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百威和嘉士伯会在中国大量地收购中国各地方的啤酒品牌?
觊觎中国市场的啤酒巨头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温不火,朝日进展不畅,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顺利挤进前五,瞄准中国啤酒行业的“铁王座”。
在中国市场攻城略地之时,百威英博的手腕多少有点“奸雄”的意味。
准备到哪个区域建新厂,先跟四五个城市谈判,签下框架协议,然后等着这几个城市互相竞价,政策最优惠者得。最终公布前,谁都不知道百威英博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当年百威英博准备布局河北,同时跟石家庄、张家口、廊坊、保定谈,最终把厂设在了保定清苑。在湖南、江西、云南等地区,套路都是这样。
这或许与美洲略带狂野的商业风格有关。但深居北欧童话世界嘉士伯,在中国的扩张风格完全不一样:认清现状、看准趋势、忍辱负重、稳扎稳打。
如果说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那么,嘉士伯则可以称为啤酒界的“司马懿”。
觊觎中国市场的啤酒巨头多了去,但是,喜力不温不火,朝日进展不畅,唯有百威英博和嘉士伯,顺利挤进前五,瞄准中国啤酒行业的“铁王座”。
虽然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仅为20%左右,但因它们在多个区域市场称雄,且包揽了利润丰厚的高端市场的大部分份额,所以,说它们攻占了中国啤酒半壁江山,一点也不为过。
说真的,现在已经到了外资啤酒让华润雪花青岛燕京们“胆寒”的时候了。如果嘉士伯接手朝日成为青岛啤酒二股东这一传言成真,那么,这种恐惧或将支配中国啤酒行业的下半场。
并购狂人百威英博
说百威英博是啤酒界的“曹操”,并不仅仅指其“奸诈”,更多的是依靠魄力和雄心成就的霸业。
一个比利时的啤酒公司,2004年合并美洲饮料公司组建英博,2008年520亿美元收购百威,成为世界啤酒“老大”,2016年1060亿美元收购“老二”南非米勒,旗下拥有百威、科罗娜等数百个品牌。
虽然百威英博的总部在比利时,但实际上它更应该被称为一家美国公司。
而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的进阶之路,正伴随着它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
之所以将这家公司简称为“百威英博”,关键在于2008年英博和百威的合并。组成百威英博之后,这两家啤酒巨头在中国的布局正式合成一股力量,一举进入中国啤酒五强。
此前,英博在中国的势力范围主要在东部,江苏、浙江、福建,10年时间收购了江苏的三泰和金陵,浙江的双鹿、石梁、浙东,还有湖北的金龙泉和湖南的长沙。百威收购哈啤后,主要业务在东北。
至此,百威英博的“东部战线”初现雏形。合并之后,不仅并购的“弹药”更充足,而且,对中国地方品牌形成的“威慑力”更强悍。
在巨头看中的市场,地方品牌“要么投降、要么打死”,能选择的顶多是卖给A还是卖给B。
卖给雪花的,只能留下产能和渠道;卖给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品牌能留下,但已然成为外资。
在这之后,百威英博在中国市场的并购从未停过,2011年河南维雪、大连大雪,2012年牡丹江啤酒,2013年河北唐山,2014年吉林金士百,2015年增持珠江啤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