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动物植物是因为好吃而灭绝或者濒临灭绝的?
如今存在一种观点,恐龙灭绝发生于裸子植物向被子植物过度的时期,随着全球气候变冷裸子植物减少,不能适应吃被子植物的恐龙灭绝了,也算是因“好吃”灭绝的吧。
根据地质遗留信息可知在大约6500万年前发生了一次剧烈的小行星撞击,小行星直径10公里左右,撞击地球留下了一个最宽处180公里的撞击坑,半个北美大陆都被蒸汽覆盖,海啸横扫各大陆,激起的尘埃遮天蔽日全球变冷。
但由于地球的庞大和物种的多样性,这次冲击可能并不能使所有的一瞬间恐龙灭绝,理由是现今的物种的祖先都度过了那个时代而存活了下来,至今发现的恐龙也有数百种,体型有大有小,有的大摇大摆不担心被捕食,有的也东躲西藏可能有助于抵抗天灾,有的长羽毛也适于它们抵抗寒冷,因此有科学家认为恐龙灭绝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可能几十年可能更长。
地球的气候始终不能好转,地球的生物构成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裸子植物不利于种子的保存,于是被子植物逐渐占据大陆,从食物链最低端改变了生物圈的能量摄取和传输模式,而被子植物在各种物质、元素方面和裸子植物是有差别的,恐龙生于温暖时代习惯吃裸子植物,在几十年间很难适应被子植物,因此有科学家提出了被子植物中毒说解释恐龙的灭绝。
其实动物的灭绝很多都是和吃有关,毕竟动物不像植物可以直接固定阳光的能量,食草动物必然逐水草而居,食肉动物只能跟在食草动物屁股后,食物链其中一环断裂,就可能发生某种生物的灭绝,生物不断地迁徙都是为一口吃的,以便能更好地维持种群的繁衍。像熊猫那样原本杂食后来以竹子为食物的动物并不多,侧面也说明历史上熊猫的适应性也是挺强的。
历史上很多遭遇人类的动物都没有好下场,猛犸象就是悲剧之一,它们体型庞大适应了寒冷的气候,起初在亚洲南部北部都有分布,后来随着气候的转变,草原植被逐渐向北迁移,草场的数量限制了猛犸象的数量,本身就造成了它们的生存危机,但生物的本能使然它们只能追逐草原的变迁,而人类则发挥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哪里有吃的就去哪,一种动物绝种了就吃另一种,猛犸象体型大产肉多,毛发长适合做皮衣,被人类大量捕猎,数量的减少又使猛犸象有近亲繁殖的风险,多种因素加起来导致猛犸象的灭绝。
动物的吃不是为了吃而吃,它们主要是为了繁衍,必须得自己先吃饱活着才能有繁衍的机会。另外,题主的问题有点歧义,“好”是多音字,四声“好”是喜好,纯粹地因为吃而灭绝的生物并不多,三声“好”是味道好的意思,因这个因素灭绝的物种可就多了,古往今来不知道多少动物因为好吃(或者迷信其功效)或者是因为人类粮食不足而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