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司马懿为何不敢反曹叡?
由于当时的曹叡对司马懿有戒心,并且曹叡多疑。他担心司马懿会勾结朝中势力反抗曹氏的统治,因此,司马懿只能在曹叡面前表现得十分低调,多次向曹叡表示自己并没有野心。
彼时的曹叡掌握重要的兵权,并且朝中绝大部分势力都甘愿辅佐曹氏。因此,司马懿不敢轻举妄动,也不敢反抗曹叡。而曹叡之所以用司马懿,是想让他帮忙稳固曹氏的江山。
扩展资料:
曹氏家族个个都多疑,遗传到曹叡这里,也并不意外。曹操是曹睿的祖父,曹叡从小耳濡目染,养成了像曹操一样多疑的性格。而为了使得曹氏家族能够完全掌权,没有任何潜在威胁,曹叡对司马懿并不信任。即使在其去世之后,曹叡也在临死之前给司马懿留下了曹爽,让曹与司马懿对抗。
由此可见,曹叡自始至终对司马懿都不放心。但是曹叡在前期懂得利用司马懿的才华,他想让司马懿鞠躬尽瘁,帮助曹氏稳固江山,同时要让曹氏家族的统治一直绵延下去。司马懿懂得曹叡并不信任自己,而为了不被曹叡除掉,司马懿一方面尽可能忠心的帮助曹叡排兵布阵,体现出个人非凡的能力。
曹叡处事沉着、刚毅,明识善断,在位期间成功化解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也算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帝王。司马懿也就是在曹叡执政期间,开始真正进入权利的中心。
不过,国家大权仍然牢牢掌握在曹叡手中。此时的司马懿,还是没有篡魏之心。虽然手握大权,但这权利是曹叡赋予的,只要他不开心,分分钟可以将其收回。而司马懿的表现也是一如既往的兢兢业业,这也让曹叡对其信赖有加,绝不可能去杀他。
而且曹叡还用诸葛亮来拴住了司马懿的心。曹叡的说服相当见功力。他不但用忠诚报主的诸葛亮做标签,还搬出了历史上同样被视为忠诚化身的伊尹、周公做标签,以此来给司马懿一个强化的示范作用,让司马懿必须按照这几个典型的“拟人化标签”的价值内涵行事,不得逾越。
扩展资料: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
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曹叡在位期间指挥曹真、司马懿等人成功防御了吴、蜀的多次攻伐,并且平定鲜卑,攻灭公孙渊,设置律博士制度,重视狱讼审理,与尚书陈群等人制《魏律》十八篇。
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葬于高平陵。曹叡能诗文,与曹操、曹丕并称魏氏“三祖”,原有集,已散佚,后人辑有其散文二卷、乐府诗十余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