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微相
2020-01-18 · 技术研发知识服务融合发展。
1. 沉积相
相 (Facies) 这一概念最早由丹麦地质学家斯丹诺 (N.Steno,1669) 首先引入地质文献,并认为相是一定地质时期内地表某一部分的全貌。1938年瑞士地质学家格列斯利 (Gressly,1938) 开始把相的概念用于沉积岩,他认为 “相是沉积物变化的总和,它表现为这种或那种岩性的、地质的或古生物的差异”。自此,相的概念逐渐被接受和引用。
20世纪初至近几十年来,相的概念随着沉积学、古地理学的发展而广为流行,不少学者对它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其中有3种主要观点:一是相是地层的观点,把相简单地看做 “地层的横向变化”;另一观点是把相理解为环境的同义语,认为相即是环境;还有一种观点认为 “相就是能表明沉积条件的岩性特征和古生物特征的有规律综合”,相是沉积物 (岩) 形成条件的物质表现。
油气及其他矿产资源勘探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沉积相的研究,使人们对这一概念的理解逐步深入。目前较为一致的看法是,相的概念中应包括沉积环境和沉积特征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而不应当把相简单理解为环境,更不应把它与地层的概念相混淆。相的较为完整的定义应该是 “沉积环境及在该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物 (岩) 特征的综合”。
沉积环境或沉积条件应包括自然地理条件、气候条件、构造条件及物源条件以及它们所决定的介质的物理条件、地球化学条件、生物条件。沉积物或沉积岩的特征应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
相命名时本应包括地理和岩性两方面内容,如湖泊砂泥岩相,浅海碳酸盐岩相等。但习惯上仍把沉积相简化为地理环境,如海相、陆相、海陆过渡相、河流相、三角洲相等。
与相的概念同时存在的还有沉积相、岩相等这些流行的术语。本书认为,在沉积学中,相就是沉积相,二者是同义语。岩相是一定沉积环境中形成的岩石或岩石组合,是沉积相的主要组成部分。岩相和沉积相是从属关系而不是同义关系。
2. 沉积相级别
基于上述概念,沉积相的分类通常以沉积环境中占主导的自然地理条件为主要依据,并结合沉积特征和其他沉积条件作进一步划分。本书采取 “相组” 和 “相” 分别作为一级相和二级相,在此基础上可进一步划分出 “亚相” 和 “微相”,即三级相和四级相,反映微相内部的各种变化相当于五级相。与油气勘探和开发的进展程度相适应,常选择不同级次的相类型作为研究重点,如含油气盆地的早期勘探多以一级相和二级相为研究重点,油气田内部勘探则以三级相和四级相为研究重点,而进入开发阶段时期四级相和五级相的研究就显得十分突出。
由于开发阶段储层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微相级别,那么应该怎样来理解 “微环境” 和“微相”术语。裘怿楠先生认为,“微环境” 是指控制成因单元砂体即具有独特储层性质的最小一级砂体的环境。如曲流河环境中点坝、决口扇、天然堤、串沟及废弃河道等应属于微环境 (图3-1)。这些属同一曲流河中的微环境内沉积的砂体,它们的储层特性完全不同。又如湖底扇扇中亚相至少应进一步细分到水道微相和水道间微相,因为水道砂体和从水道中溢出而沉积于水道间的砂体具有完全不同的储层特性。
我国陆相碎屑岩的主要沉积微相见表3-1和图3-1。
表3-1 我国陆相碎屑岩的主要沉积微相
续表
图3-1 曲流河储层沉积微相
识别微相必须在识别相、亚相的前提下逐级进行。因为油气田开发中的储层沉积相分析总是在一个油气田范围内进行的,研究范围比较局限,若脱离了相的控制,直接进行微相分析,容易发生 “串相”。盆地区域沉积背景的了解和地震相分析 (一般只能识别相和亚相) 仍是储层沉积相分析的重要方法。而储层沉积微相分析必须依靠岩心资料。取心井的单井相分析是识别微相必不可少的、最关键的一步。
在开发区储层沉积微相分析中,测井信息是很重要的资料。但是,如果没有从岩心资料中得出微相与测井响应的关系即对测井信息进行岩心标定,测井信息会导出多解的结论。拜伦等指出:“没有一种测井曲线形态唯一地对应于某一特定的环境,测井相解释最好要综合有关的其他因素。” 所以,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没有直接的岩心资料,要正确进行微相分析是不可能的。
2023-06-12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