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汉灭亡为何会灭亡?为什么说诸葛亮是造成蜀汉人才凋零的原因?
蜀汉灭亡为何会灭亡?为什么说诸葛亮是造成蜀汉人才凋零的原因?
在三国时期,蜀汉在夷陵之战后,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刘备在去世前,在白帝城托孤诸葛亮。诸葛亮在接手蜀汉政权后,励精图治,马上就稳定了蜀汉的局势。他对里发展经济,前去镇压叛变,对外结盟孙权,向曹军启动北伐战争。一时间,在诸葛亮的整治下,蜀汉生机勃勃。蜀汉却成为了三国中最开始灭亡的国家。蜀汉在灭亡时,连像样的人才都没有几个,这一切到底是怎么造成的呢?
一、军政人才的匮乏,是蜀汉灭亡的重要原因
在三国末期,蜀汉的局势日益错乱。当时的吴国特使薛珝对蜀汉的情况形容是,“主暗而不知其过,臣下安身而求免罪,入其朝不闻正言,经其野民皆菜式。”却说蜀汉朝臣好似房子被焚时,仍然住着屋梁上的鸟雀,“鸟雀逸然不知道祸之将及”。我们都知道,蜀汉在诸葛亮治理的阶段,尽管年年北伐战争,但是依旧是道不拾遗,繁荣富强。但是诸葛亮只是过世三十年,蜀汉就变成了那样一副模样。
更为严重的是,蜀军的战斗力还在日益降低。姜维在把握兵权后,对曹军持续发动了数次北伐战争。但是尽管获得了一定的胜利,却若得未得,在后期在我看来连一次胜战也打不了。蜀军最大的问题,还在于它领兵名将上。由于没有能够堪当重任的名将,只有启用旧将廖化出任先峰。虽然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这话对旧将是一种赞扬,可也暴露出蜀军的尴尬。
在蜀汉灭亡的时候,这种情况曝露得更加突出。在姜维驻防剑阁,遮挡钟会的魏军主力的情况下,邓艾带领三万魏军偷渡阴平,偷袭成都市。邓艾的此次行为,彻底是一种国防上的探险。当邓艾从阳平小路抵达江油的时候,蜀军名将马邈不战而降,为邓艾开启了涉足的大门。
在邓艾和蜀汉增援最后决战中,蜀军将最后军力所有交到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想让他可以扭转局势。我们可以看到,这支蜀军的战斗力还是挺优秀的。在绵竹之战的时候,这支部队在开始的时候顶住了魏军的进攻。连魏军的猛将师纂、邓忠都因为战斗落败,回家对邓艾说蜀军未可击。只是在邓艾以斩头为威胁的限令下能攻破了蜀军。
那样,有这样战斗力的部队,反被邓艾的不远万里、兵少力疲的魏军击败,主要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归根结底,或是名将的能力上。在这里支蜀军内,集中化了大批以往老一辈名将的子女,她们大多都壮烈牺牲,为蜀汉流干了最后一滴血。
但是,在战斗环节中,这群人里只有黄权的儿子黄崇给出了一条正确的提议,让诸葛瞻带领蜀军赶紧涉足,把邓艾的军队断开在山险地区,不如他进到平原区。可就是这唯一的正确的提议,诸葛瞻也没有采取,促使蜀军遭到绵竹之战的大败,蜀汉以致于灭亡。
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当初蜀军内会有一位名将,水平就算做到法正一半,邓艾和他的部队将死无葬身之地。但是,当时的蜀汉人才凋零,没有一个可以拯救蜀汉运势的人,大伙儿只有眼睁睁的看着蜀汉灭亡。
二、诸葛亮的人才政策,是造成蜀汉人才凋零的主要原因
而蜀汉出现这种人才凋零的局面,和诸葛亮拥有直接的关系。正是在他整治蜀汉的时期,对人才的选拔、培育方法,为蜀汉后来这种局面埋下了安全隐患。
1.诸葛亮对于人才的选拔标准过于严苛
诸葛亮对于优秀人才,过于高度重视品行的高尚,而忽视才能的胜负。这表现在他对人才的求全责备上。诸葛亮对于蜀汉的人员都独具慧眼,有很多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眼里都能够看到她们的缺点,而诸葛亮也因为他们的缺陷但对她们另眼看待。
例如魏延是蜀汉那时候首屈一指的名将,智勇双全,但是诸葛亮认为他狂躁急于求成,对他的使用严格管教。这使得魏延这种出色名将,只有一天到晚抱怨自己的才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
而刘封是蜀汉年轻一代名将中的佼佼者,只因为诸葛亮认为他刚猛难制,怕未来刘蝉没法牵制他,就借着刘封打败战,遗失上庸的机会,劝刘备处决了她。
廖立是与庞统齐名的贤能,只因为对自己的岗位工资待遇不满意,发发牢骚,却被诸葛亮夺走官衔,放逐到人迹罕至人迹的汶山,一辈子再也没可以启用。
更不要说被刘备托孤的李严,因为对诸葛亮独断专行不满意,要想拿回自身托孤后的“统东西方国防”的权力,又被诸葛亮贬为普通,放逐到梓潼。
这种才华出众的人士,稳居上位,尚不可以保全自己的职位,何况这些比不上她们的人。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便是一方面诸葛亮的朝廷急需人才,但是另一方面大量的是才可以的人由于品性有亏,不进诸葛亮的见心,或被弃之无需,或被操纵使用。长久以往,诸葛亮给蜀汉留下来的大臣都是一些品性慎思笃行,但是能力不够的人。
2.诸葛亮对于人才的使用,也有着驾驭不得法的缺点
这表现为诸葛亮对人才的使用上,经常会出现错用位置的状况,这导致了人才使用上的消耗。例如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的这一缺陷表现得十分突显。在发兵的时候,诸葛亮分兵双路,他自己带领主力军出祁山,让赵子龙带领一支军队做为疑兵出虎牢关。赵子龙这一支军队,肩负是指制约曹军部队主力的任务,这就要求这支军队的主帅必须具备超强的单独作战能力。
而赵子龙刚好不具这类素养。在蜀军内,比较适合出任这个任务是指魏延。魏延在后来的阳溪之战中,充分展现了自身在这方面的才能。可是,诸葛亮并没有让魏延出任这个任务,反而是选任了赵子龙。结论赵子龙的行动很快就被曹军揭穿,根本就没有完成自己的制约任务。曹军主力军根本就没有理会赵子龙所部,奔向天水,在街亭打败了马谡。
而对于马谡的使用,也是诸葛亮的硬伤。马谡是一位十分优秀的参谋长工作人员,他能够就对局说出自己的远见卓识。在南争的时候,马谡给出了以退为进的策略,诸葛亮选用后,一举消除了南方的叛变。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优秀的参谋长工作人员,反被诸葛亮派上竞技场,立即指引蜀军与魏军血战。由于没有实战经验,与此同时欠缺指引才可以,马谡被张合打的惨败,丢了街亭,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迫不得已暗然收尾。
如果当初赵子龙可以取代马谡的岗位,以赵子龙在汉水之战的表现,是一定能够守好街亭的。遗憾,这时候赵子龙在箕谷战斗,望尘莫及。但在全部战争的过程中,魏延只是作为一个局外人,苟且偷安。诸葛亮那样使用优秀人才,是他在街亭之战中不成功的一个重要缘故。
3.诸葛亮对人才培养上的缺陷
假如说诸葛亮不重视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也是冤枉了他。但是,诸葛亮人才选拔的相对标准偏差,增添了她在培育人才上的误差。这在诸葛亮塑造它的继承者中,表现得十分明显。
诸葛亮原本想塑造马谡作为自己的继承者,但是,事实上诸葛亮的塑造是失败的。诸葛亮并没有循序渐进的塑造马谡,让马谡去亲身带领部队,自小仗打着。那样让马谡慢慢累积领兵工作经验,提升自己的指引作战的水平。反而是马上就把马谡投入到和魏军的决战中去。马谡欠缺相应的水平,不成功是不可避免的。
并且通过街亭一战,诸葛亮就杀掉了他。对于这件事,许多人感到失望。本来蜀汉就欠缺优秀人才,诸葛亮却轻易的处理马谡,这给蜀汉增添了不良影响。最后,诸葛亮选择的继任者是蒋琬,尽管论政水平多,可是国防能力不够。长久以往,促使蜀汉的军事人才愈发凋零。
我们可以看到,诸葛亮塑造的人才中,益州本土的非常少,大部分都是荆州市流派的人。并且,在那些将领子孙后代中,非常少见到在战场厮杀的。绵竹之战中牺牲的张飞的小孙子张遵,职位竟然是文武官宰相。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对蜀汉重文轻武的风气可见一斑。
4.诸葛亮的工作方式的影响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对蜀汉政权的态度,是赤胆忠心鞠躬尽瘁。他在白帝城接纳刘备的托孤后,就将自己的一切奉献给了蜀汉的事业。在他把握蜀汉政权后,无论蜀汉的政令或是国防事情,他都“亲力亲为”。诸葛亮的这类工作责任心,获得了大家的敬佩。
但是,诸葛亮的这类工作责任心,促使他管的事儿太多太细,对蜀汉政权与他自身也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战争时,他派往诸葛亮军内的特使,在回答诸葛亮的问题时,说诸葛亮罚二十之上必自亲理,而每日吃的饭但是数升。诸葛亮评价说,诸葛亮食少事烦,岂可久乎?客观事实果真如诸葛亮所想,没多久诸葛亮就病故五丈原了。
诸葛亮管的事儿过于碎碎的,这不但损害了它的身心健康,促使他早逝,也在工作上给他的手底下增添了疑惑。你们可以试想一下,有一位斩获一切的领导,它的手底下会如何运行,这种人不是将一切问题都推荐给领导干部去解决,就是按照领导干部的指示去这样做。这类自然环境,根本就对人才的成长不好。
在诸葛亮营造的这类团队氛围里,他手底下的人才慢慢都失去魅力。即使是他选择的继承者蒋琬和费祎,也都是一些萧规曹随的循吏,他们没有开拓创新的才能和勇气,只有依照诸葛亮留下来的政策去执行。一旦这一切构成了传统式,那样蜀汉的人才就根本没办法被发现了、破格提拔和培养,自然是越来越少了。
我们看三国的历史,蜀汉就算是在这类人才凋零的情况下,仍然也有一批如张嶷、马忠、罗宪那样的人才,可是他们都没有得到器重,这和诸葛亮留存下来的人才采用制度是拥有直接影响的。
三、结语
古人云,“十步之泽,必有香草,十室之邑,必有忠士。”蜀汉那么大的领土,这么多的人口,但是到了后期,居然人才匮乏,这也是直接和蜀汉的人才选拔制度和生存条件有关的。而这一切,和诸葛亮的执政阶段,拥有直接的关系。对此你怎么看呢?迎评论区留言讨论。