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粽子的由来
说到粽子大家应该都知道,因为粽子就是我国每年都会过的一个节日必须要吃的一个东西,那就是农历五月初五这一天的端午节,不知道是从什么开始民间有很多传说,都在传说端午节粽子的由来,但是最多的就是端午节的粽子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楚国大臣屈原的。说到屈原其实他是楚国当时的一个诗人,然而他的出生地就是现在的(湖北宜昌)屈原从小就受到非常好的教育,知识广泛,还有远大的志向!后来得到了朝廷的重视,成为了一名官员,但是却也遭到奸人算计被流放了很久,屈原一心为国,是一个极少的一位爱国诗人,到最后楚国被攻陷,屈原伤心欲绝最后投江自尽了!
也件事就可以看出来,屈原即便受到了委屈,也被人冤枉流放很久,但他的一颗爱国的心却一直都没有被撼动,虽然他只是一名诗人但是他却心系天下,实属难得,在农历五月五日这天,屈原怀揣着一颗与国共存亡的心,跳进了江里。为了表达自己的忠心,也为了表达他这一生从没有背叛过楚国,他这一跳便是解脱了。得知屈原跳江后,楚国人民为了不让江里的鱼虾鳖蟹吃屈原的尸体,就开始往江里投好吃的食物。饭团,青菜,等很多食物,这样年复一年,人民为了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每逢端午节那天,便把食物投到江里祭祀屈原。
有的人说,为了能够找到屈原的尸体所以才会往江里丢这些食物,为了不让那些鱼虾去吃掉屈原的尸体,还有的人说,屈原曾经托梦给一位老者,老者问他我们每年都给您往江里扔食物,您吃到了没有,屈原则说,都被鱼虾吃到了,我并没有吃到,那个老者继续问,那如何才能让你吃到呢?屈原说那你们就把食物外面包住,在丢下来就可以避免被鱼虾吃了!
老者听了屈原的话,便和相亲们说,以后扔食物去祭祀屈原的话,食物外面一定要包住,不然屈原吃不到,反被鱼虾吃到了,就这样,就有了粽子,外面包裹的很是紧致,里面的食物,自然保存的很是完好,虽然这世间的说法众多,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屈原是一位非常有正义的诗人,他留下的诗词,更是给我们这些后人带来了很多财富。
虽然这世间已经没有屈原这个人了,但是端午节,会一直流传下去的,下面小编就把制作粽子的方法告诉大家,一起做粽子,感受一下亲自做出来的粽子是什么味道的呢,在幻想一下,屈原这一生的丰功伟绩,首先我们先准备好材料,第一个就要选择粽子叶了,粽叶有很多品种,比如有碧绿色,深绿色,深绿色带浅黄夹圆点的,但最主要的就是要找一个比较好包的,这样不管是什么颜色的,包出来的粽子都是会有特殊青香味的。
之后我们就要选糯米了,自己家吃的话一定要选好的糯米,之后在将糯米用水泡一下午,之前选择好的粽叶也是要用水泡一天的,如果还不是很软,就下锅煮一下啦。这些都准备好后,取两片粽叶,叠起,从中间卷起成圆锥状,先放一颗枣,小编老家都是放阿胶枣,因为阿胶枣比较甜,大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要放的大枣哦,之后再添混和好的米,把上面的两片叶子拉下来包住底下的锥筒。包好后就要用绳子固定住了,大家可以选择那种专业的粽子绳,也可以用自己家的缝衣服的线,包好的粽就可以放入锅里了,将水烧开,将粽子放锅里蒸熟即可,如果家里有高压锅的话,也可以用高压锅,这样会更快捷一些!
我来答
静萱仙女姐姐
LV.4 2015-06-22
粽子的来历 最早是祭祀食品
粽子的历史非常悠久,最早是一种祭祀用食品。粽子用作祭祀,并不自祭祀原屈原。粽子最初用作祭祖及神灵。东晋范注《祠制》说:“仲夏荐角黍。”说明当时有夏至以角黍祭祀祖先神灵的习俗。角黍,即角形的粽子。所谓‘角’,是指古代祭祀时最高级的供品为牛,粽子的形状代表牛角;‘黍’就是一种黄黏米。用谷物制成的‘角黍’代表‘阳’;包角黍用的‘菰叶’(粽叶)为‘阴’,阴阳结合,有驱邪纳福、祈求平安的意思。”
粽子来历的民间传说
据唐沈亚之《屈原外传》记载,屈原投江后,人们非常思念他,每到五月初五,就用竹筒装上食物,投向水中祭祀。到了东汉建武年间(公年22-55年),长沙有个各叫区回的人,大白天忽然看见了三闾大夫屈原显灵,说到祭祀食物被蛟龙窃走,并告诉他以后再投,须裹上蓼叶,再缠上五色线,这些东西,蛟龙害怕,就不会吃了。区回把这次奇遇告诉了乡民,乡民们便按屈原吩咐精心制作粽子。这个习俗一直沿袭至今。这个神奇的传说,最先被梁朝文学家吴均写成一篇志怪小说,收在《续齐谐记》里。说明粽子是人们纪念屈原的祭祀食品,后来又成为端午节最主要的节日食品,至于为什么把它投向水中,一种说法是给屈原吃的,另一种说法“作此投江,以饲蛟龙。”也就是说专门用粽子来喂蛟龙,以免它伤害屈原的身体。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并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端午节食品。
粽子来历的另一种说法 纪念台骀
山西民俗学家认为,粽子的来历和古时三晋先民治水的故事有关。
台骀,作为远古历史人物,据山西省历史学者考证,台骀治水从年代上要早于大禹治水,是颛顼帝时代治水官员。
当时台骀为治水患,奔波南北,疏导汾水,一路导水至灵石山头被阻,台骀带领百姓奋战在灵石山头,开山泄水工程异常艰难,人们日夜施工吃住都在山上,挖山不止。
当时水满为患又无路可通,
现在山西民间,五月五日祭奠汾神台骀,祭品中就有粽子。
2019-06-07
公元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公元前340年,爱国诗人、楚国大夫屈原,面临亡国之痛,于五月五日,悲愤地怀抱大石投汩罗江。为了不使鱼虾损伤他的躯体,人们纷纷把竹筒装米投入江中,引鱼虾来食。以后,为了表示对屈原的崇敬和怀念,每到这一天,人们便竹筒装米,投入祭奠,这就是我国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来。
为什么后来又用艾叶或苇叶、荷叶包粽子呢?《初学记》中有这样的记载:汉代建武年间,长沙人晚间梦见一人,自称是三闾大夫(屈原的官名),对他说:"你们祭祀的东西,都被江中的蛟龙偷去了,以后可用艾叶包住,将五色丝线捆好,蛟龙最怕这两样东西。"于是,人们便以"菰叶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传,逐渐发展为我国端午节食品。
清代乾隆皇帝,端午节在宫中吃了九子粽后,龙颜大喜,赞不绝口,欣然赋诗一首:"四时花竟巧,九子粽争新。"九子粽:是粽子的一种,即为九只粽连成一串,有大有小,大的在上,小的在下,形状各异,非常好看。并且九种颜色的丝线扎成,形成五彩缤纷。九子粽大多是作为馈赠亲友的礼物,如母亲送给出嫁的女儿、婆婆送给新婚的礼物等,因为"粽子"谐音"中子",民间有吃了"粽子"能得儿子的风俗,故"九子粽"便是多子多福的象征。清代诗人吴曼云,也写有一首赞美九子粽的诗篇:"裹就连筒米宿春,九子彩缕扎重重,青菰褪尽云肤白,笑说厨娘藕复松。
二、祭祖
古代时期关于粽子的来历。端午节祭祀先祖,其实是后人赋予的内容。古人对端午,其实有种种说法,按《齐谐记》说法,因为怕祭屈原之米被蛟龙所窃,因此创造了粽子这种形色。因为蛟龙怕楝叶、绿丝。而李时珍《本草纲目》却说:“糉,俗作粽。古人以菰芦叶裹黍米煮成,尖角,如棕桐叶心之形,故曰粽,曰角黍。近世多用糯米矣。今俗,五月五日以为节物,相隗送,或言为祭屈原。作此投江,以饲蛟龙。”因李时珍此种说法,故闻一多有 “端午为持龙图腾崇拜民族的祭祖日”之说。
关于粽子最早的记载是1600年前西晋新平太守周处所写的《风士记》云:“仲夏端午,烹鹜角黍。”200年后南朝梁文学家吴钧在《续齐偕记》中说:“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遂以竹筒贮米,投水祭之。”于是以讹传讹,相沿成俗。可见人们对忠义之士感情之弥笃了。 粽子并非源自祭奠屈原之死,它的起源说法很多。最让人信服的是“包烹”之说,就是50万年前发明用火熟食时,为了适口,用树叶包裹食物放在火中煨后剥叶而食,这虽不叫粽子,却已有粽子的雏形。经过40万年的春秋更迭,进入石烹时代,先人们已能在地上挖坑,坑中垫兽皮,再注水其中,投入烧烫的石子使水沸腾,煨煮用植物叶子包裹的原料,直至成熟,这就更像现在的粽子。 粽子的出现如本文开头所说,但一说用于祭祖;又说为了纪念屈原殉难,两说都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