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卫星通信?
在地球的卫星家族中,除月亮外,便是种类繁多的人造卫星。目前,人们利用卫星进行通信、侦察、导航和气象观测等工作,已经是常事了。
那么,为什么要用卫星进行通信呢?
我们知道,微波通信采用接力的办法,通过建立中继站实现了远距离的通信。但是,这种方式也有很大的缺点。因为地球上有些地方是无法建立中继站的。比如,从我国的北京到美国的纽约,距离有上万千米,中间隔着波涛汹涌的太平洋,如果每隔四五十千米,建立一个中继站,就得在海上建两百多个站,这是不可能做到的。
利用卫星进行通信的思想,最早是由英国科学家、预言家克拉克提出的。1945年2月,克拉克发表了一篇《地球外的中继站》的科学预言论文。他提出利用人造地球卫星作为传送微波信息的中继站,将卫星放到赤道上空约36000千米的同步轨道上。这样,一颗卫星上的中继站所转发的微波,可以覆盖大约三分之一的地球表面。如果布放三颗等距离同步卫星,全球卫星通信即可实现。
卫星通信网络覆盖全球
1965年4月6日,第一颗通信卫星发射成功。从此,人类真正在天上建立了“中继站”。
卫星通信是由一个地面站向卫星发射信号,经过卫星的放大、变频等处理,再转发给另一个地面站。一般来说,经卫星的这一“跳”,最远的通信距离可达13000千米,三“跳”即可绕地球一周。通信卫星居高临下,因而不受任何地形条件的限制,即使是在荒漠、高山、海洋和岛屿等,只要有一个直径零点几米的“甚小地面站”,就可以通信,而且通信的费用与通信距离无关。有人作过计算,从一颗卫星发射出来的微波信号,能够覆盖地球面积的40%,相当于在地面架设300多个微波接力站。在卫星覆盖区内,任意两点或多点,都可以实现卫星通信。卫星通信的容量也大得惊人,一颗通信卫星可以容纳6万多人同时打越洋电话,并可进行许多路电视通信,还可以进行数据、文字、图像和移动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