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服上有哪些纹饰呢?
一、历代官服制度发展史
1.官服制度始于周朝
虽然根据《易·系辞下》中的记载,黄帝、尧、舜时期就通过服饰区分地位的尊卑,但是正式区分官服的时期是周朝。
《周礼》中把周天子以及各诸侯和士大夫各个阶级的官服从布料到图饰、颜色、尺寸都作了规定。周朝即周以前,多进行祭祀和祈祷等活动,在不同的重要场合天子和诸侯百官都要穿对应的服饰。
周朝规定在重要的场合,周天子须穿冕服,各诸侯穿公爵服饰,下面的候、伯、大夫、士各穿其衣。服饰的纹饰从日月星辰等十二章纹到九章、七章等逐级减少,颜色从天子、诸侯的赤色到大夫的素色再到士的玄、黄、杂色明确区分。这些规定对后代的官服制度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2.秦汉时期的官服制度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旌旗皆上黑。”秦朝受阴阳五行思想认为秦以水德立国,因此秦朝的朝服和皇帝服饰都是以黑色为主。《国语》中记载秦朝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穿绿袍,平民穿白袍,可见在秦朝时就已经是不同的身份地位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
汉朝官服基本沿袭秦朝时的制度,除了颜色因汉代承土德而尚黄色。汉代服饰比较宽大,穿起来比较舒服大气,所以至今汉服仍受年轻群体的喜爱。汉代官服用冠和绶来区分文武官员和官阶,《后汉书·舆服志》中记载汉朝的冠有十九种之多。
而汉代对于服饰的管控已经比较严格了,《史记·后汉书》中记载汉朝“非其人不得服其服”,不是对应地位的人不能穿相应的衣服。所以汉朝可以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看其服饰便可知其地位的一个朝代。
3.唐宋时期官服制度甚严
唐代因受魏晋时期各民族血统融合和带有胡骑血统的李唐皇室影响,唐代官服中有一点胡服的影子。与秦汉时期的皇帝贵黑色不同,从唐朝时期开始黄色就成了皇帝才能在衣服上使用的颜色,而文武百官则视官阶而定,穿不同颜色的官服,因此是唐朝正式规定了不同官阶所对应的官服颜色。
因唐代皇家为“李姓”,与“鲤”谐音,所以唐代官员佩戴“鱼袋”作为配饰。
宋朝官服相对比较“简朴一些”,官服上并没有太多的纹饰图案。宋朝的官帽两边的翅很长,据说是赵匡胤为了防止群臣在朝堂上交头接耳而设计的。这样在大臣头部转动的时候帽子两边的翅也会跟着摆动,皇帝在上边就能看的很清楚。
《宋史·舆服志》中记载宋代官服以官称区分,而不是以品阶区分,不过相对应的各阶官服颜色和唐朝基本一致,但官员上朝时会手持笏板,五品以上的官员会佩戴鱼袋。
4.明清时期的官服制度
明代的官服多了补子,文官的补子图案为飞禽,武官官服上绣的补子为走兽,文官以仙鹤为尊,武官以狮子为尊,一品一下各阶官员的官服也根据不同动物图案来区分。
]明朝又对不同用途的服饰加以规定,朝服、祭服、公服、常服等不同种类的服装在颜色、配饰、样式上又都有区别。明代明太祖在洪武三年规定,百官上朝时必须戴乌纱帽,考取功名的状元和进士也可以戴乌纱帽,乌纱帽渐渐的就成为了官员的代名词。
清代几乎完全废除了明代的官服制度,而是在满服的基础上制定了官员服饰。不过明代在官服上沿用了补子样式,只是在补子的图案上相比明朝有所差异。清朝显示地位的还有官帽上的饰品,即花翎。各阶官员服饰的顶戴花翎材料、颜色都不相同。
二、官服与封建时期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官服的颜色、样式、纹绣和配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表现出当朝的政治思想和皇帝喜好,了解官服的变化可以探寻文化风格的变迁,一个朝代的统治思想也可以在皇帝服饰和官员服饰上表现出来。
1.阴阳五行思想与官服制度
自夏开始后,各个封建朝代的制度都受到“阴阳五行”思想的影响。汉代以前尤为迷信五行思想,在官服上直接体现出来的就是官服的颜色。比如夏以木德,因此夏朝尚青。
《明史·舆服三》中记载“夏青、商 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意思就是商朝尚白、周朝尚红、秦朝尚黑、汉代尚赤。当朝以“五行”中的哪一种元素立国,便用这一元素所对应的颜色作为最尊贵的颜色。
而唐代以后黄色则成为最尊贵的颜色,一般只能皇帝的服饰才能使用。后来“黄袍”更是可以代替“黄袍”来读,宋代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不就是“黄袍加身”才当上皇帝的吗?
而从南北朝开始官员服饰的颜色按官阶从高到低为:朱、紫、绯红、绿、青等五种颜色,唐代开始变为紫、绯、绿、青几种颜色,因此古代用“红的发紫”、“大红大紫”来比喻官位亨通的意思。
2.官服图案的使用意义
官服制度中在服饰上使用图案最早是从周朝开始的。据《尚书·益稷》中记载天子冕服绣十二章纹依次为日、月、星、山、龙、虫、彝、藻、火、米、黼、黻。而十二章纹的取义都有着深刻的含义,比如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等等表现出了天子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帝王德行的要求。
到了明代则用补子代替了原先的图案,皇帝衣袍使用龙纹,用飞禽和走兽区分文武官员。各阶官员的补子图案又各有不同,所以明代通过补子就能看出一个官员的官职为几品。值得提到的是“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就是出自明朝。
明朝初期因官服补子为飞禽走兽的原因,“衣冠禽兽”指的就是穿着官服的人,意思中带有羡慕的情绪。
但在明朝中后期朝政混乱、官员腐败不堪,百姓不堪重负,屡屡受到官员的剥削和欺压。渐渐地这个成语就变成了暗地里咒骂穿着官服的腐败官员们,“衣冠禽兽”的意思也就了形容穿着体面豪华而道德败坏的人了。
清代官服虽然与明朝相差很大,但也保留了补子,只是在补子的图案上与明朝有些差异。比如虽然文官一品的补子都是仙鹤,但清朝武官一品的补子是麒麟。
官服图案的使用进一步强化了阶级差异不同带来的地位差异,而更加详细而严格的服饰制度实际上不过是统治者为了彰显自己的权力、表达官员与平民的阶级差异的一种手段罢了。
3.官服制度与封建统治思想
自封建社会之始,各个朝代的皇帝就不断的规范官员的服饰,并形成制度。比如官服颜色,虽然各个朝代规定的各个品级官服的颜色不尽相同,但是都逐步完善了官服的颜色对应的等级,所有官员不得逾越。
而越是高贵的官位所用的官服颜色越接近当朝所崇尚的颜色,比如周朝的周天子和诸侯服饰同为赤色,唐朝以后的皇帝服饰为赤黄色,一品大臣的官服颜色为紫色。
为加强帝王统治,甚至各个朝代的皇帝也对平民的服饰做了诸多的要求。
首先就是平民不得穿一些官员特定的服饰,一些特定的颜色布料也不能使用。而作为“士农工商”中最底层的商人地位更低,《汉书·食货志》中记载“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税租以困辱之。”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和乘车。
封建统治者有意将阶层之间鸿沟特意拉大,特别是官员与普通百姓之间的地位差异。归根结底来说,古代的官服制度是为了辅助君主专制的制度而存在的,与“儒家思想”中的以礼治国相吻合。
同时服饰礼仪也蕴含了一些阴阳五行等学说的影响,显示出了鲜明的封建政治色彩。而随着清王朝的灭亡,繁琐而又苛刻的官服制度制度也伴随着沿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而寿终正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