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对老师的称谓有哪些?
关于老师的古代称谓有很多,广为熟知并且很好理解的有先生、师傅、师父、宗师等。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个比较少见的。
【夫子】“夫子”原是孔子学生对孔子的尊称,由于孔子在中国传统文化和教育行业的地位,夫子成为人们对老师的尊称。
【山长】“山长”出于《荆相近事》,是历代文人对隐于山间的老师的称谓。该词源于五代十国的著名教师蒋维东,他隐居衡山,学生很多,被尊称为“山长”,从此成为老师的一种尊称。到元代,各个路、州、府都设书院设山长,明清沿袭旧制,虽有一时被该为院长,但到清末还是叫山长,直到科举废止,书院改叫学校,山长才被停止使用。
【西席】也可以称为西宾,也是对教师的尊称。这个词有个典故:汉明帝刘庄在当太子时,曾拜桓荣为师,后来当了皇帝后,仍对恩师十分尊敬,经常到桓荣的太常府拜访并听他讲经。那时的礼仪是室内座次以靠西向东为尊。汉明帝虽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但是仍给老师安排坐西向东的位置,表达对老师的尊敬,此后,“西席”或“西宾”就成了对教师的尊称。
【教谕】“教谕”原是宋代的学官名。明清时期,县设“县儒学”,内设教谕一人,另设训导(辅助教谕的助手,相当于助教)数人。教谕多为进士,是由朝廷直接任命。
还有一种古代为辅弼帝王和教育皇室子弟的官员叫做“师保”,即担教育之责,又兼保护之职。清代龚自珍《抱小》:“小学者,子弟之学。学之以侍父兄师保之侧,以待父兄师保之顾问者也。”
除了以上几个少见的,还有学博、讲郎、师长等,不再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