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军和川军以及桂军相比,究竟谁强谁弱?
应该是抗战时期的湘军和川军以及桂军的对比吧!
放在开头,抗日的军队都是好样的!
目前有很多影视剧和文章披露了湘军、川军、桂军、甚至是滇军、粤军及西北军、东北军的抗战故事,各个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莫大牺牲。
1、湘军
整个抗日战争,湖南人出兵210万,当时湖南全部的人口才3000万,全国居全国各省人均参军人数第二位。
而且湖南的兵素质高,战斗力强。国军的五大王牌抗战主力部队之-----新一军、新六军、第五军、整编第74师,士兵大多数都是来自湖南,大家有兴趣可以去了解一下国军战功赫赫的抗战部队----五大王牌主力部队和入缅抗日的中国远征军,看看内面有多少骁勇的湘籍战将和士兵!
2、川军
川军抗日贡献也颇多,川军的抗战精神,是在血与火中砺炼而成的,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1937年—1945年全面抗战的八年间,共有川籍官兵近350万人走上抗日前线。其中阵亡约26万人,失踪约3万人,负伤约34万人。无论是兵员总数和伤亡总数,均占了全国兵员总数和伤亡人数的五分之一。有一句话叫“无川不成军”,说的就是四川在抗日战争中贡献的力量。
3、桂军
除了在广西打鬼子外,抗战时期还有超过100万的桂军去了其他战场,人数排名全国第三。
在14年的抗战中,桂军参与了大大小小数百次的战役,其中就包括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等。尤其在是淞沪会战中,李宗仁率领的桂军作为当时抵抗日军的主力之一,牵制住了大部分日军的实力。
不管是湘军、川军、桂军还是其它部队,在抗战中的表现出来的爱国之情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不管教科书上记载事迹有多少,他们都是抗战时的大英雄,抗战的胜利是全中国人的胜利!
在艰难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军队的组成较为繁杂,除了国民党和共产党直接领导的军队之外,还有很多军阀以及政府建立的地方军,虽然大家都是为了抗击外敌但由于省份不同,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战。当时的地方军大多基本不用正规的军队编号,而是用省份来自称,从他们的名称里面就能知道他们来自的部队和地区。出于李白开始有意保存实力,一部缩进大别山只做游击一部退回广西固守老巢,八桂子弟兵与日军作战不积极了 即便是1944年日军攻入广西境内时,白崇禧也有意不用精锐硬顶,造成桂林失陷
虽然各省地方军都在和日军殊死搏杀,但真正闻名全国的可能只有那么几个。排在头名的自然就是川军了,当时在抗日战争中,川军的莽和蛮那可是出了名的,当然川军的穷也是最大的特色。还记得川军部队刚刚出川的时候,不管是身上的装备,还是士兵们的精神状态都让人觉得十分差劲,感觉整个人就好像没睡醒一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穿草鞋,走路都晃悠的部队,在和日本人作战时极为勇猛,根本无惧生死,打光拼光也不下火线,打得日本人节节败退,被称为铁血之军。
其次就是桂军了,比起军纪涣散和莽撞的川军,桂军明显在作战能力与军队秩序方面强的多,甚至被称为地方军里面的王牌部队。这是因为广西部队的指挥官大部分都是正规军校毕业的,对指挥作战十分娴熟,在他们的领导下,桂军也被称为钢铁军团,湘军表现忠诚可嘉。清末之年曾国蕃力保江山不倒。抗战远征军郑洞军表现突出。衡阳保卫战灭掉日军一万多。自损比鬼子小。长沙保卫战和常德保卫战更是湘军奋勇杀做之功。曾国蕃力挽狂澜保大清江山再延续几十年。敌军很难突破他们的防线。
川军人多,装备差,战斗力不强,军政人才不多,但其牺牲精神可贵。湘军人均参军数全国第一,为什么抗战没湘军旗号,因为作为军阀性质的湘军在37年淞沪会战全军覆没,之后的湖南人参加的是中央军。战斗力不多说,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军政人才方面,前有陈天华蹈海殉国,宋教仁虽死犹生。后期更是五大书记占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占九(占了开国军政人物的一半)。清末的湖南人物就不说了。总之以川湘两地军人而论,四川牺牲更大,湖南人才更多。要知道中国近代,湖南可谓是人才井喷式爆发。论战斗力的话,自己去想想川军和中央军谁厉害(中央军大多由湖南人组成)。晚清,湘军更是收复新彊。
湖南宝庆府新宁县人江忠源。他举人出身,1844年出山,比左宗棠早了8年,而且做上安徽巡抚,地位与后来的胡林翼相当。江忠源的部队叫楚军,因为楚代表文化,湖南人打仗最看重文化含量。江忠源于湘军有首创之功,曾国藩有团聚天下湘军之义,湘军的顶峰、集大成者,在左宗棠。曾国藩是政治家、文学家、文化大师,严格说来,作为军事家他在及格分以下。他不但毕生亲自指挥的大小战役全部失败,而且亲自作出的战略规划也无一例可证其功。湘军真正的军事实力派,是江忠源、王珍、左宗棠。
“湘勇”和“湘军”,一字之差,乍看似乎区别不大,有咬文嚼字的老学究之嫌;但经曾国藩这么一深入分析,便发现问题确实严重。“勇”者,不过是一小批人马,朝廷不会担心、有意见;“军”者,那就是一支大部队了,朝廷当然会紧张、警惕的。足见曾国藩的谨慎、清醒,及对文字细节的明智、洞见。但这事说明,“湘军”一名的由来,最先就是由王錱提出来的。据小说《曾国藩》“中卷”第四章《大变之中》第四节“王闿运纵谈谋国大计,曾国藩以茶代墨,连书‘狂妄,狂妄,狂妄’”,其中提到曾国藩与太平军在安庆激战获得胜利、咸丰皇帝驾崩以后(应该是在1861年9月以后),从热河(今承德)避暑山庄传来上谕,朝廷除了嘉奖和升职曾国藩、曾国荃等人以外,还一改过去成例,直呼“湘勇”为“湘军”。曾国藩自然非常欣喜,今后咱们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叫“湘军”了。至此,“湘军”一名遂正式面世。
我认为不管是湘军、川军还是桂军,他们都很棒,他们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建设起了新中国,是我们的民族英雄。他们不能论谁强谁弱,只能说各有所长。
01、湘军功劳多。
老一辈人说“无湘不成军”,的确,湘军在中国的抗战史上扮演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角色。第一代的湘军起源于太平天国时期,当时的清朝八旗军队太过腐朽,被太平军打的毫无还手之力,曾国藩临危受命,率领自己的湘军部队,敢打敢拼,指挥得当,击溃了太平军。这时的湘军就已经为日后奠定了优良传统,有了军魂。到了抗日战争时期,仅全国各地的兵员就有将近五分之一出自湖南。
湘军每次打仗都是打的最狠,冲得最猛的部队,他们不惧死亡,不畏敌人,即使打不过,也要以死来让敌人感受到恐惧。“下辈子再做兄弟”是他们的誓言!八年的抗战,湘军从被打散编制到又重新组建,他们用自己热血和生命赶跑了日本侵略者,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新中国成立后,在授封的中将级别以上将领中,湘籍将领人数占了将近一半,十大元帅和十大大将中就占了九席,湘军的历史地位可见一斑。
02、桂军战斗力强悍。
桂军俗称广西兵,在这个地方从先秦开始就一直保持着强悍的战斗力。在军阀混战时期,桂军在国民党十大王牌军中排名第二,在同等武器装备条件下,桂军比日军还要更难对付。在战场上桂军更是发挥勇猛,历史上的宁远之战中,袁崇焕仅仅率领六千桂军依托有利地形就抵御住了13万清军入关,即使在人数这么悬殊的对局下,军队里一个逃兵都没有出现。广西兵的勇猛,战场上的剽悍,让他们有了一个让敌人难忘的绰号“狼兵”。
他们不仅纪律严明,而且善于打仗,因为多数来源于山地,他们的身体素质非常好。在淞沪会战中,桂军6万人开赴战场,支援友军部队。虽然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但是面对日军的火力网,他们仍是宁死不退,冲锋在前,掩护大部队战略性退守,仅仅三天时间桂军就死伤大半,他们的死是有价值的!
03、川军最不怕死。
说到川军,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武器装备落后,兵员素质差的部门,但是这些都不妨碍他们的爱国热情。卢沟桥事变后,四川儿郎纷纷投笔从戎,主动从军。四川作为一个日本没有侵略过的省份,在八年抗战中却有300万的子弟报效祖国,有64万的儿郎客死他乡,国难当头他们没有选择退缩。
台儿庄战役中,川军打出了自己的风采,他们身穿单衣,草鞋,拿着简陋的武器装备,和拥有飞机大炮的日本人作战,以5000人牺牲的代价,击毙了日军2000人,为台儿庄战役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战过后,在没有人去嘲笑川军。在川军出川时,有位父亲送给了儿子一面特殊的旗帜,“死字旗”。以死明志,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川军人多,装备差,战斗力不强,军政人才不多,但其牺牲精神可贵。湘军人均参军数全国第一,为什么抗战没湘军旗号,因为做为军阀性质的湘军在37年淞沪会战全军覆没,之后的湖南人参加的是中央军。战斗力不多说,湖南《少年歌》中说: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尽死。军政人才方面,前有陈天华蹈海殉国,宋教仁虽死犹生。后期更是五大书记占三,十大元帅十大将军占九(占了开国军政人物的一半)。清末的湖南人物就不说了。总之以川湘两地军人而论,四川牺牲更大,湖南人才更多。要知道中国近代,湖南可谓是人才井喷式爆发。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地方的人,的确是不同的性格的,而不同性格的人,多少少都会影响到一支军队的性格的。广西地处边疆、山多地少经济生产较为落后,因此广西人能吃苦。同时,广西人其实是分为三部分的,即壮族人,说属西南官话(北方方言的西南次方言)的桂柳人,他们更接近湖南人,说粤语的桂东南广西人,他们更接近广东人。比如桂系三巨头中李宗仁、白崇禧是桂柳人,而黄绍竑则是说粤语地区的人。因此,广西人性格有时会集有壮族人的彪悍、湖南人的霸气、广东人的小聪明(呵呵,只是简单类比一下,无地域歧视的意思)。所以,会有人将广西兵称为猴子兵,彪悍难缠、又有点小狡猾。而湖南兵,声名最盛时,当属曾国藩的湘军了。所以我们将近代的桂军与湘军作个比较。
湘军表现忠诚可嘉。清末之年曾国蕃力保江山不倒。抗战远征军郑洞军表现突出。衡阳保卫战灭掉日军一万多。自损比鬼子小。长沙保卫战和常德保卫战更是湘军奋勇杀做之功。曾国蕃力挽狂澜保大清江山再延续几十年。民国初期和建国初期湘军人才辈辈出将军。无数英雄尽拆腰。抗日战争爆发后,湘军逐渐被中央化
,这样经常被军委会拆开使用,从而给人印象不深刻,其实在中日双方对峙最严重的湖南和湖北,以湘军为班底三湘子弟兵各部是非常活跃和善战的,是除去嫡系中央军外抗日最坚决的一股,让日军始终不能进军大西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