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学的学科定位
2020-01-20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从环境地质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中可以看出,环境地质学是环境科学在发展中与地质科学汇流、交融的新学科,具有多学科综合、渗透的鲜明特色。与其他传统学科不同,它不是沿着独立的发展道路成长起来的,而是借助于各分支学科的发展而发展的。如果不刻意强调“环境地质”术语出现的年代,就会发现,早在环境地质学被公认为一门学科之前,就已有许多学科以其传统的专业视角向环境地质领域扩展,出现了一系列的课程,如环境水文地质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环境地球化学、农业环境地质学、地质灾害学、环境矿产资源学等。直到今天,这一势头仍未减弱,新的课程门类还在增加,如理论环境地质学、综合环境地质学、部门环境地质学、社会环境地质学、环境地质技术方法等。由此可见,多学科理论的综合,科学与技术的一体化应是环境地质学的基本特点。
促使环境科学与地质科学交汇、地质科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相互渗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今人类面临着地质环境问题的严重挑战。这些挑战不仅影响着当代社会经济稳定健康地发展,而且对子孙后代所应享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也造成了威胁。所以,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环境地质学必然要担负起研究地质环境问题的重任。
在人们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虽然许多具体的地质环境问题已被人们知晓,但真正成为专门学问,深入系统地开展研究,在学术界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新课题。之所以“新”,是因为对这些现象不再局限于现象的野外描述、归纳和某单一专业知识的运用和分析,而是要求从多学科综合的角度探索其成生机理和发生规律;不仅仅就事论事,简单查明原因,而是要求从人-地关系或者说站在社会经济与自然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全局性高度,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由当前的问题转向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在理论上,要求突破原有的静态、平衡的思维模式,探索地质环境系统的演化规律以及远离平衡条件下的预测理论。总之,要求研究者站在新的起点上,视野更加开阔,知识结构更完善,认识更加深刻。
(一)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体系
基于上述认识,环境地质学的理论体系大致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理论,第二层次是专业理论。
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环境地质学的发展关键是必须准确把握地质环境的本质特征,而地质环境本质特征的把握,必须从科学思维方式的变革与突破上来解决”。新概念的创立,先进思维方法的引领,也是地质环境问题研究水平提升的必由之路。正所谓,概念是科学的基石,先进的思维方式是科学发现的先导。因此,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必然具有强烈的科学方法论的色彩,以达到多学科的综合及普适性规律认识的目的。环境地质学的基础理论是运用系统科学的观点和分析方法,研究地质环境系统。包括地质环境系统的概念、系统的组成结构、功能特征,地质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关于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及其防治的哲学思考以及构建研究思路的基本方法等。这部分内容又被称为理论环境地质学,是系统科学、地质科学、环境科学三者结合的产物,也是研究和解决地质环境问题、建立人-地和谐关系的基本指导思想。
面对现象丰富、成因各异、动力学过程复杂的地质环境问题,仅有基础理论的知识是不够的,要解决具体的问题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特别是地质科学中的岩石学、地层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等。这些分散在各传统学科的理论知识和技术方法,构成了环境地质学理论体系的第二个层面。需要指出的是,环境地质学与各传统学科的关系不是前者兼并后者,也不是前者取代后者,而是以地质环境问题为切入点,进行的知识重组。
(二)环境地质学的研究内容
在现阶段,环境地质学主要研究以下四个科学问题:一是地质环境问题出现的原因;二是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发生机理;三是地质环境问题的发育规律;四是各种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办法。
在环境地质学中,有关地质环境问题出现原因的讨论,主要是依托研究区地质背景和社会经济或人为活动背景,分析问题产生的因果联系或时空对应关系。其基本出发点就是揭示人-地关系不和谐的症结所在。
关于各种地质环境问题发生机理的研究是指各个灾种或问题的物理、化学作用的理论分析,或者说是对事件发生的地质学机理的论述。
地质环境问题发育规律的研究指区域性连带出现的多种问题(现象)或某一种问题的时空分布特征的阐述和预测。
地质环境问题的防治主要是探讨防范或化解地质环境问题的办法,包括工程技术手段的使用和社会管理措施的制定等。
综合考虑环境地质学的特点、理论体系、任务及研究内容,可以对环境地质学定义如下:环境地质学是研究地质环境问题产生的客观背景(自然与社会)、地质学机理、时空分布规律,并从地质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和谐发展的理念出发,探索地质环境问题防范、治理对策,以服务于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及人居环境改善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024-09-14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