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如何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1个回答
展开全部
解决实际问题是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标准(2011)》提出: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解决问题成了数学教学的关键。新教材虽然改变了传统小学数学课程中远离生活,呈现形式单一,套搬题型现象严重等弊端,将解决问题各部分数学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在认识图形、数的认识、找规律等内容的教学中安排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例题,但发展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仍然是教学的一大难点。因此,从一年级学生开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势在必行。
刚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小学生,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处于形象表述阶段,要逐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适当对教材进行微观创造,在教学中大胆培养一年级学生看、叙、问、究的能力。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要逐步增强一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仔细观察,读懂图意:
仔细观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一年级教材教学基本上都以图画为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情景,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我认为,在“数与运算”章节中,教师应引导学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多角度、多层次对教材中的图画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4页《加法》做一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你能从图中获取那些加法的数学信息?”,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的意义,老师目的清楚地引导学生捕捉图画中的加法信息,学生观察时就避免了许多负干扰,直奔主题。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按顺序仔细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容易找到与加法相关的数学信息:一共有几辆,一共有几枝笔,一共有几只纸鹤等加法问题,同时也做到观察的完整和有序性。另外,教师从开始观察起就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一年级上23页《练习四》第四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说以说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公平?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说出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将右边的小朋友去掉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三个人,这样就公平了。
生2:左边的添上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5个人,就同样多。
生3:将右边的5个人分一个给左边的三个人,两边都是4个人,这样游戏就公平了
. . . . . .
虽然具体的做法都布太一样,但目的是相同的,从多角度的观察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思维。
二、组织语言,表述图意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辅助条件就是学生能口述问题的经历过程。由于尚未摆脱幼儿园小朋友的稚嫩思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达往往是支言片语,缺乏完整的叙述。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创设因素,借助直观手段,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不断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6页《减法》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减法的意义,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小丑拿气球”的挂图,对教材进行了微观处理。片断如下:
师:谁能看着动画镜头说一句话
视频播放小丑拿着4个气球出场,一生叙述:小丑拿着4个气球。接着视频又播放飞走了 1个气球,又请一生叙述: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
师引: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请问还剩几个气球?
生:还剩下3个气球。
师:哪个勇敢的孩子能把刚才视频播放的动画的过程用三句话讲给同学听?
生1:小丑手里拿着4个气球,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
师:说得真好,谁能再叙述一遍,不过要像老师一样问大家一个问题才行?
. . . . . .
师:太棒了,哪个孩子还想大声说一遍?
请了两个不怎么爱表达的孩子照样子说一遍。
师:全班一起叙述好吗?
我又先后拿出4个圆片,去掉1个圆片,问:谁能用三句话把刚才老师拿圆片的过程完整叙述出来吗?
生完整叙述:老师先拿出4个圆片,又拿走1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
我又请了几个同学叙述后问: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样东西拿走或用掉算出还剩下多少。象刚才一样,要求还剩下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师引出减法。
在这一课堂实录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摆圆片的过程,在教室的引导下,由逐步叙述到完整叙述,由单个学生说到多个学生说、不同层次学生说再到整体说,把加法问题情景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说,为建立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完整叙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三、勇于探究,敢于创新:
新教材中计算
刚从幼儿园小朋友转变成小学生,不论是思维还是语言都处于形象表述阶段,要逐步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能力就要求教师牢牢把握住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教材编排特点,适当对教材进行微观创造,在教学中大胆培养一年级学生看、叙、问、究的能力。多年从事低年级教学,我在教学实践中感觉,要逐步增强一年级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坚持从以下几方面对学生进行训练:
一、仔细观察,读懂图意:
仔细观察是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先决条件,一年级教材教学基本上都以图画为主,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捕捉图画中的数学信息,感知数学问题情景,获取解决问题的基本条件。我认为,在“数与运算”章节中,教师应引导学做到有目的、有顺序、多角度、多层次对教材中的图画进行观察,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4页《加法》做一做,教师首先引导学生“你能从图中获取那些加法的数学信息?”,学生刚刚学习了加法的意义,老师目的清楚地引导学生捕捉图画中的加法信息,学生观察时就避免了许多负干扰,直奔主题。此基础上教师又引导学生观察时应该从上到下,从左至右,按顺序仔细观察,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很容易找到与加法相关的数学信息:一共有几辆,一共有几枝笔,一共有几只纸鹤等加法问题,同时也做到观察的完整和有序性。另外,教师从开始观察起就要让学生养成多角度、多层次观察的习惯,增强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 一年级上23页《练习四》第四题这个游戏公平吗?说以说怎样才能使这个游戏变公平?我注意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学生说出了多个解决问题的方法:
生1:将右边的小朋友去掉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三个人,这样就公平了。
生2:左边的添上2个人,左右两边都是5个人,就同样多。
生3:将右边的5个人分一个给左边的三个人,两边都是4个人,这样游戏就公平了
. . . . . .
虽然具体的做法都布太一样,但目的是相同的,从多角度的观察培养了学生开放的思维。
二、组织语言,表述图意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辅助条件就是学生能口述问题的经历过程。由于尚未摆脱幼儿园小朋友的稚嫩思维,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表达往往是支言片语,缺乏完整的叙述。教师应多挖掘教材中的情景创设因素,借助直观手段,激发学生“说”的欲望,不断引导学生完整叙述,同时还要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表达能力,尽可能多地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逐步培养学生思维的完整性。如人教版教材一年级上26页《减法》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感知减法的意义,我没有直接出示教材中“小丑拿气球”的挂图,对教材进行了微观处理。片断如下:
师:谁能看着动画镜头说一句话
视频播放小丑拿着4个气球出场,一生叙述:小丑拿着4个气球。接着视频又播放飞走了 1个气球,又请一生叙述: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
师引:有4个气球,飞走了1个气球,请问还剩几个气球?
生:还剩下3个气球。
师:哪个勇敢的孩子能把刚才视频播放的动画的过程用三句话讲给同学听?
生1:小丑手里拿着4个气球,不小心飞走了1个气球,还剩下3个气球。
师:说得真好,谁能再叙述一遍,不过要像老师一样问大家一个问题才行?
. . . . . .
师:太棒了,哪个孩子还想大声说一遍?
请了两个不怎么爱表达的孩子照样子说一遍。
师:全班一起叙述好吗?
我又先后拿出4个圆片,去掉1个圆片,问:谁能用三句话把刚才老师拿圆片的过程完整叙述出来吗?
生完整叙述:老师先拿出4个圆片,又拿走1个圆片,还剩几个圆片?
我又请了几个同学叙述后问:生活中我们常常把某样东西拿走或用掉算出还剩下多少。象刚才一样,要求还剩下多少,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师引出减法。
在这一课堂实录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教师摆圆片的过程,在教室的引导下,由逐步叙述到完整叙述,由单个学生说到多个学生说、不同层次学生说再到整体说,把加法问题情景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的说,为建立算式,理解加法的意义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加减法的计算教学中,鼓励学生完整叙述,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过程。
三、勇于探究,敢于创新:
新教材中计算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