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孙策,周瑜,吕蒙,陆逊,太史慈加上东吴十二虎臣武功如何排名?
看过三国演义的大多知道东吴有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四大都督,这主要归功于演义的影响。
在陈寿著《三国志》中,翻阅四人的传记,“大都督”的称呼仅在陆逊传被提及过。
除陆逊外,被提及担任吴国大都督在正史中仅能找到三人:全琮、施绩、朱异。也有人将担任过大督这一职位的朱然、吕蒙这二人也视为大都督,然而从狭义说,“大督”与“大都督”实际在概念上是不同的,不能一并混淆。
但我们也知道,不管史书怎么写,官位怎么给,大家心目中的四大都督始终是周、鲁、吕、陆四大都督。他们皆是孙权的心腹近臣和孙吴政权的股肱之臣,先后为孙吴政权的建立立下了功勋大业。
周瑜,字公瑾,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
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208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
《三国演义》中”三气周瑜“的故事人尽皆知,但在历史上,两人实际并无过节,也无正面交锋,只是为了衬托诸葛亮,贬低了周瑜。历史中真实的周瑜“性度恢廓,大率得人”,“雄烈,胆略过人”,“建独断之明,出众人之表,实奇才也”“雅量高致,非言辞所间”。在其它三国的史料中,也没有任何有关周瑜“量窄”的记载。
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历代对周瑜评价也较高,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鲁肃,字子敬。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
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吕蒙,字子明,少年时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孙权统事后,吕蒙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从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进占荆州南部三郡,并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掩护孙权逃生。在濡须数御魏军。鲁肃去世后,吕蒙代守陆口。吕子明白衣渡江,袭取荆州西部三郡,彻底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实现了“全据长江”的宿愿。
219年年末,因病去世,享年四十二岁。
吕蒙早年果敢有胆,后来折节读书,识见精博,渐能克己让人,有国士之风。他孝顺母亲,举国皆知,鲁肃、甘宁皆敬拜其母,因为他们都佩服吕蒙。他义结同僚,助徐顾等抚育孤儿,又宏量不计较与蔡遗、甘宁间的私怨,反而在主上之前替其作美言。他于军务倥偬之际,仍勤於修学读书,并致诸实用,俾成一代名将之资。
陆逊,字伯言,跟随孙权四十余年,统领吴国军政二十余年。其为人深谋远虑,忠诚耿直。一生出将入相,被赞为”社稷之臣“。
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之战中火烧连营击败刘备。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孙和、孙霸二宫之争时卷入孙权父子相争中,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
陆逊的军事才能主要表现在他善于忍辱负重,不计较当前得失。巧夺荆州一战,利用关羽骄傲自大的弱点,以卑下的言辞写信吹捧关羽。使关羽完全丧失警惕,专注于樊城之战。而夷陵之战中,作为吴军主帅的陆逊统观两军主客观态势,确定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后发制人,相机破敌的战略。刘备十万之众来势凶猛。陆逊则主动放弃大片土地和战略要地,把五、六百里的山区让给蜀军,不顾手下的非议,静待时机。待蜀军锐气顿减之时,陆逊巧用火攻大获胜利。从指挥艺术上说,作为一军之帅,陆逊的确是善于审时度势,做到了知己知彼,能准确捕捉战机,出奇制胜。大获全胜后,又适时停止追击,使曹魏无隙可乘,战略全局运筹周密,堪称用兵奇略。
太史慈为何进不了十二虎臣传?说十二虎臣之前先说一下太史慈,经常见有人问这个问题,太史慈为何进不了十二虎臣传?这个应该是没有看过《三国志》才会问这个问题。
太史慈,字子义,弓马熟练,箭法精良。曾为救孔融而单骑突围向刘备求援。原为刘繇部下,后被孙策收降,自此太史慈为孙氏大将,助其扫荡江东。孙权统事后,因太史慈能制刘磐[pán],便将管理南方的要务委托给他。
206年,太史慈逝世,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三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太史慈在大多人眼里,和程普黄盖差不多,都是东吴的将领。仔细看《三国志》才会知道,太史慈传,出自《三国志·吴书·太史慈传》(卷四十九 吴书四 刘繇太史慈士燮传第四),他和刘繇、士燮两个割据诸侯同传。刘繇和士燮都是一方诸侯,太史慈则是曾经当过刘繇的部下,在刘繇死后,也是太史慈收拢了刘繇的部下。而三国志中的吴书不是写东吴的历史,而是吴地的历史。既然是吴地的历史,就要先写吴地的几个主要诸侯。孙家父子排在最前面,然后是刘繇太史慈他们。
太史慈是作为一方诸侯列传的,他的传记结束后才轮到吴国的妃嫔、宗室、高级文官、都督,再往后才是十二虎将。
大家以为把太史慈放虎臣传抬高了身份,其实恰恰相反,如果把太史慈放在虎将目录里面,反而是降低了太史慈的身份。太史慈的身份是远远高于十二虎臣的。
十二虎臣东吴帐下虽然没有蜀国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却也有着自己的虎将,那就是江表十二虎臣。按照正史《三国志》为其列传的顺序依次是:程普、黄盖、韩当、蒋钦、周泰、陈武、董袭、甘宁、凌统、徐盛、潘璋、丁奉。这些将军为孙吴基业的开辟南征北战,立下了赫赫功勋。他们虽然名字并列,但是出现年代却迥异。年纪最轻的丁奉出现在后三国时代,而最为年长的程普、黄盖却是孙坚的旧部。
荡寇将军程普
程普,字德谋。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君主。曾跟随孙坚讨伐黄巾起义军,继而参加讨伐董卓的战斗,斩华雄、破吕布。孙坚死后,又助孙策平定江东。孙策曾作战不利,程普将孙策救出重围。在孙策死后,他与张昭等人共同辅佐孙权,并讨伐江东境内的山贼,功勋卓著。赤壁之战与周瑜分任左右都督打败曹操,之后大破曹仁于南郡。程普在东吴诸将中年岁最长,被人们尊称为“程公”,在“江表之虎臣”中位列第一位。
偏将军、武陵太守黄盖
黄盖,字公覆,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任。早年为郡吏,后追随孙坚走南闯北。赤壁之战时,黄盖前往曹营诈降,并趁机以火攻大破曹操的军队,是赤壁之战主要功臣之一。赤壁之战后,武陵发生蛮族叛乱,进攻城邑,黄盖运用战术,斩杀数百人,并斩杀其领袖,平定所有的乱事。
石城侯韩当
韩当,字义公,长于弓箭、骑术并且膂力过人。历仕孙坚、孙策、孙权三代,随从其征伐四方,数次冒险犯难,攻陷敌人、擒拿俘虏。对江东基业的逐渐稳固和吴国的建立有着重要影响。
右护军蒋钦
蒋钦字公奕,早年随孙策平定丹阳、吴郡、会稽和豫章四郡。平盗贼,迁西部都尉。讨会稽贼吕合、秦狼等,徙讨越中郎将。又与贺齐并力讨平黟贼。从征合肥,因功迁荡寇将军,领濡须督。后召还都拜右护军,典领辞讼。蒋钦贵守约,性豁达。219年,孙权讨伐关羽,蒋钦率领水军入沔水。回军途中病逝。
陵阳侯周泰
周泰,字幼平,孙策平定江东时随孙策左右,从征刘繇、严白虎、王朗等人,数有战功。后来,孙权爱其为人,向孙策请求让周泰跟随自己。周泰多次于战乱当中保护孙权的安危,身上受的伤多达几十处,就像在皮肤上雕画一样。吴将朱然、徐盛等因此对其拜服。从征黄祖,在赤壁之战抵御曹操,皆有战功。后来,孙权为了表彰周泰为了东吴出生入死的功绩,而赐给他青罗伞盖,使他留督濡须。
偏将军陈武
陈武,字子烈,年轻时仪表堂堂,跟随孙策征战江东。孙策死后,拥立孙权,督五校。由于陈武仁厚好施,故受到上至孙权,下至乡里的敬爱。陈武又屡建战功,每战皆所向无前,封为偏将军。215年的合肥之战,张辽突袭东吴军队,陈武奋命战死。
偏将军董袭
董袭,字元代,身高八尺,武力过人。曾随孙策讨伐山阴贼黄龙罗、周勃,董袭亲自斩下黄龙罗、周勃二人首级。199年,董袭跟随孙策攻打皖,在寻阳征讨刘勋,到江夏讨伐黄祖。孙权登位后,平定鄱阳贼彭虎等人叛乱,西讨黄祖居功至伟。曹操攻濡须口时,董袭跟随孙权抵御。孙权派董袭率领五艘楼船到濡须口。至夜深时,暴风狂袭,五艘楼船都要倾覆,董袭死守在船上,最终溺死。
西陵太守,折冲将军甘宁
甘宁,字兴霸,少有气力,好游侠,组成渠师抢夺船只财物,人称锦帆贼。青年时停止抢劫,熟读诸子。后历仕于刘表和黄祖麾下,未受重用。208年,甘宁率部投奔孙权,开始建功立业。曾经力劝孙权攻破黄祖占据楚关,随周瑜攻曹仁夺取夷陵,随鲁肃镇益阳对峙关羽,随孙权攻皖城擒获朱光。率百余人夜袭曹营,斩得数十首级而回。在逍遥津之战,他保护孙权蹴马趋津,死里逃生。孙权曾说:“孟德有张辽,孤有甘兴霸,足相敌也”。吕蒙曾说:“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
甘宁性情意躁,易于激动,发怒时动辄要打人甚至杀人,而且有时不完全听孙权的命令。但他勇敢坚毅,豪爽开朗,足智多谋,器重人才,轻财好施,关心部属,士兵乐于从命。孙权善于用人,“不求备于一人”,能“忘其短而用其长”。在孙权手下,甘宁发扬了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成为三国时代有名的“斗将”。
偏将军凌统
凌统,字公绩,少有盛名。208年,孙权再次攻打江夏,凌统部队为先锋,斩敌将张硕,破其水军,吴军最终得以斩黄祖,大胜而还。之后,随周瑜在乌林大败曹操,攻打曹仁所在的江陵,使曹仁退走。又随吕蒙取长沙、零陵、桂阳三郡,任右部督。从益阳回来后,跟随孙权攻打合肥。孙权未能攻下合肥而撤军。撤军时,前部军队已经出发,魏将张辽等突然出现在津北,包围孙权。凌统率亲近士兵三百冲入敌围,护卫孙权突围而出。凌统回身再战,左右士兵全部战死,凌统也身受重伤,依然亲自斩杀数十敌兵。直到孙权彻底安全后才退还。
凌统在军旅中亲贤礼士,轻财重义,有国士之风。217年,受命去接纳山中之人,一路上很受敬仰和欢迎,得精兵万余人。事毕病卒。
建武将军、安东将军,任庐江太守徐盛
徐盛,字文向,早年徐盛抗击黄祖,因功升为中郎将。在濡须浴血奋战。刘备伐吴时,徐盛跟随陆逊攻下蜀军多处屯营;曹休伐吴时,徐盛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以少抗多,成功防御。后来,曹丕大举攻吴,吴国依徐盛的建议在建业外围筑上围墙,曹丕中疑城之计而退走。
溧阳侯潘璋
潘璋,字文珪,年轻时家贫,跟随孙权后得到其赏识,加上其作战勇猛,不断升迁,其一生为孙权东征西讨,在合肥之战、追擒关羽、夷陵之战、江陵保卫战中多次立下战功。但其为人奢侈贪财。经常设立军市,又劫杀将士以获得财物,但孙权念其有功未予深究。
吕蒙偷袭荆州后,关羽自麦城逃走,潘璋与朱然一同率部拦截关羽,他部下的马忠生擒关羽及其子关平等人。
安丰侯丁奉
丁奉,字承渊。丁奉年少时以骁勇为一员虎将,经常奋勇杀敌,屡立功勋,252年的东兴之战中,雪中持短兵,大破魏军前营。吴景帝孙休在位时,丁奉计除权臣孙綝,官拜大将军、徐州牧,开始掌握吴国军政大权。后又扶立乌程侯孙皓为帝,升为右大司马、左军师。
吴国最后的名将陆抗,字幼节,陆逊次子。
孙亮、孙休在位时,陆抗先后参与过对曹魏的几次军事行动,因功授予征北将军、镇军将军。264年,孙吴末代皇帝孙皓即位,升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领益州牧。西陵之战,使陆抗一战成名。
孙皓在位,残暴不仁,重用宦官,导致朝政混乱,民不堪命。陆抗虽多次劝谏,但均不被采纳。陆抗无奈,只好尽忠职守,保守边境安全。
陆抗临终前,劝谏孙皓重视边境防御,仍不被采纳。280年,西晋灭吴。其军事谋划,一如陆抗所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