈到庸俗生活情趣时,有一名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来了个现身说法。他讲道自己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在网吧呆了三天,花费了两千多元钱,身心疲惫,自己的手也变成了“鼠标手”。在大家看着他的“鼠标手”发出笑声的同时,更发人深省,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弃庸俗情趣”的课标要求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样的,教师用自己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会“随”老师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最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同我们交流的是表情,是心灵,我们感到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也受到了教育。”
二、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
所谓主题班会,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有着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或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时候,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异曲同工,甚至于有时班会内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一致的。有时思品课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可能就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这时,与之相对应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关于交往问题”“如何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了《友谊伴我行》这一单元,其中《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项目着重从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这七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应该说这七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产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一次名为“友谊之树常情”的主题班会召开了。首先是一段诗朗诵和小品表演,学生们以自己的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烦恼;然后进入全班活动的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大讨论,针对刚才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各种解决的具体方法,由
一、现身说法,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
思想品德课程中最基础的目标是:帮助初中学生提高道德素质品质,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健全人格。而在座的各位骨干教师的人格形成过程就是帮助我们实现这一目标的宝贵教学资源。我们经常说“亲其师,信其道”,在学习过过程中,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这一点,相信离我们德育目标的落实也就不远了。关键是如何做到“亲其师”?我在这方面一个深切的体会就是结合教材内容和课标要求,与学生一同分享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的故事,也就是“现身说法”。每位老师都有过自己的中学时光,回想那时的我们,有着和学生们类似成长的快乐和烦恼,也有着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那么就将自己的这些故事、这份感悟再加上成人的理性的思考来引导我们的学生,它比起一些名人的事例,来得更加亲切,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感到平等、信服,。
比如在学习《生活处处有情趣》这一项目时,我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培养高雅情趣,摒弃庸俗情趣,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大部分学生此时对“什么是情趣”,只是从资料中查来的一些抽象语言,了解得不是很透彻,更不要说德育目标的落实了。针对这一难点,我想到了自己的一项兴趣爱好——收集树叶标本。于是就将自己这些年来收集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树叶标本以及利用这些树叶做的卡片拿到了课堂上展示,给学生讲述自己在每片树叶和卡片背后收获到的快乐、亲情和友谊。但丁说“一看见花,我就放慢了脚步”,对于美的事物大家是相通的。看着一片片普通而又美丽的叶子,听着老师成长的故事,聪明的学生马上真正理解了“什么是情趣”,用学生自己的话来总结,那就是:通过做这些事情,让自己体验到快乐。学生们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起来:有的学生谈到了父母的生活情趣,有的学生说到了自己。在学生们的畅所欲言中,很多同学感受到高雅情趣的熏陶。最令大家感触的是,在谈到庸俗生活情趣时,有一名学生勇敢地剖析自我,也来了个现身说法。他讲道自己在小学四、五年级时沉迷于网络游戏,连续在网吧呆了三天,花费了两千多元钱,身心疲惫,自己的手也变成了“鼠标手”。在大家看着他的“鼠标手”发出笑声的同时,更发人深省,有些同学不自觉地偷偷看了看自己的手,相信那一刻“摒弃庸俗情趣”的课标要求已经深入到学生的内心。
人们常说“有其父必有其子”。同样的,教师用自己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去引导我们的学生,学生也会“随”老师的。一名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最喜欢老师给我们讲她小时候的故事,老师同我们交流的是表情,是心灵,我们感到可以敞开心扉与老师平等对话,也受到了教育。”
二、课堂教学与主题班会相结合,拓展德育空间
所谓主题班会,它主要是围绕一个专题,在班主任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主持、自己组织领导、采取各种形式,充分发挥班级中每个学生的积极性,依靠班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开展一种生动活泼的自我教育活动。一些有着班主任经验的老师或细心的老师会发现:很多时候,班级召开的主题班会内容和我们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内容异曲同工,甚至于有时班会内容就是我们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拓展,所达到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也就是一致的。有时思品课一个项目中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课堂学习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较好地完成知识能力目标,可能就对德育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这时,与之相对应的一堂好的主题班会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落实提供了拓展的平台。
例如:“关于交往问题”“如何学会和同学、朋友建立发展真正的友谊”是这个年龄段的中学生迫切需要了解,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我们的教材设计了《友谊伴我行》这一单元,其中《让友谊之树常青》这一项目着重从平等、尊重、真诚、理解、宽容、关爱、帮助这七个方面来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应该说这七个方面无论从哪个角度都大有文章可做,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还有很多话要说,还有一些困惑没有解决,产生情感上的迫切需要。抓住这个教育契机,一次名为“友谊之树常情”的主题班会召开了。首先是一段诗朗诵和小品表演,学生们以自己的各种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方式来表明他们在学习生活各方面的交往中所遇到的具体困惑和烦恼;然后进入全班活动的中心环节——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大讨论,针对刚才呈现出的具体问题,寻找各种解决的具体方法,由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