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感丧失的表现
展开全部
今天我们来谈一谈“自我丧失” 。
之所以在开篇谈这个主题,是因为一路以来,自我丧失的议题在我个人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成就、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实现的探索中反复出现。而在我的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我的来访者身上也不断地出现相同的困惑。
这样的背景促使着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很多的自我体验和探索。我将现有的观察、整理后的内容分为三次分享给大家,分别是在生命历程中自我丧失的节点、客体丧失对于自我丧失的影响、哀悼的意义三个部分。今天我会将自我丧失单独拎出来,从时间维度上,用物质生命体的成长过程来分辨自我丧失的节点。带领大家来看看自我是怎么一步步丧失的。
先来看一下自我丧失这个关键词的大概涵义。
自我丧失是一种感觉,也叫自我感丧失,就像是身体某部分失去了知觉,感觉与自身的情感隔离、产生隐形的感觉。会表现为无法认识镜子中的自己,像是在看电影,感觉到同时用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在看自己。一般在面临压力和危险境遇的时候,会发生偶尔的抽离感,这个属于轻微的自我感丧失。而长期经历无力感、心理创伤、身体伤害、和无归属感会导致严重的自我感丧失。有严重的自我丧失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梦中,有些人甚至会靠自伤自残来找存在感,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异变是毫无觉察的。
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从客体关系的角度看,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的打压、打扰、干预、强制,尤其是被忽视时自我所做的退让、放弃、回避,否认等慢慢使我们的自我感薄弱。这种薄弱感经历的太多、太久后,自我感会渐渐的消失变成忙于应对事件,直到丧失主体意识,丧失自我意象。
另一个层面是从主体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主体所经历的每一次心灵跨越和转折时。如果转折时失去了主体意识,或者对跨越有恐惧感就会产生一个模糊感,这样的模糊就是丧失的开始,这种丧失有可能是丧失之前的自我意象,也可能是丧失当下的感觉,也有可能是丧失前进的生命力。
无论哪一种丧失,最后的结果都是不能上升到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不能连续成形,自我感就会模糊,当自我感模糊时自我丧失感就形成了。这样每一次丧失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丧失了一大片,慢慢的演变成丧失整个自我。一旦整个自我丧失,在遇到更大的生命议题时就会经历过度的困难和混乱,自我也就失去了跨越和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
今天我们主要从时间的维度来看生命历程中相对纯粹的自我丧失大概会发生的时间节点,会在以下六个时间段集中体现:
(注:所谓纯粹是指原发的,也就是生命过程中本该在那个节点上生成自我感的,但是没有顺利生成,而生成了模糊感,这个模糊感就是自我丧失感的种子,模糊感多了就形成了自我丧失。)
1、胎儿期——当我们的肉体在母体里发育到四肢健全,大脑基本结构成形,也就是母亲怀孕六个月以后,我们的感知系统启动,母亲与胎儿的心灵沟通和腹外的抚摸是胎儿开始有感觉的第一步,如果这个时期母亲对于胎儿有感觉,自体感被激活,自我感的种子被种下。如果母亲对胎儿没感觉,也无法触摸,那么胎儿最初的自体感就没法被激活,这时自我感丧失的种子被种下。
2、出生时——出生是个困难的过程,对于胎儿和母亲都得经历身体上的分离,分离的过程很痛,也很累,会经历疼痛、撕裂、虚弱、无力、模糊、不适应等一系列体验。如果母亲的内心已经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母亲在疼痛的同时一直保持和孩子连系着,这个连系会生成主体意识,并且完成完整的分离。如果母亲没有做好孩子出生的准备,会经历更强烈的拉扯、撕裂、收缩,这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相互的感受会产生共频,或者叫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和疼痛感会使婴儿和母亲有那么一刻失去意识。那么这个失去意识的分离就会形成我们第一次丧失——自体感的丧失。
(注:这里的模糊是指在那些出生时的血和羊水以及不熟悉的空气所形成的混乱环境下我们体验到的一种迷糊而痛苦的感觉)。
3、婴儿期——也就是出生到一岁半之前,这个时期是婴儿借助周围环境产生自我感的时期。这个时期被重要的客体关系看见很重要,也就是妈妈或者是主要喂养人的无条件关注,心理学称这个看见为镜映。婴儿会从这个看见中感知到自己,形成一个初步的自我感。如果这个时候主要客体能够很好的看见婴儿,那么婴儿的基本自恋完成。基本自恋是一个人立住自我和自信的关键。如果母亲或者主要扶养人没有很好的看见婴儿,婴儿会停留在模糊和局部的过程中模糊着,这时自我感的第一次丧失就真正的形成了。
(注:呼唤婴儿的名字,触摸婴儿的身体,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让婴儿去体会到他的外部器官,鼻子,手之类的是形成自我感的重要标志。婴儿也会本能的从抓、握、爬、站、走路中有一些自己的体验。)
4、婴儿期向幼儿期过度时——也就是两岁半到四岁之间,这个时期会经历人生阶段从身到心的第一次探索,是第一次真正有你和我的关系感,也是真正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关系的时候。这个时期幼儿会说话了,会用一个言语上的音节去标定所接触的人和物。除了叫妈妈爸爸,最常说的话是“不”,这个“不”是幼儿在确认自我感的标志。如果这个时候家人对于幼儿常说“不”的现象有理解,知道这是幼儿在确认自我边界,完成自我掌控,并且在行为上不做干预,幼儿会形成自我掌控感。如果家人对幼儿的常说“不”的现象不理解,做出要矫正的动作,或者阻止幼儿探索周围的环境,自我掌控就没法完成,转而形成第二次的丧失。这是自我感的初步丧失。其动力是家人的“不”覆盖了幼儿的“不”。
5、幼儿期向童年期过渡时——也就是五岁到六岁半左右,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期,性别身份认同在这个时期产生。
在这个时期,儿童会模仿大人,用另外的物体(比如洋娃娃,竹马、一根棍子,或者枪之类的)假装是另一个生命,而自己去做那个对应的关系(比如假装一个照顾者,或者一个孩子,或者是动画片里的某个有力量和多变化的英雄或者公主),这样的行为是进行身份认同的初体验。这个阶段家人和社会的灌输和引导教育会使得儿童对于身份更为确定。
之所以在开篇谈这个主题,是因为一路以来,自我丧失的议题在我个人的人际关系、亲子关系、亲密关系、自我成就、自我价值以及自我实现的探索中反复出现。而在我的咨询师职业生涯中,我的来访者身上也不断地出现相同的困惑。
这样的背景促使着我对这个主题进行了很多的自我体验和探索。我将现有的观察、整理后的内容分为三次分享给大家,分别是在生命历程中自我丧失的节点、客体丧失对于自我丧失的影响、哀悼的意义三个部分。今天我会将自我丧失单独拎出来,从时间维度上,用物质生命体的成长过程来分辨自我丧失的节点。带领大家来看看自我是怎么一步步丧失的。
先来看一下自我丧失这个关键词的大概涵义。
自我丧失是一种感觉,也叫自我感丧失,就像是身体某部分失去了知觉,感觉与自身的情感隔离、产生隐形的感觉。会表现为无法认识镜子中的自己,像是在看电影,感觉到同时用旁观者和参与者的角度在看自己。一般在面临压力和危险境遇的时候,会发生偶尔的抽离感,这个属于轻微的自我感丧失。而长期经历无力感、心理创伤、身体伤害、和无归属感会导致严重的自我感丧失。有严重的自我丧失感的人,会觉得自己像是生活在梦中,有些人甚至会靠自伤自残来找存在感,对自己的身体发生异变是毫无觉察的。
自我丧失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从客体关系的角度看,即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被过度的打压、打扰、干预、强制,尤其是被忽视时自我所做的退让、放弃、回避,否认等慢慢使我们的自我感薄弱。这种薄弱感经历的太多、太久后,自我感会渐渐的消失变成忙于应对事件,直到丧失主体意识,丧失自我意象。
另一个层面是从主体的角度看,主要体现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主体所经历的每一次心灵跨越和转折时。如果转折时失去了主体意识,或者对跨越有恐惧感就会产生一个模糊感,这样的模糊就是丧失的开始,这种丧失有可能是丧失之前的自我意象,也可能是丧失当下的感觉,也有可能是丧失前进的生命力。
无论哪一种丧失,最后的结果都是不能上升到主体意识,主体意识不能连续成形,自我感就会模糊,当自我感模糊时自我丧失感就形成了。这样每一次丧失一点点,时间久了就丧失了一大片,慢慢的演变成丧失整个自我。一旦整个自我丧失,在遇到更大的生命议题时就会经历过度的困难和混乱,自我也就失去了跨越和应对生活挫折的能力。
今天我们主要从时间的维度来看生命历程中相对纯粹的自我丧失大概会发生的时间节点,会在以下六个时间段集中体现:
(注:所谓纯粹是指原发的,也就是生命过程中本该在那个节点上生成自我感的,但是没有顺利生成,而生成了模糊感,这个模糊感就是自我丧失感的种子,模糊感多了就形成了自我丧失。)
1、胎儿期——当我们的肉体在母体里发育到四肢健全,大脑基本结构成形,也就是母亲怀孕六个月以后,我们的感知系统启动,母亲与胎儿的心灵沟通和腹外的抚摸是胎儿开始有感觉的第一步,如果这个时期母亲对于胎儿有感觉,自体感被激活,自我感的种子被种下。如果母亲对胎儿没感觉,也无法触摸,那么胎儿最初的自体感就没法被激活,这时自我感丧失的种子被种下。
2、出生时——出生是个困难的过程,对于胎儿和母亲都得经历身体上的分离,分离的过程很痛,也很累,会经历疼痛、撕裂、虚弱、无力、模糊、不适应等一系列体验。如果母亲的内心已经做好迎接新生命的准备,母亲在疼痛的同时一直保持和孩子连系着,这个连系会生成主体意识,并且完成完整的分离。如果母亲没有做好孩子出生的准备,会经历更强烈的拉扯、撕裂、收缩,这时候母亲和孩子之间相互的感受会产生共频,或者叫交互影响,这种交互影响和疼痛感会使婴儿和母亲有那么一刻失去意识。那么这个失去意识的分离就会形成我们第一次丧失——自体感的丧失。
(注:这里的模糊是指在那些出生时的血和羊水以及不熟悉的空气所形成的混乱环境下我们体验到的一种迷糊而痛苦的感觉)。
3、婴儿期——也就是出生到一岁半之前,这个时期是婴儿借助周围环境产生自我感的时期。这个时期被重要的客体关系看见很重要,也就是妈妈或者是主要喂养人的无条件关注,心理学称这个看见为镜映。婴儿会从这个看见中感知到自己,形成一个初步的自我感。如果这个时候主要客体能够很好的看见婴儿,那么婴儿的基本自恋完成。基本自恋是一个人立住自我和自信的关键。如果母亲或者主要扶养人没有很好的看见婴儿,婴儿会停留在模糊和局部的过程中模糊着,这时自我感的第一次丧失就真正的形成了。
(注:呼唤婴儿的名字,触摸婴儿的身体,在一岁到一岁半左右让婴儿去体会到他的外部器官,鼻子,手之类的是形成自我感的重要标志。婴儿也会本能的从抓、握、爬、站、走路中有一些自己的体验。)
4、婴儿期向幼儿期过度时——也就是两岁半到四岁之间,这个时期会经历人生阶段从身到心的第一次探索,是第一次真正有你和我的关系感,也是真正的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关系的时候。这个时期幼儿会说话了,会用一个言语上的音节去标定所接触的人和物。除了叫妈妈爸爸,最常说的话是“不”,这个“不”是幼儿在确认自我感的标志。如果这个时候家人对于幼儿常说“不”的现象有理解,知道这是幼儿在确认自我边界,完成自我掌控,并且在行为上不做干预,幼儿会形成自我掌控感。如果家人对幼儿的常说“不”的现象不理解,做出要矫正的动作,或者阻止幼儿探索周围的环境,自我掌控就没法完成,转而形成第二次的丧失。这是自我感的初步丧失。其动力是家人的“不”覆盖了幼儿的“不”。
5、幼儿期向童年期过渡时——也就是五岁到六岁半左右,这个时期是一个人的身份认同期,性别身份认同在这个时期产生。
在这个时期,儿童会模仿大人,用另外的物体(比如洋娃娃,竹马、一根棍子,或者枪之类的)假装是另一个生命,而自己去做那个对应的关系(比如假装一个照顾者,或者一个孩子,或者是动画片里的某个有力量和多变化的英雄或者公主),这样的行为是进行身份认同的初体验。这个阶段家人和社会的灌输和引导教育会使得儿童对于身份更为确定。
展开全部
我今年30岁。我曾是个很忧郁的人,而且极与人交往,见到人不会说话,也不敢看别人的眼睛(这在心理学上可能称之为“社交恐惧症”)。这使我在中学,大学期间几乎没有什么朋友,常常一个人独来独往;毕业工作后,在公司也没什么朋友,许多员工喜欢的公司聚餐,旅游,对我来说,却是一种煎熬,一种令我避之不及的事情。也因为不会与人沟通,工作中常常觉得很辛苦很压抑,有一种四处碰壁的感觉。因此,我是辞了一家又一家,没有一家能做长久的。那种痛苦,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很难体会到的。我多次情绪低落到,想自杀,但幸好,我听说,在宗教中,说自杀是要下地狱的。就因为这个信念,使我守住了底线,再怎么痛苦,都没走出那一步。 期间,我试过种种的方法,希望解除我的痛苦:看社交的书(比如卡耐基的书,还有象《心灵鸡汤》等等),看心理医生,学气功,但这些基本没什么效果。应该说,卡耐基的书是不错的了,但在我的顽症面前显得根本无能为力。可是,我却记住了书中的一句话,大意是,当你尝试去帮助别人时,你会惭惭忘记甚至治愈你的痛苦。就因为相信这句话,我试着去做点力所能及的善事,比如,捐钱给灾区,做义工等。当时,我是很积极的,有时是冒着中午的烈日去孤儿院。因为,我的痛苦让我觉得,只要能治愈,我什么都愿意做。我希望通过做这些事情忘掉自己的痛苦,使自己变得快乐些。事实是,这些善事有时会暂时使我的心情好了一点点,但实在说,没有治愈我的忧郁和社交恐惧,长时间下来,我对自己的症状有点绝望了,但我还是一边痛苦一边继续做着。功不唐捐,这句话是千真万确的。事情在2006年底有了转机。 我那时身体不太好,每天坐在办公室里,也没干什么事,但一会儿就觉得人非常疲倦。我每天回到家,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身心疲惫”。有一天,我听说 ,多吃香蕉可以令人精神愉快,吃素食可以令人身体好精神好。于是,我当即就决定开始吃素食了。我那时是很乖的,不管什么方法,只要说能够解决我的问题,我就照做。这样过了一段时间,精神确实是好了不少,不容易疲惫了。后来。为了“积福”,我又做过其他一些善事。转眼到了2007年5,6月间,我为了实现自己的某个愿望,又投机取巧地在网上捐钱做善事。这时,我在网上发现了“放生三年了”这篇文章。里面的内容吸引了我。然后,我用“放生”在网上搜索,看到了更多文章,纷纷说他们放生后的身心,环境的变化。我敏感地感觉到,我生命的转机来了。 于是,我决定开始放生。下班后,我去市场买了青蛙,在雨中为它们念了佛号(阿弥陀佛),然后放到动物园里。这是我的第一次放生。那天晚上,我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于是,我决定,以后要一直放,一直放。然后,我几乎每周末,都和另一位朋友提着水桶去放生,我们多数是放泥鳅,塘虱,生鱼和鲫鱼(其实,我想放更多种类的,但苦于对动物的生活习性不太了解,不敢随便往江里放)。我们象打游击一样,有时在这里放,有时在那里放;有时在这档买,有时在那档买。因为,我们不想被人发现,以免这边放完,那边别人就来捕捞。我们的放生工具也有了改进,第一次用塑料袋,发现一漏水根本没办法,很被动;后来就改用小水桶,桶盖上打N个孔给动物透气;再后来,一次水退潮,发现,原来平时江边的水并非很深的,浅浅的水下就有很多石头.这样把鱼倒下去,也不知鱼会不会受伤,于是,我们又改进了一下,在桶上方和下方分别绑上一条绳子,提着上方的绳子,象打水一样把桶放下江去,桶下降到接近江面时,把下方的绳子一提,水桶就倒过来,鱼儿就掉下去了).有时,我上班心情不好,下班后,我就自己一个人去放,放完回来,心情也变好了。一般人,心情不好会选择去旅游,我心情不好就去放生。 放生的效果真是不可思议。大约四个月后,我突然发现,我的忧郁不知跑哪去了,我经常可以发自内心开心地笑了。而且,也不怕人了。虽然,我还是不擅长与人交际,但“不擅长”与“害怕”,已经是天渊之别了!!! 我同时发现,工作也顺手了不少。另外,人缘也慢慢变好了,一些以前不太找我玩的朋友,也开始来约我了。(不过,这时,我反而不太想出席了,因为,一去就要花钱。我尝到了甜头,更愿意把钱省下来放生。)以前,我看到别人周末就会和一班朋友去玩,而自己总是一个人孤孤单单的,非常苦恼,现在却没有这种感觉了。 现在,我放生很坚定,每周都去。而吃素,也是我要坚持一辈子的事情。 至于吃素,放生为何会有这样神奇的效果,我不太会说(我只会说,至少是,你给其他生命快乐和新生的机会,作为反作用力,你自己也得到快乐和新生),反正就是有。如果各位朋友有兴趣,可以上网搜索一下“放生的功德”,历代大师的话会更令您信服。 我在此可以告诉大家,上面的话,句句是真,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在这里写出来,就是希望,我能够走出忧郁,大家也能够走出忧郁。如果您不信,就把它当故事看一看;但如果您试过种种的方法,还是解决不了您的问题(就象我以前一样),不妨也可以试一试。吃素,放生,坚持上一年半载,您回头看看,您是不是有了变化? 如果有十个朋友看这篇文章,其中有一个人去实践,并得到利益,那我就没有白费功夫了。谢谢大家!此方法也适用于焦虑症,强迫症。 -----转载----可是这是事实。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顺利。 如果亲人得了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你可以替他放生,然后把放生的功德回向《送给》给他的冤亲债主,效果非凡.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我感丧失的人,这些人会持续感到他们的身体完全不受自己控制。
当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后,会把实现自我当作生命的动力。他会跟自己竞争,超越自己。但是,当人跟他人作比较时,习惯于下意识地夸大他人的长处,放大自己的弱势,容易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没有了创造力,对生活失去掌控感。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感觉,都源于神经系统对其他细胞的调控。
就像微生物或者低等动物一样,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控有两个目的,1 让各个器官协调运作。 2 让个体能尽可能的存活并且繁衍后代。
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脑子的出现与壮大,这种调控更加丰富,动物开始使用技能或者有战术的捕猎方法等,以及动物在择偶时候的一些仪式性的行为,都是从上面两个目的演变而来。而到了智力高度发达的人类,脑子除了处理这些问题的部分外,更多的部分开始发展出更多的用处,比如工具的使用,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些也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发展的。
我们的精神并不是事先就存在来掌控我们的躯体的,而是作为躯体行为的指导以及对外界的处理和反映的一个器官。
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器官的一种功能而已。
现在的存在感,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么深奥。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
这种存在,简单的说,就是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当人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后,会把实现自我当作生命的动力。他会跟自己竞争,超越自己。但是,当人跟他人作比较时,习惯于下意识地夸大他人的长处,放大自己的弱势,容易对自己产生不信任,没有了创造力,对生活失去掌控感。
从进化的角度来说,人类的任何感觉,都源于神经系统对其他细胞的调控。
就像微生物或者低等动物一样,神经系统对躯体的调控有两个目的,1 让各个器官协调运作。 2 让个体能尽可能的存活并且繁衍后代。
随着动物神经系统的发展,也就是脑子的出现与壮大,这种调控更加丰富,动物开始使用技能或者有战术的捕猎方法等,以及动物在择偶时候的一些仪式性的行为,都是从上面两个目的演变而来。而到了智力高度发达的人类,脑子除了处理这些问题的部分外,更多的部分开始发展出更多的用处,比如工具的使用,语言能力的发展等等。其实这些也都是为了个体的生存而发展的。
我们的精神并不是事先就存在来掌控我们的躯体的,而是作为躯体行为的指导以及对外界的处理和反映的一个器官。
我们的精神世界,只是这个器官的一种功能而已。
现在的存在感,没有以上所说的那么深奥。大部分是由于自我存在得不到重视,得不到很好的肯定和表扬,使得自己觉得没有存在感,而有存在感的人则是受到社会重视,且受到人民尊敬,受到广泛关注,即为“存在”
这种存在,简单的说,就是种感觉。
从某种意义上讲,存在感也代表着个体(人类)对自身存在的一种判定行为,存在感是根据个人的世界观并与他人对比所产生的差异而在个体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对自身肯定(否定)的精神行为。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我感丧失的表现,主要为没有主见,同时对他人所说的和所做的没有自己主观上的分析和判断力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自我赶丧失的表现。应该是完全没有自我,完全没有底线,对自己不做任何要求。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