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孔子和道家老子的思想是一样的吗?你怎么看?
几千年来,孔子以积极有为的治世之学在人们心中落地生根,而老子则以“无为而治”的超脱观念,吸引无数华夏儿女。
两派学说千年以来,有人说是互相较量,有人说是互相成就,传承至今,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难以超越的经典,那么孔子和老子的思想是对立的吗?二人背后的学派到底是殊途同归,还是背道而驰呢?颜小二的认为是前者。
在颜小二心里,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虽有看上去“对立”的地方,但是二学派理论的出发点都是一样的。因为二学派看待同一事物的角度不一样,以至于二学派看上去是对立,实则是互补甚至是相同相通。
下面,我将从儒家、道家思想的“出发点”入手,通过儒家“仁者爱人”和道家“天地不仁”两个看似对立的观点和大家论证一下儒道到底是统一的,还是对立的,希望可以给各位带来一些思考和启发。
1、儒家学派理论思想的“出发点”:人类社会秩序
儒家孔子的中庸之道、孟子的浩然之气,以其积极有为的“治国齐家平天下”的君子精神而受到古今中外无数人的追捧,于此,儒家的服务对象,可以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团体中的百姓,也可以是为了维系社会稳定、有序管理百姓的古代掌权者,但是在颜小二心中都不算太精准的答案,在颜小二心中,儒家思想其实是为“人类的秩序社会”服务的。
儒家孔孟留下了很多传世经典理论,里面有教人如何温良恭俭让,有教人如何修身养性成为君子的,也有教掌权者如何变得贤与能的。其实这些举动的背后,都是在为古代社会秩序的稳定打基础。
一言以概之,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其理论观点的出发点不是为了某一类人的利益,而是为了整个社会的有序运行,它的服务对象其实是“人类社会的秩序”。
2、道家思想观点的“出发点”:人类内心的秩序
而道家的气质则与儒家有些不同,道家有“潜”和“隐”的气质,他们似乎不言朝堂却“胜言朝堂”,这是道家的高明之处,也是道家最容易被误解的地方。
道家老子讲“无为而无不为”,又讲“道法自然”,有不少朋友将老子的“无为”与“自然”观点简单与数量关系上的“零”划等号,其实不是这样。
道家的“无为”是相较于“妄为”而言,“自然”是相较于“过度”来讲的。
道家的“无为”不是遁入山林,而是在合适的时候做合适的事情,并非出于自己的私欲去行事,这种内涵就与孔子周游列国“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内核是一样的。道家的“无为”是“功利的为”的对立面。
而所谓的“自然”,其实便是与“过度”所对应。儒家孔子讲“无可无不可”的中庸,道家老子也讲“反者道之动”的物极必反,其实都是在说一个“度”。也就是说,就到道家视角来看,消极避世是一种“过度”,过于功利也是一种“过度”,前者会让人形同枯槁,后者则会让人成为欲望奴隶,都是道家老子所不提倡的。
因此,我们不难看出,道家老子的服务对象不像儒家孔子那样客观,也没有那么接地气,道家老子会更抽象和本质一些,它的许多观点是从“心”开始的,是从我们认识世界层面的意识开始的,它针对的是我们内心的秩序。
当我们真正懂得“道法自然”的“无为奥妙”,即便身处满是诱惑名利场又如何?心不动,则坐怀不乱,继而井然有序。
3、儒家的“仁”与道家的“不仁”
有了上面的铺垫,我们再来理解儒家的“仁”与道家“不仁”这一对看似对立实则统一的观念,就轻松许多了。
儒家说“仁”,从孔子起,就已经成为十分经典的观念了,“仁”有丰富的内涵,但也不妨碍我们进行具体讨论,就某一个层面来说,孔子曾回答,“仁者爱人”,这便是告诉我们,仁在人身上的一个体现是“爱人”。如何爱?能够推己及人、将心比心。
因为可以将心比心,所以能够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情”,继而能理解别人的忧伤、快乐;因为明白自己趋利避害的本性,继而也能推己及人明白别人面对一件事情时的心态,这种时候我们往往会显得比较大度、豁达、和蔼、谦逊、包容、友爱。
其实,说得更透彻一些,儒家孔子所说的仁者爱人,克服的是一个“私”字,因为能够做到“不自私”,所以才能推己及人去理解他人。
而道家也提出过“不仁”,道家的“不仁”其实比儒家的“仁”,对人的要求会更根本或者说更“严格”一些。
在道家看来,一个真正和“仁”融合在一起的存在,是没有“不仁”与“仁”这个概念的区分的,所以才有道家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即天地对待祭祀用的草编织的狗,并没有“偏爱”,不会因为它是祭品就让它少淋一点雨,或多晒一些太阳,万物对于“天地”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才是“不仁之仁”的最高境界。
也就是说,在道家的思想观念里面,“仁”近乎与生俱来,不需要我们刻意去克制自己身上存在的与“仁”所对立的脾性或秉性,因为这些“脾性”本来就不存在。其实,道家之“不仁”是儒家“仁者爱人”的进阶版,而道家之“不仁”其实是儒家之“仁”的理想状态。
4、儒道二家不仅不对立,而且学说本质有殊途同归之妙
也就是说,在颜小二看来,儒家与道家,看似一个积极,一个无为,一个讲“仁”一个讲“不仁”,其实二家的区别更多在于:一个是为“人类社会秩序”服务,一个是为“人的内心秩序”服务,追根究底,其实都是为了“提高生命质量”,二者的差距,更多是议论层面或角度差距而已。
同时,不仅儒家、道家是这样,曾在我国历史上名噪一时的诸子百家,只要大家留心去看去想,就会发现,这些学说虽然百花齐放,但是都是为了“人类社会秩序稳定”、“让人们生活变得更好”而发散展开的,只是不同学说展开议论的角度、层面不一样,以至于各具特色,比如墨家、法家等等。当然,以上也是颜小二的一些思考,大家可以当个参考,期待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注:本文为颜小二述哲文原创且独家发布,搬运、抄袭等任何侵权行为,发现必究。文中图片来自网络,部分素材来自网络,侵删(两周内),喜欢请点赞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