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化这个人吊不吊?
人家都笑廖化:“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但是如果廖化真的是个庸才,谁会用他?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撒。退一步讲,当他从东吴逃回时候,刘备大喜,立马封为宜都太守,他真是庸才...
人家都笑廖化:“西蜀无大将,廖化为先锋”。但是如果廖化真的是个庸才,谁会用他?说明还是有一定能力的撒。退一步讲,当他从东吴逃回时候,刘备大喜,立马封为宜都太守,他真是庸才的话,能够把刘备哄的团团转,也很吊了撒
展开
13个回答
展开全部
廖化是三国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它所叹息的绝不是廖化的平庸与无能,而是在叹息——廖化这样的忠臣勇将已经是太少太少了……
知道廖化是从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的,历史从来都只是写史人眼里的历史,那个被妖魔化了的廖化,也许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史书上关于廖化的记载并不多。《三国志·廖化传》也只是做如是说:“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寥寥数语,似乎说明廖化就是个平庸之人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廖化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如同板凳队员一样,在精英们伤残之后,在瘸子里挑出来的将军?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不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关羽之败固然有他个人的悲剧因素,但是在廖化的人生中,关羽的光芒黯淡了,才能凸现出廖化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总不常有。
但是,廖化当时的情况却很糟糕——他被东吴俘虏了。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廖化为什么投降,但从后面发生的情况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其实历史上关羽投降也不象小说中说的“土山约三事”,而是无条件投降的,当然可能跟刘备的两个老婆有关)。不过此时的廖化却是“身在吴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刘备,在长达两年的岁月里矢志不渝。终于,廖化想出了一个难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诈死。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过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居然还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见廖化的机智过人)。廖化借此机会,在公元221年出发向刘备所在的益州赶去。临行前还要带着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一路上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不仅表现出与关羽所共有的“忠、义”精神,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传统美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两种“千里走单骑”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后世者缅怀颂扬,大书特书,被称为“关忠义”,而廖化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不仅如此,他还被说成是一个无能之辈,并送给他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所谓“造化弄人”,但却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实在是有些冤枉。
幸好除了历史上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记录着这曾经的艰难险阻。偶查到的一个关于“客家娘酒”的故事就可以追溯到廖化的这段感人经历。
“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他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在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看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试尝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据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发明,而是她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娘儿俩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了下来。“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诸葛总理列出了首发阵容,廖化又一次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这一次,廖化已经是将军了。当
六出祁山,总理大臣的智谋远虑不劳细说,反正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那里就叫穷兵黩武,到宋徽宗他儿子那里就叫还我河山了,到刘后主这里呢,,只怕跟司马懿辅佐的魏主是一样的感受,反正总理要做的事情,能说不吗?
六次北伐,蜀国的国力一点点衰减,而廖化的功劳也在一点点地增长,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S去,廖化终于有了可以璀璨的机会。事有凑巧,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机会和司马懿亲自对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廖化首发其冲,一顶花枪,直逼司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处大穴,眼看司马懿躲无可躲,那厮却轻轻一个转身,让廖化只刺中了头盔。虽然司马懿留得了性命,但终究还是让廖化取得了自己的头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还是取得了头功。
聪明人总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际自然应该退役或者去寻找更好的去处,更何况我们这位已经足够证明自己的年过花甲的廖化将军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顷之三遗矢矣“,退休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廖化居然选择了重披战袍,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然而,这一次出征却给廖化留下了永远的口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杰地灵,居然让一个古稀老人来做先锋跟随姜维二次革命,可见西蜀年轻一代的匮乏。然后蜀汉亡了。廖化“忧愤而死”。捎带说一句,他死时已是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跟那个霍去病的骠骑将军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在他死去的时刻,阿斗正在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编辑本段关于廖化的年龄
《三国演义》: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
首先,廖化在这里和184年的黄巾未必有什么关系。关羽过关斩将那个大背景是公元201年,这时廖化还是个少年.
说黄巾余部,裴元绍和周仓才是黄巾余部。还要注意这个“余”字,黄巾残存势力散落成草寇,以后打着他们的旗号招摇撞骗或继续革命的孩子们可能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也就是说,184年廖化也许刚刚出生,这样算来263年他七十多岁。蜀中是个产长寿人物的地方。蜀书中记载的文士中孟光九十余,来敏九十七。就是一般武将如果不是战死沙场,活个六七十岁也小事一桩,比如说邓芝。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是小说里的说法,曾经廖化是山贼,抢劫时,路遇关羽,大败,愿意投降关羽,关不收,2年后,再投,收为主簿蜀国强盛时期,一直陪同关羽镇守荆州,辘轳无为,后蜀国开始衰败,廖化开始带兵由于其2投关羽被拒,世人认为其无能,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说。但是这不符合事实,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包括姜维,张翼等等。“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一语指小将未成长,老将当先锋,是赞叹廖老将军的道德品质。后来从清代开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诠释为没有能人的意思,并广为流传。(但是这不是事实,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包括姜维,张翼,罗宪,费诗等等。所以看历史要两分法)
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它所叹息的绝不是廖化的平庸与无能,而是在叹息——廖化这样的忠臣勇将已经是太少太少了……
知道廖化是从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的,历史从来都只是写史人眼里的历史,那个被妖魔化了的廖化,也许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史书上关于廖化的记载并不多。《三国志·廖化传》也只是做如是说:“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寥寥数语,似乎说明廖化就是个平庸之人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廖化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如同板凳队员一样,在精英们伤残之后,在瘸子里挑出来的将军?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不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关羽之败固然有他个人的悲剧因素,但是在廖化的人生中,关羽的光芒黯淡了,才能凸现出廖化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总不常有。
但是,廖化当时的情况却很糟糕——他被东吴俘虏了。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廖化为什么投降,但从后面发生的情况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其实历史上关羽投降也不象小说中说的“土山约三事”,而是无条件投降的,当然可能跟刘备的两个老婆有关)。不过此时的廖化却是“身在吴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刘备,在长达两年的岁月里矢志不渝。终于,廖化想出了一个难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诈死。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过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居然还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见廖化的机智过人)。廖化借此机会,在公元221年出发向刘备所在的益州赶去。临行前还要带着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一路上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不仅表现出与关羽所共有的“忠、义”精神,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传统美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两种“千里走单骑”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后世者缅怀颂扬,大书特书,被称为“关忠义”,而廖化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不仅如此,他还被说成是一个无能之辈,并送给他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所谓“造化弄人”,但却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实在是有些冤枉。
幸好除了历史上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记录着这曾经的艰难险阻。偶查到的一个关于“客家娘酒”的故事就可以追溯到廖化的这段感人经历。
“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他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在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看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试尝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据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发明,而是她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娘儿俩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了下来。“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诸葛总理列出了首发阵容,廖化又一次横空出世,傲视群雄:“
前督部——镇北将军、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都亭侯魏延;
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张翼;
牙门将——裨将军王平;
后军领兵使——安汉将军、领建宁太守李恢,
副将——定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吕义;
兼管运粮左军领兵使——平北将军、陈仓侯马岱,
副将——飞卫将军廖化;“
这一次,廖化已经是将军了。当
六出祁山,总理大臣的智谋远虑不劳细说,反正同样的事情,在汉武帝那里就叫穷兵黩武,到宋徽宗他儿子那里就叫还我河山了,到刘后主这里呢,,只怕跟司马懿辅佐的魏主是一样的感受,反正总理要做的事情,能说不吗?
六次北伐,蜀国的国力一点点衰减,而廖化的功劳也在一点点地增长,同辈甚至晚辈一个个S去,廖化终于有了可以璀璨的机会。事有凑巧,第六次北伐的时候,廖化居然有机会和司马懿亲自对战,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廖化首发其冲,一顶花枪,直逼司马懿身上六六三十六处大穴,眼看司马懿躲无可躲,那厮却轻轻一个转身,让廖化只刺中了头盔。虽然司马懿留得了性命,但终究还是让廖化取得了自己的头盔,魏延“口出怨言”,廖化还是取得了头功。
聪明人总是要急流勇退,功成名就之际自然应该退役或者去寻找更好的去处,更何况我们这位已经足够证明自己的年过花甲的廖化将军呢?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以廉颇的英勇,到了暮年,也“顷之三遗矢矣“,退休实在是最好的选择。但是,廖化居然选择了重披战袍,先进性教育的成果就是好啊。
然而,这一次出征却给廖化留下了永远的口实:“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想想也是,以蜀中的人杰地灵,居然让一个古稀老人来做先锋跟随姜维二次革命,可见西蜀年轻一代的匮乏。然后蜀汉亡了。廖化“忧愤而死”。捎带说一句,他死时已是车骑将军,车骑将军,跟那个霍去病的骠骑将军是属于同一个级别的。在他死去的时刻,阿斗正在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也。”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编辑本段关于廖化的年龄
《三国演义》: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
首先,廖化在这里和184年的黄巾未必有什么关系。关羽过关斩将那个大背景是公元201年,这时廖化还是个少年.
说黄巾余部,裴元绍和周仓才是黄巾余部。还要注意这个“余”字,黄巾残存势力散落成草寇,以后打着他们的旗号招摇撞骗或继续革命的孩子们可能会延续相当一段时间。,也就是说,184年廖化也许刚刚出生,这样算来263年他七十多岁。蜀中是个产长寿人物的地方。蜀书中记载的文士中孟光九十余,来敏九十七。就是一般武将如果不是战死沙场,活个六七十岁也小事一桩,比如说邓芝。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
这是小说里的说法,曾经廖化是山贼,抢劫时,路遇关羽,大败,愿意投降关羽,关不收,2年后,再投,收为主簿蜀国强盛时期,一直陪同关羽镇守荆州,辘轳无为,后蜀国开始衰败,廖化开始带兵由于其2投关羽被拒,世人认为其无能,所以有“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一说。但是这不符合事实,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包括姜维,张翼等等。“蜀中无大将,廖化充先锋”一语指小将未成长,老将当先锋,是赞叹廖老将军的道德品质。后来从清代开始“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诠释为没有能人的意思,并广为流传。(但是这不是事实,蜀国后期还是有很多杰出的将领,包括姜维,张翼,罗宪,费诗等等。所以看历史要两分法)
专业吊具生产厂家
2024-03-06 广告
2024-03-06 广告
作为泰州市环浩吊装设备有限公司的工作人员,我认为吊梁的质量和性能对于我们的吊装工作至关重要。在选择吊梁时,我们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包括吊梁的材质、结构、承载能力、使用寿命以及价格等。经过对比和评估,我发现目前市场上有一款吊梁表现非常出色,它是...
点击进入详情页
本回答由专业吊具生产厂家提供
展开全部
廖化是三国中经历了魏、蜀、吴整个兴衰过程极少数人中的一个;
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它所叹息的绝不是廖化的平庸与无能,而是在叹息——廖化这样的忠臣勇将已经是太少太少了……
知道廖化是从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的,历史从来都只是写史人眼里的历史,那个被妖魔化了的廖化,也许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史书上关于廖化的记载并不多。《三国志·廖化传》也只是做如是说:“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寥寥数语,似乎说明廖化就是个平庸之人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廖化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如同板凳队员一样,在精英们伤残之后,在瘸子里挑出来的将军?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不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关羽之败固然有他个人的悲剧因素,但是在廖化的人生中,关羽的光芒黯淡了,才能凸现出廖化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总不常有。
但是,廖化当时的情况却很糟糕——他被东吴俘虏了。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廖化为什么投降,但从后面发生的情况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其实历史上关羽投降也不象小说中说的“土山约三事”,而是无条件投降的,当然可能跟刘备的两个老婆有关)。不过此时的廖化却是“身在吴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刘备,在长达两年的岁月里矢志不渝。终于,廖化想出了一个难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诈死。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过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居然还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见廖化的机智过人)。廖化借此机会,在公元221年出发向刘备所在的益州赶去。临行前还要带着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一路上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不仅表现出与关羽所共有的“忠、义”精神,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传统美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两种“千里走单骑”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后世者缅怀颂扬,大书特书,被称为“关忠义”,而廖化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不仅如此,他还被说成是一个无能之辈,并送给他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所谓“造化弄人”,但却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实在是有些冤枉。
幸好除了历史上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记录着这曾经的艰难险阻。偶查到的一个关于“客家娘酒”的故事就可以追溯到廖化的这段感人经历。
“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他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在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看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试尝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据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发明,而是她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娘儿俩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了下来。“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他对关羽、对刘备的感情发自内心,情真意切;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原来历史上的廖化作先锋和后世所谓“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有着非常大的差异。在蜀国亡国的前夕,就因为后主刘禅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派上战场,能说明蜀国没有什么人材吗?看来这个成语有点不妥。从廖化的年龄看,这还有点老骥伏枥的味道,和春秋战国时期的老将廉颇有相似的地方,是值得称赞的一件事情,“廖化作先锋”和“蜀中无大将“没有什么必然的联系。至于后世者常常以此来指责诸葛亮,看来是有点搞错方向了:如果说是因为廖化无能的话,从史料看,廖化还是有一定能力的,只不过没有姜维、夏侯霸那么出名;如果说是指廖化七十多岁还要被指派上阵杀敌,那和诸葛亮也没什么关系,这是刘禅的决定,这时候的诸葛亮已经死了29年了,而且这时候的廖化只是年老,却并非无能;如果说这是由于诸葛亮对蜀汉人才的培养不够,造成后来老廖化作先锋的话,更是有点牵强,又不是诸葛亮死后蜀汉就灭亡了,中间还隔着蒋琬、费祎等几代领导集体,单纯把责任都推到诸葛亮身上,有欠公允。以笔者看,象廖化这样的忠勇仁孝之士,又有领兵作战的经验,就算到了七十岁刘禅还会用他去作先锋,也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也没准还是这个忠臣孝子自己自告奋勇、主动请战的呢。“廖化作先锋”只是个案,不用联想的太多。
我想,能不能这样理解:它所叹息的绝不是廖化的平庸与无能,而是在叹息——廖化这样的忠臣勇将已经是太少太少了……
知道廖化是从那句:“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来的,历史从来都只是写史人眼里的历史,那个被妖魔化了的廖化,也许会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呢?
史书上关于廖化的记载并不多。《三国志·廖化传》也只是做如是说:“廖化字元俭,本名淳,襄阳人也。为前将军关羽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于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寥寥数语,似乎说明廖化就是个平庸之人了。那么,让我们来看看廖化的一生,是不是真的如同板凳队员一样,在精英们伤残之后,在瘸子里挑出来的将军?
廖化第一次出场是在第27回——美髯公千里走单骑,汉寿侯五关斩六将。关羽千里走单骑的故事,在历史上确有记载。《三国志;关羽传》中有明确记载:“及(关)羽杀颜良,曹公知其必去,重加赏赐。羽尽封其所赐,拜书告辞,而奔先主于袁军。”关羽走后,曹操的大部分手下都主张派兵追击,但被曹操拒绝。曹操当时说:“每个人的志向都不一样,各为其主,就不要难为关羽了。”得到了曹操的命令的部下也就放弃了追杀关羽的打算,关羽也得以非常安全的回到刘备身边,中途没有遇到丝毫的困难。罗嗦了这么多关羽的事情,一个是因为廖化就出场在这个时机,而另一个就是因为若干年后,廖化有了和关羽同样的侠义与胆色并存的千里逃奔,而廖化的逃奔,困难重重,是远在关羽之上的。
还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说比较妥当。关羽正在意气风发之中,“拜书告辞,封金挂印“,大度的曹操以黄金锦袍相赠,正是春风得意马蹄疾,可是一回头,居然不见了刘备的两个老婆!对刘备来说,老婆丢了应该没有任何感觉:“兄弟如手足,老婆如衣服“,这话就是打他刘皇叔那里流传下来的啊。所以呢,丢了两件衣服呢,自然不会影响手脚跟脑袋的感情的啦。可是关羽是个死心眼,我估计是因为关羽秉烛那段,如果缺乏刘夫人的证词,刘备也许不情愿去做无罪的推定。当然啦,这猜测是我猜测的啦,圣人能成其为圣人,自然在舆论上是一定会保持先进性滴~~~~打住,怎么又跑题了~
关羽找不到刘太太,自然是着急啊。重要的证人没了,我想换了谁都会着急。正在这时候,有人雪中送炭来了。这人便是廖化。
“云长心慌,纵马四下寻之。忽见山头一人,高叫:“关将军且住!”云长举目视之,只见一少年,黄巾锦衣,持枪跨马,马项下悬着首级一颗,引百余步卒,飞奔前来。公问曰:“汝何人也?”少年弃枪下马,拜伏于地。云长恐是诈,勒马持刀问曰:“壮士,愿通姓名。”答曰:“吾本襄阳人,姓廖,名化,字元俭。因世乱流落江湖,聚众五百余人,劫掠为生。恰才同伴杜远下山巡哨,误将两夫人劫掠上山。吾问从者,知是大汉刘皇叔夫人,且闻将军护送在此,吾即欲送下山来。杜远出言不逊,被某杀之。今献头与将军请罪。”关公曰:“二夫人何在?”化曰:“现在山中。”关公教急取下山。不移时,百余人簇拥车仗前来。关公下马停刀,叉手于车前问候曰:“二嫂受惊否?”二夫人曰:“若非廖将军保全,已被杜远所辱。”关公问左右曰:“廖化怎生救夫人?”左右曰:“杜远劫上山去,就要与廖化各分一人为妻。廖化问起根由,好生拜敬,杜远不从,已被廖化杀了。”关公听言,乃拜谢廖化。“
嫂子找回来了,关羽自然高兴,可是廖化接着就提出来要跟着关羽:“廖化欲以部下人送关公。关公寻思此人终是黄巾余党,未可作伴,乃谢却之。廖化又拜送金帛,关公亦不受。廖化拜别,自引人伴投山谷中去了。“
关羽居然一口回绝了廖化。其实换了我也一样会回绝的。谁当差出了差错也不乐意把清楚中间过场的人长期留在身边啊,刘备一定会问啊:这人你怎么认识的?关羽如果不乐意说谎就只好说啦:这人是帮我送回嫂子的。。
廖化跟着同去的梦想破裂,廖化第一次出场结束。
廖化第二次出场就到了第60回——张永年反难杨修,庞士元议取西蜀。诸葛亮刚把人周瑜气死,借了荆州就没打算还的刘备刚拐了孙权的妹妹,正是得意之时,人在得意的时候,往往容易露出尾巴,刘备也不例外,庞统来了就没好好接待人家。庞统是谁啊,凤雏先生啊,跟那个在茅草屋里让人三顾的卧龙先生是“南慕容北乔峰“并称滴,人家都说啦,这两人你得了一个就可以定天下。刘备同时拥有俩,却也最后只是偏安一隅。。。。。。
庞统好不容易才进入决策层,自然要有所建树,于是便提出来要西进四川,奠定刘皇叔万世的基业~“于是遂请孔明,同议起兵西行。孔明曰:“荆州重地,必须分兵守之。”玄德曰:“吾与庞士元、黄忠、魏延前往西川;军师可与关云长、张翼德、赵子龙守荆州。”。“刘备的安排很有意思。有了庞统这个高参,诸葛亮和他的手足都可以不用跟随。当然,也许这正是诸葛想要的,一山不容得二虎嘛。
偶们的刘皇叔西进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它奠定了刘皇叔领导西蜀人民继续革命的坚实基础,具有纪念意义的时刻廖化又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线,这一次干脆就是个龙套角色------“临行时,忽廖化引一军来降。玄德便教廖化辅佐云长以拒曹操。“
廖化这一次眼药上的及时。刘备正在用人之际,廖化居然来投,而且这一次很幸运,直接见到了最高统帅,所以能够留了下来。可惜,功亏一篑,谁知道为什么居然还是最终留在了关羽的身旁以拒曹操!
廖化福寿延年,现在只是开局好罢了。
庞统死了,参谋长这次自然要亲自出马了。于是廖化终于有了可以露脸的机会。“孔明遂与了印绶,令文官马良、伊籍、向朗、糜竺,武将糜芳、廖化、关平、周仓,一班儿辅佐云长,同守荆州。一面亲自统兵入川。“诸葛亮带着兵去打四川去了,留在荆州的将领是糜芳、廖化、关平、周仓。糜芳不用说了,那是刘皇叔的小舅子,关平、周仓呢,则是关羽的私人党羽,简直可以这样说,任凭有天大的功劳,估计也轮不上人微言轻的廖化吧。。。可怜的廖化,有了立功的机会也只能是为人作嫁吧?
幸好天道有公,刘皇叔成功荡平四川,论功行赏之际,居然没有忘记了这个叫廖化的小小人物。“诸葛亮为军师,关云长为荡寇将军、汉寿亭侯,张飞为征虏将军、西乡侯,赵云为镇远将军,黄忠为征西将军,魏延为扬武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孙乾、简雍、糜竺、糜芳、刘封、吴班、关平、周仓、廖化、马良、马谡、蒋琬、伊籍,及旧日荆襄一班文武官员,尽皆升赏.”
是骡子是马,只有到了战场上才能见分晓。不知道是不是跟走了上层路线有关系,反正是廖化从此开始频频亮相了。关羽本意还想继续把廖化当作秘密武器,在攻襄阳的时候,让糜芳做先锋,结果却不曾出师就失火烧毁许多了粮食和兵器,只好换成廖化当先锋。
廖化当先锋关羽仍不放心,他让关平作了副将。幸好廖化行事缜密,果然不负关羽所命,帮助关羽攻下了襄阳。
然而,人有旦夕祸福,正如关羽,也难免有走背运的时候,荆州失守,关羽败走麦城。危难之际见真情,危急之下,廖化主动请缨去上庸求救,忠肝义胆,苍天可鉴。
“关公即修书付廖化藏于身畔。饱食上马,开门出城。正遇吴将丁奉截往。被关平奋力冲杀,奉败走,廖化乘势杀出重围。投上庸去了。关平入城,坚守不出。“
刘封、孟达却不伸援手,让人齿冷之余,不禁为廖化所为而击节赞叹。“且说刘封、孟达自取上庸,太守申耽率众归降,因此汉中王加刘封为副将军,与孟达同守上庸。当日探知关公兵败,二人正议间,忽报廖化至。
封令请人问之。化曰:“关公兵败,现困于麦城,被围至急。蜀中援兵,不能旦夕即至。特命某突围而出,来此求救。望二将军速起上庸之兵,以救此危。倘稍迟延,公必陷矣。”封曰:“将军且歇,容某计议。”
化乃至馆驿安歇,专候发兵。刘封谓孟达曰:“叔父被困,如之奈何?”达曰:“东吴兵精将勇;且荆州九郡,俱已属彼,止有麦城,乃弹丸之地;又闻曹操亲督大军四五十万,屯于摩陂:量我等山城之众,安能敌得两家之强兵?不可轻敌。”封曰:“吾亦知之。奈关公是吾叔父,安忍坐视而不救乎?”达笑曰:“将军以关公为叔,恐关公未必以将军为侄也。某闻汉中王初嗣将军之时,关公即不悦。后汉中王登位之后,欲立后嗣,问于孔明,孔明曰:‘此家事也,问关、张可矣,’汉中王遂遣人至荆州问关公,关公以将军乃螟蛉之子,不可僭立,劝汉中王远置将军于上庸山城之地,以杜后患。此事人人知之,将军岂反不知耶?何今日犹沾沾以叔侄之义,而欲冒险轻动乎?”封曰:“君言虽是,但以何词却之?”达曰:“但言山城初附,民心未定,不敢造次兴兵,恐失所守。”封从其言。次日,请廖化至,言:“此山城初附之所,未能分兵相救。”化大惊,以头叩地曰:“若如此,则关公休矣!”达曰:“我今即往,一杯之水,安能救一车薪之火乎?将军速回,静候蜀兵至可也。”化大恸告求,刘封、孟达皆拂袖而入。廖化知事不谐,寻思须告汉中王求救,遂上马大骂出城,望成都而去。“
关羽之败固然有他个人的悲剧因素,但是在廖化的人生中,关羽的光芒黯淡了,才能凸现出廖化的才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总不常有。
但是,廖化当时的情况却很糟糕——他被东吴俘虏了。虽然史书上没有说明廖化为什么投降,但从后面发生的情况看,廖化的投降可能是不想自己的母亲受到伤害(其实历史上关羽投降也不象小说中说的“土山约三事”,而是无条件投降的,当然可能跟刘备的两个老婆有关)。不过此时的廖化却是“身在吴营心在汉”,一心想着刘备,在长达两年的岁月里矢志不渝。终于,廖化想出了一个难以令人想象的主意:诈死。最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最容易被人忽略的。经过廖化的精心准备和布置,居然还被大家相信了(由此可见廖化的机智过人)。廖化借此机会,在公元221年出发向刘备所在的益州赶去。临行前还要带着自己的母亲,母子二人“昼夜西行”,一路上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
比之于关羽的“千里走单骑”,廖化的“千里走单骑”不仅表现出与关羽所共有的“忠、义”精神,还多出了中华民族一向提倡的“孝”的传统美德。实在是难能可贵。
但是,两种“千里走单骑”到最后的结局却是完全不同的。关羽,因为这件事情被后世者缅怀颂扬,大书特书,被称为“关忠义”,而廖化就没有那么好运气了。虽为史料所载,却为后人所遗忘,不仅如此,他还被说成是一个无能之辈,并送给他一个“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成语。所谓“造化弄人”,但却偏偏落在了廖化的身上,实在是有些冤枉。
幸好除了历史上的记载之外,还有一些民间传说记录着这曾经的艰难险阻。偶查到的一个关于“客家娘酒”的故事就可以追溯到廖化的这段感人经历。
“话说廖化归属了吴国,想离开吴国回蜀国,却没机会,更何况还要带上老母亲。廖化在思念蜀国时,百无聊赖,于是将一些糯米用水浸透,接着,用甑锅蒸糯米,他一边烧火,一边自言自语:“焖死你!焖死你!”然后,他又将蒸好的糯米放入陶器中,并将畲族人采集的一二十种药材投入糯米中,用稻草包裹住陶器,他美其名曰:“服药、净身、草埋。”当时,廖化在捣鼓这些东西时,纯粹是用来打发时间,宣泄郁闷的心情。没想到,盛糯米的陶器闲置久了,廖化偶然想到打开看时,不仅没把糯米闷“臭”,反而飘来一阵醉人的酒香,“黄酒”由此诞生了。廖化大胆地试尝这种酒,结果发现味道好极了,那一刹那,他心中产生了逃离吴国的“美酒计”。后来,廖化将这种美酒和美酒的“处方”献给孙权,当然,醉翁之意不在酒,当廖化提出:“要携母亲回趟老家”时,喝得晕乎乎的孙权大手一挥:“立马放行!”于是,廖化连夜带着母亲往西行走,恰巧在路上碰到东征的刘备,随刘备回了蜀国。 据说,这种黄酒不是廖化自己发明,而是她母亲教他做出来的。不管怎么说,这种黄酒是廖化娘儿俩首次酿造的,于是,客家人称黄酒为“客家娘酒”,以示纪念,后来,这种称呼随着客家人南迁,沿用了下来。“
廖化再次出场的时候已经到了第91回,那时候刘备已经为人民革命事业奋斗完了终生,在白帝留下了遗嘱,说道:“革命尚未成功,汝辈尚需努力。“留了个刘禅给诸葛亮,诸葛亮自然要化悲痛为力量,开始北伐。这时候的廖化,已经过了不惑之年了。自古英雄出少年,如果英雄少年的时候失却了成功的机会,那么以后恐怕就更容易被人忽略了。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总而言之还是比较踏实的一个老同志!
廖化(大约公元184年?—公元264年,襄阳人,字元俭,本名淳,早年投靠刘备,曾经在关羽的手下作过主簿,一直跟随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被杀后,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廖化知道败局已定,为了将士不再无意义的阵亡,不得已便投降了东吴。后来,廖化做出了一个同关羽一样千里走单骑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于刘备,一心重回刘备身边,想出了诈死的计策,居然还计谋得逞,并骗过了所有的人,带上自己的母亲躲开吴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赶往益州,终于在秭归遇上了东征伐吴的先主刘备。刘备见到廖化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人到中年,跟随过诸葛亮伐魏,晚年又跟随姜维北伐中原。廖化,西蜀鲁肃、蜀中吕蒙,从士兵到将军,与黄忠、严颜并称蜀汉三大老将!
廖化(大约公元184年?—公元264年,襄阳人,字元俭,本名淳,早年投靠刘备,曾经在关羽的手下作过主簿,一直跟随关羽镇守荆州。关羽被杀后,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廖化知道败局已定,为了将士不再无意义的阵亡,不得已便投降了东吴。后来,廖化做出了一个同关羽一样千里走单骑的精彩故事:廖化忠心于刘备,一心重回刘备身边,想出了诈死的计策,居然还计谋得逞,并骗过了所有的人,带上自己的母亲躲开吴兵的追捕,日夜兼程,赶往益州,终于在秭归遇上了东征伐吴的先主刘备。刘备见到廖化后非常高兴。立刻任命廖化为宜都太守。人到中年,跟随过诸葛亮伐魏,晚年又跟随姜维北伐中原。廖化,西蜀鲁肃、蜀中吕蒙,从士兵到将军,与黄忠、严颜并称蜀汉三大老将!
本回答被提问者和网友采纳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比较吊。廖化虽然没多少个性,但是一个能够正确领会并执行上级领导意愿的将领,平生战绩平平,但也鲜有失败,可以说一个用的很顺手的人。而且他为臣忠心耿耿,洞察力不错,因而在后期当上了骠骑大将军这样的高官。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展开全部
一般吊吧。五虎将在的时候有自知之明,萤火不敢与皓月争光。在后西蜀时代,韬光养晦N久的他才作为老革命站出来放光彩。
已赞过
已踩过<
评论
收起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推荐律师服务:
若未解决您的问题,请您详细描述您的问题,通过百度律临进行免费专业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