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降价都难卖的车,为什么突然在2021年开始大幅加价?
现在汽车市场越来越两极化有些车型即使价格降不下来,销量也很难保持。其他车型可以保持常年正常涨价,但消费者还是趋之若鹜。厂家的指导价是不指导,这在国内汽车市场并不新鲜。很多人甚至默认这是一种遵循价值规律的现象供大于求,价格自然下降;只有供过于求,才会加价。汉兰达、埃尔法、奔驰G级都是消费者心目中经典的加价车型。在原有终端上获得大幅折扣的宝马M3/M4和奥迪RS4/RS6在更换后开始涨价。在这个汽车技术、销售模式、消费观念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汽车涨价现象愈演愈烈。背后的原因是什么?谁在买这些高级汽车?消费者真的愿意以高于指导价的价格买车吗?
加价表面上是一种市场行为是供求关系的外化。在很多人眼里,厂家已经定了建议零售价,所以经销商根据实际销售和库存情况上下浮动是合理的。但其实经销商涨价的背后,往往是厂家和经销商共同努力的结果。如果在生产和出货上没有厂商的合作,在营销上构建了买涨不买跌的消费者心理暗示,那么一款车型仅靠经销商是不可能一直维持涨价的。劳力士绿水鬼和黑水鬼10年前打折促销。随着国民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拥有高端手表的需求越来越普遍。劳力士凭借其质量信誉、生产控制和洗脑营销实现了供求关系的逆转,进而提升了整体品牌的溢价。其中经销商仅扮演执行角色。
根本原因是制造商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这种不对称性在一些不可替代的模式中最容易建立,比如迈巴赫S级/GLS,比如雷克萨斯LM,在潜在目标消费者眼里,他们的指导价并不高,其他同档次同类型的替代品很少。即使终端涨价,也比宾利、劳斯莱斯等超级奢侈品牌车型便宜。所以消费者几乎默认了其终端的实际价格。宝马M、奥迪RS、奔驰AMG、丰田Supra等性能品牌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这群人只是对可能性能优越的电动车不感兴趣。无论是出于好感还是为了面子,这些模式都是无可替代的。如果厂家指导价合理,涨价是必然的。
渠道销售模式落后消费者需求不断增加,是汽车卖高价的土壤;厂商的盈利动机是激励涨价卖车;消费者的不理性是涨价卖车的催化剂。如果这三个环节都满足了,卖车的增长是可以培养的。任何一个环节断了,卖车的增加自然就消失了。因此产品硬实力、输出节奏控制、强大的消费认知和营销构建的口碑、合理的引导价格,是一个正常的加价模式不可或缺的要素。能正常加价的车都是高价车,买家都是先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然而,富裕阶层对汽车消费的追求已经超越了汽车旅行工具的功能,而是具有更多的象征性文化消费意义。换句话说,汽车消费仍然是富裕阶层构建社会认同的重要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