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起源是什么?
起源于战国时期。
战国中期的齐国兴盛起了尊崇黄帝和老子的黄老道教,西汉前期的统治者推崇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造就了“文景之治”的盛世。
汉武帝后,黄老学说走向民间,与方仙道合流成黄老道,由政治信仰转变为宗教团体。孔孟的儒家思想被道教所兼容,构成宗教伦理道德的主体。
先秦道士邹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也为道教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汉黄老道教的《太平经》宣扬气化天地、天人合一、天道承负、乐生好善,以“太平世道”为目标。
东汉丹鼎道派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将易学、黄老、火候三者参合,总结发展了道教的养生炼丹术。
扩展资料:
道教与其它的宗教一样,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有其发生,发展的过程。早期教派并非经由同一途径,在同一地区和同一时期形成的,并且在很长时间内没有一个统一的稳定的教团组织,因而中国道教史的上限极不易认定。
在早期存在有符录派与丹鼎派,但其诞生过程相当复杂。丹鼎派注重清修炼养,又有内丹与外丹之分,其前身就是神仙方术和养生气功学,它是由战国时期发展而来的。
东汉后期出现的《太平经》与《周易参同契》开始形成早期道教理论,却无相应的道教组织。魏晋时期的内丹经《黄庭经》和外丹经《抱朴子内篇》尽管社会影响较大,其社会组织力量依然弱小。
《老子》与《庄子》也成为道教产生的另一个重要源头。由此可见,中国道教产生的过程是多源的,多渠道的和逐渐靠拢而成的。
各教派之间互有影响,但基本上又是独立发展,时间上前后相错,并无统一的具体创教时间可言。教名与教徒也没有统一的称呼,道教一词道见于《老子想而注》。
依此可见道教的产生可以由《太平经》《周易参同契》《老子想而注》三书看成道教活动和道教实体出现的标志。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俗话说“画鬼容易画人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道教书籍开始编造“子虚乌有”的人物作为道教的创始人,有的说由元始天尊开创的,在没有日月星辰、没有宇宙的时候,就有了这位元始天尊,后来又有了太元玉女,又叫太元圣母,他们配成对生下扶桑大帝东王公、太真西王母,然后又生下天、地、人三皇,三皇传下天文,便是道教经典;有的书还编制出谱系。发展到后来,在与佛教的斗争过程中,道教起源更是混乱一片,佛教编排出一个神话,说老子是释迦牟尼身边弟子摩诃迦叶的化身,以示道教从佛教中来。
总的来说,这些都是道教书籍适应外在需要的创造,不能代表历史发展的真相,宗教的这些创造目的无非是神化宗教,抬高自己的身份,迎合社会心理,以求人们更加虔诚地顶礼膜拜、信奉它。
道教的起源非常复杂,由于它是中国本土生长的宗教信仰,因此,考究它的源流,还是要回到中国上古时期的社会文化,即与当时的宇宙观念、崇拜对象和仪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