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邕抱着董卓尸体痛哭,是因为他才是汉朝希望吗?
董卓之乱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起了东汉末年各大势力的大混战,而在董卓进入洛阳的第2年之后,关中的各诸侯就开始了对董卓的讨伐。然而这些各怀鬼胎的诸侯也大都是想着自己能成为割据一方势力的军阀,他们骄奢淫逸,祸害一方,妄图成为这个时代的主角。而生活于乱世中的百姓则一直在战乱与饥饿的惶恐之中备受煎熬。
蔡文姬写道:"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这句诗十分形象的描绘了当时东汉朝末期各大势力混战的场面。而也正是这些军阀打开了乱世的大门,中原从此又陷入混战时代在长达400年之久。
可以说董卓之乱在民间最大的消极影响便在于当时人们意识形态的改变。虽然184年爆发的黄巾起义,得到了百姓们的广泛响应。表现出了百姓对汉朝出现了认同危机。可是绝大多数人还是对汉朝抱有着感情,即使当时朝廷权威低落,但还不至于所有人都想着颠覆汉朝。
进入洛阳的董卓原本仍是尊重皇权,人们对他保有着能够中兴汉室的希望,可惜董卓失败了,而汉朝想要再回到昔日的辉煌也成了枉然。
如果说董卓掌权的时候,人们还对存在了四百多年的汉王朝有着拥戴之情,有着一丝死灰复燃的信心的话,那么在董卓失败之后,可以说天下百姓对于汉朝的认同感已经彻底消失殆尽。大文豪蔡邕就是其中的代表。
蔡邕年轻的时候是指点江山的一个愤青,可惜当时黑暗的朝廷使得他当官不顺,一贬再贬,流浪各地。等到董卓掌权的时候,他就起用了蔡邕。虽然蔡邕已不再年轻,但对汉朝的忠诚依然存在,而且他相信,凭借大家的努力,经过一次次的改革,汉朝还是能够复兴的。可是董卓失败了,因此光复汉室的希望也就没了。
等到董卓死后,蔡毅更是抚尸痛哭,最后被当做董卓的同党斩首。然而蔡毅痛哭董卓并不是因为他认同董卓或董卓是同党而哭,他是哭自己心中光复汉室的理想破灭,哭的是汉朝最后复兴的希望消失了。
在蔡邕等知识分子的心中,汉朝在董卓被灭后彻底成为了过去式。董卓之乱对于东汉起到的最直接致命的影响就是耗尽了中央最后的一点力量。内乱、迁都和混战的代价从汉献帝刘协逃回洛阳之后就显现了出来。
196年汉献帝刘协回到了东汉王朝的宫廷之中,却只能在一个破败的院子里办工,而随从的大臣数10人,他们甚至都无法保障自己的衣食住行,尚书郎以下的臣子都必须自己去城外采摘野菜来充饥,他们和饥饿的百姓几乎没什么两样。这种情况下更不可能有什么中央军队了。这些都是董卓之乱后最直观的的表现。
这个时候汉朝已经失去了号令天下,管理全国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是董卓失败之后,汉朝才到了不可挽救的地步,而三国的乱世也至此才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