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谁在历史上做到了从南至北统一全国?
正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句被小说家罗贯中写在《三国演义》最开头的寥寥数语,十分恰当地形容了我国古代封建王朝兴替的规律。
早在上古时代,生活在九州大地上的人们形成了一个个小部落。后来,这些部落慢慢聚在一起诞生了国家。这之后,大国分裂成小国,小国中的强者崛起吞并其它国家重新统一,循环往复。
从周朝算起,我国历史经历了分裂为春秋战国,统一于秦。分裂为魏、蜀、吴三国,统一于晋。分裂为南北朝,统一于隋。分裂为五代十国,统一于宋等多次分分合合。
而这些统一似乎都有一个规律,那便是大多是北方统一南方,像晋南下灭吴、隋南下灭陈、宋南下统一各国都是如此。
总的来说,历史上北方统一南方似乎很容易。相比之下,南方想要统一北方很难。不过,还是有一个皇帝做到了,他便是朱元璋。
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争议帝王,朱元璋自古以来一直是毁誉参半。有人夸他统一中国,建立大明。有人骂他滥杀无辜、残暴不仁。
不论如何,朱元璋完成由南向北统一确实是一大创举。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他是怎么成功''逆向统一''的。
朱元璋生于濠州钟离的乡村,从小父母、长兄就相继去世。
为了生计,朱元璋和其他亲人分散逃难,无奈之下投奔了皇觉寺,出家当了和尚。
不久之后,因为饥荒,寺里也没了余粮,朱元璋又沦落成了乞丐。好在天无绝人之路,朱元璋小时候的玩伴汤和在郭子兴的起义军中当了小头目,连忙写信邀请朱元璋同去。
因为害怕被寺里的师兄揭发而被捕,朱元璋咬着牙投身了起义事业。
因为曾经数次经历生死,刚刚入伍的朱元璋比起其他新兵要勇猛得多。此外,他还在与其他乞丐抢食的过程中变得精明和敏锐,这些都帮助他很快就被义军领袖郭子兴赏识,得以入选其亲卫部队。
这之后朱元璋依然立功不断,且所得的战利品无不是上交郭子兴,所获得赏赐无不分给部下。渐渐地,朱元璋积累了很高的名望,还迎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
另一方面,朱元璋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他招募来同乡的徐达、周德兴等,这些人在日后都成为了明朝奋斗路上的中流砥柱。
朱元璋发现义军的各股势力为了争权而故步自封,不足以和自己共谋大事,便''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他带着仅仅二十四人,很短时间内便通过招抚、招降等手段扩展到二万余众。
领着这些人,朱元璋很快夺取了滁州。此外,还在途中迎来了李善长的投靠,之后的六年,朱元璋便以此为根基低调发展,按照''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方针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等到至正二十年(1360),朱元璋已经雄踞应天府,成为了农民军中最强的势力之一。
但正所谓人怕出名猪怕壮,另外两大巨头张士诚、陈友谅很快约定共击朱元璋。
面对艰难形势,朱元璋主动诱使实力更强的陈友谅前来攻打自己,并设下埋伏。他趁着一场大雨,水陆并进,将陈友谅的船队痛击,并顺势反攻,夺取了其大片领地。最终,陈友谅与朱元璋在鄱阳湖展开大战。陈友谅的水师虽然规模庞大,但多数是大船,很不灵活。朱元璋趁势用小船火攻的方式将其击败,陈友谅也在乱军中被射杀。
击败陈友谅后,朱元璋转而对张士诚展开攻势。当时朱元璋的实力已经占据了明显优势,所以张士诚麾下的杭州、湖州等地先后投降,只剩下他自己独守平江。尽管实力处于绝对的下风,但张士诚仍负隅顽抗,最终坚决不降,于城破后又一言不发,被乱棍打死。
紧接着,朱元璋又分兵平定了南方的方国珍等小势力,大体统一了南方。
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以徐达为主将,常遇春为副,正式发布《谕中原檄》宣告北伐。
当时,一来元朝贵族内部矛盾重重,经历多次内耗依然实力大减。二来元军久疏战阵,战斗力与曾经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与之相对的,是接连取得大胜、士气正旺的明朝军队,以及一批顶级的名将和谋臣。
在朱元璋“先取山东,撤彼屏蔽,移兵两河,破其籓篱,拔潼关而守之,扼其户槛。天下形胜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势孤援绝,不战自克。鼓行而西,云中、九原、关陇可席卷也”的战略指导下,明军势如破竹便将元朝人赶回了草原。而朱元璋,也成为了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的缔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