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所谓课堂教学“有效”,是从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度来评价或诊断教学行为。过去常对课堂教学采用“合格”、“优质”等综合性、概述性的评价,虽然也包括目标任务的达标度——“结果”评价,但评价视角的着眼点却更多的关注师生教学活动——“过程”,因此,许多公开课才变成了“表演课”。为了“演好”一堂课,有时师生还要“排练”好几次。“有效课堂”从“结果”的角度,关注教学预设目标的达成、关注学生获得的生成与发展,凡是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有效教学。新课程要求
“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教学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放羊式课堂。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灌输式课堂。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交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3、表演式课堂。这种课堂因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教学公开课,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导演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有效性不言而喻。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常态课来实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应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让常态课去除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同时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专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常见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如了解、理解、掌握、体会、运用等不同的层次要求)、课堂教学容量不当(过轻或偏重)、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三是“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即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给与了教师们很大的启示,很多学校也在积极地推广洋思经验,我认为,讲、学、练有机结合,应当是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试想,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不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吗?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
“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是动态生成教学智慧的教学,是关注师生双方生命健康发展的教学。
一、课堂教学中常见的几种“低效”现象。
1、放羊式课堂。片面理解课堂教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教师放弃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导,放手自主变成了放任自流,非教学活动过多、教学秩序混乱,教学目标形同虚设,导致教学的低效。有效的课堂教学首先是目标明确的教学,教师必须按照课程要求和学生发展需要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当好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并不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潜能,努力促成教学目标的达成。
2、灌输式课堂。满堂灌的讲解、传统的讲授。在教学中,还有一部分教师不能适应新课标的要求,习惯于“讲课”,试图努力把书中的知识交给学生,教师始终主宰着整个课堂,忽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动参与,忽略学生思维的启迪,忽略学生能力的生成与发展。有的课堂表面上体现了学生的参与,但“问题”不具备启发性、“活动”不具备主动性、“讨论”不具备探究性,到最后,还是由教师将知识生硬地灌给学生。而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有效教学应当是:学生不仅学到了教师传授的大部分学科知识,而且学到许多其他知识;上课结束很久以后,学生还在继续研究和探讨上课内容;不是强迫学生学习,而是学生渴望学习。
3、表演式课堂。这种课堂因追求教学过程的完美表现而脱离于“常态课堂”,常见于教学公开课,由于整个过程都是导演的,课堂中看不到学生发展性思维火花的迸发,其有效性不言而喻。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依靠常态课来实现,对有效课堂的研究应建立在常态课的基础上,我们应当让常态课去除表演课的刻意雕琢、华而不实,同时既充分预设,又动态生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使课堂焕发出教学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前提。
在实施课堂教学前,教师要先备课,确定好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预设好主要的教法学法、准备好适当的课堂练习,因此,认真专研教材,准确把握课标要求,才能提出科学优质的教学设计,才能使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可能。准确把握教材和领会课标要求,要注意以下几点:
1、充分研读教材,提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做到心中有“纲”,有的放矢。
常见有些教师因为没有深入研读教材和课标,出现教学目标要求把握不准(如了解、理解、掌握、体会、运用等不同的层次要求)、课堂教学容量不当(过轻或偏重)、甚至一堂课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组织散乱。因此,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必要条件。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包括认知掌握目标、技能达成目标、心理发展目标。认知掌握目标就是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内,认知上所达到的“懂”和“会用”的范围和水平;技能达成目标是指学生在完成规定的课业后,相应技能所能达到的标准;心理发展目标是指学生在一定阶段,情感、意志、思维等完善的程度和水平,其中又以思维品质的养成作为心理发展的主要目标。
2、有效利用教学资源,选择科学的教学方法。
实施课堂教学前的备课过程,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教学方法的预设。“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目标要求、学生学情、环境条件等因素灵活选择,但要注意几个原则:一是“兴趣”原则,既课堂教学应当不断调节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科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坚持“寓教于乐”的教学理念;二是“激励”原则,首先,教师需要在教学中特意设定一些激励环节、提出激励性问题,同时对学生任何正确的反应给予积极的强化与肯定。三是“自主”原则,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讲授”法,努力创设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教学中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探究新知,或引发思维、或组织讨论、或实践操作,再辅之以教师的精讲导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发展。
三、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有效”的关键。
主体性教学是以充分发挥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让学生在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中,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得到全面发展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师应当怎样保证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呢?
1、构建民主的课堂气氛。教学中,教师要有平等意识,要尊重每一个孩子、相信每一个孩子、善待每一个孩子,这样才会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能建立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及和谐的教学秩序,才能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2、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改革单纯教师讲、学生听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提供给儿童观察、操作、实验及独立思考的机会。因此,教师应当根据教材的基本要求,创造性地用好新教材,尽量让学生自己查找学习资料,坚持联系生活实际组织教学,充分利用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组织教学。
3、积极创设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教学情境,提供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机会。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当通过一定的课堂组织形式,不断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通过读读写写、问题质疑、合作探究、动手操作、巩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活动。
四、讲、学、练相结合,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既要努力做到精讲、善导,努力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还要懂得让学生即及时练习巩固,保证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给与了教师们很大的启示,很多学校也在积极地推广洋思经验,我认为,讲、学、练有机结合,应当是洋思课堂教学模式的主要特点。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们的教学方法正在不断地更新,新的教学理念在不断的内化,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活动越来越成熟。但我们也发现,不少的课堂顾了“讲”“学”环节的精湛,却常常失去了让学生及时“练”的时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点值得大家注意:
1、尽量精简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如过长的课堂引入、不必要的课堂讨论、不起作用的媒体课件、形式化的课堂拓展等均应当让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巩固练习。
2、不断锤炼教学语言,使课堂简洁清晰。如复杂的提问语言、习惯性的重复语言、慢节奏语速、离题了的故事等。教学语言往往具有习惯性,因此,只有教师刻意改变,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语言越来越精炼。
3、当堂训练、及时巩固、关注发展。课堂是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主阵地,课堂上,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在知识与能力的生成过程中,也必须有合理、充分的练习巩固环节,以有效促进知识与能力的生成与巩固。课堂练习的形式应是多样化的,内容与要求应当是有层次性的。很多教师非常重视课堂中的教师怎样讲、学生如何学等教学活动过程,练习与巩固环节的时间往往别挤占,甚至有不少教师习惯于将课堂练习安排学生在课外去完成。试想,课堂在精彩的师生教学活动的后面,及时安排学生进行合理的、有层次的练习与巩固,教师及时地把握反馈信息,不是能更好地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吗?
有效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然要求,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反思。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