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1、东北平原与内蒙古高原分界线;
2、地势第二阶梯与第三阶梯分界线;
3、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4、温带季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分界限;
5、种植业与畜牧业分界线;
6、400毫米等降水线;
7、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
8、半湿润区和半干早区的分界线;
9、森林草原景观和草原景观的分界线。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山脉北起黑龙江省漠河市北部黑龙江畔,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东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标介于北纬43°至北纬53°30′,东经117°20′至东经126°之间,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由中低山组成的山脉。
总面积32.72万平方公里(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境内约24万平方公里,黑龙江省境内8.48万平方公里)。大兴安岭原始森林茂密,是中国重要的林业基地之一,主要树木有兴安落叶松、樟子松、红皮云杉、白桦、蒙古栎、山杨等。
大兴安岭平均海拔1,200~1,300米,最高峰达2,035米。山脉北段较宽,达306公里,南段仅宽97公里。形成于侏罗纪造山运动时期。东坡较陡,西坡则向蒙古高原和缓倾斜,海拔790~1,000米。大兴安岭大部为火成岩,地形平滑,山顶浑圆,山坡较平缓。山脉东坡被嫩江及松花江的许多支流切割。
范围与主峰
大兴安岭北起黑龙江与额尔古纳河,南至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以洮儿河为界分为南、北两段。北段长770km,是以兴安落叶松占优势的寒温带针叶林地区。南段又称苏克斜鲁山,长约600km,为中等山地,森林草原植被占优势。
大兴安岭的地理意义
大兴安岭是兴安岭的西部组成部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黑龙江省西北部,是中国保存较完好、面积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内蒙古高原与松辽平原的分水岭。
大兴安岭山脉北起黑龙江省漠河市北部黑龙江畔,南至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全长1400多公里,均宽约200公里,是由中低山组成的山脉。
大兴安岭地处寒温带气候带,天气寒冷, 无霜期短等气候特点,决定了野生动植物资源分布区狭窄、种类少、种群数量多,在全国来看,具有很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
大兴安岭古称大鲜卑山,是中华古文明发祥地之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大兴安岭中的“兴安”系满语,意为“极寒处”,因气候寒冷而得名。大兴安岭山脉位于我国东北部,主体跨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2个省级行政区、5个地级行政区。东北起自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漠河市北部黑龙江主河道南岸,西南止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北部西拉木伦河上游谷地,呈东北西南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