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莲作为一种陋习为何会受到古人的喜欢,何时废除的?
所谓三寸金莲就是指古代女性的缠足习俗,按照古制,女子脚部三寸为金莲,四寸为银莲,大于四寸为铁莲。作为现代人的我们,如果带着研究的眼光去看待这种习俗可能不觉得有什么,可如果带着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这种习俗,那无疑是一种噩梦。
那么问题来了,古人为何对于这种恐怖的畸形习俗如此痴迷,以至于让它流传了近乎一千年?以下几点为昊童的个人见解,不喜勿喷,谢谢。
正文开始前先简单的介绍下缠足的起源和废除的时间。缠足起源于北宋初期,传闻是南唐皇帝李煜,因为喜爱观看女子在黄金铸成的微型莲花台上跳舞,所以暗示宫中女子用白布缠脚,如此一来既能在微型的莲花台上跳舞,还能让舞姿显得更加多姿多彩。
因为皇帝的喜好是会传染的,所以很快整个南唐就都兴起了一股缠脚的习俗。后来南唐被北宋灭亡,而北宋也没有禁止这种习俗,所以它顺利的流传到了后世。
缠足自兴起后一共被废除过两次,首次被废是在明末清初,当时清军入关后要求男子剃发女子放足。但后来因为剃发令搞得清朝头疼不已,所以便放缓了对禁止缠足习俗的管控,到了康熙七年,索性直接废除了这道旨意。
缠足第二次被废是1912年的民国时期,当时国父孙中山先生通电全国废除缠足,而且连发多道命令及政策来鼓励女子放足,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二十五岁以下,小足女子禁止上街,及向全国各地的小足女子征收小脚捐”这两项。经过孙中山先生及后面几代先辈的努力,大约在1950年左右,全国上下的缠足之风终于被彻底废弃。
缠足的理由一
从宋朝到明清,这期间大约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普通百姓深受传统习惯和各种理学的影响,所以将缠足看成了一种美,大约相当于我们今天的看胸与看脸。这里要提到,宋朝时期缠足只是小部分地区的习俗,并未发展至全国,大约到了明朝中后期,缠足才逐渐发展成为了全国性的风俗与习惯。
缠足的理由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缠足过后的女子走路会非常的不稳当,看起来就像是在凌波微步一样。而且缠足时间久了的女子走路是摇摇晃晃扭扭捏捏,如果旁边没有人或物来让她扶着,她甚至都不能远行。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样的走路方法让当时的男子多了一分遐想多了一分喜爱,因为这样的走路步伐哪怕是远远的望去都能激起男性的保护欲望,以及不能言明的其他想法,所以在男性的偏爱下,这样的习俗越传越广,越传越离谱(最早只是裹脚,后来才发展成了三寸金莲)。
喜欢缠足的理由三
三从四德相信大家都听过,不过这里的三从四德可不是现代的从不洗衣,从不做饭,从不拖地,得供着,得养着,得哄着,得忍着。而是古代的未嫁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在这三从四德以及女尊男卑的双重影响下,古代的女子根本没有随意抛头露面的习惯和资格。所以,为了将这样的习俗更好的保持下去,男子便支持女子缠足,因为缠足后的女子行动不便,只能待在家中,既然待在家中了,那么很多的可能便都被按死在了萌芽之中
关于缠足的起源,说法不一。
有说始于隋朝,有说始于唐朝,还有说始于五代。
有人甚至称夏、商时期的禹妻、妲己便是小脚。
但是此种说法有迷信因素,可信度不高
缠足始于隋,也源自民间传说。相传隋炀帝东游江都时,征选百名美女为其拉纤。一个名叫吴月娘的女子被选中。她痛恨炀帝暴虐,便让做铁匠的父亲打制了一把长三寸、宽一寸的莲瓣小刀,并用长布把刀裹在脚底下,同时也尽量把脚裹小。然后又在鞋底上刻了一朵莲花,走路时一步印出一朵漂亮的莲花。隋炀帝见后龙心大悦,召她近身,想玩赏她的小脚。吴月娘慢慢地解开裹脚布,突然抽出莲瓣刀向隋炀帝刺去。隋炀帝连忙闪过,但手臂已被刺伤。吴月娘见行刺不成,便投河自尽了。事后,隋炀帝下旨:日后选美,无论女子如何美丽,“裹足女子一律不选”。但民间女子为纪念月娘,便纷纷裹起脚来。至此,女子裹脚之风日盛。
缠足始于五代之说,则是源自南唐李后主的嫔妃娘,美丽多才,能歌善舞,李后主专门制作了高六尺的金莲,用珠宝绸带缨络装饰,命娘以帛缠足,使脚纤小屈上作新月状,再穿上素袜在莲花台上翩翩起舞,从而使舞姿更加优美。
而一些学者经研究指出,中国古代女子缠足兴起于北宋,五代以前中国女子是不缠足的。宋代诗人苏东坡曾专门做《菩萨蛮》一词,咏叹缠足。“涂香莫惜莲承步,长愁罗袜凌波去;只见舞回风,都无行处踪。偷立宫样稳,并立双跌困;纤妙说应难,须从掌上看。”这也可称之为中国诗词史上专咏缠足的第一首词。
应该看到,缠足诗的写作是以缠足习俗的出现为依存条件的,这说明,宋代确已出现缠足习俗。到南宋时,妇女缠足已比较多见,甚至南宋末年时,“小脚”已成为妇女的通称。但在南宋时代,妇女缠足还并不普及,缠足者主要限于上层社会,在社会观念上缠足尚未达到人人接受的地步。同时,缠足的风俗是由北方传到南方的,大约是在宋室南迁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